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中国水运报》消息,1月8日,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上延至太仓试通航仪式在江苏省太仓市举行,满载货物的5万吨集装箱船新黄浦号从太仓港码头起航驶向大海。长江航运迎来江海直通新时代。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上延至太仓工程,共延伸56 km,意味着我国深水海港岸线向内陆推进了56 km,大幅改善航道条件。据  相似文献   

2.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1,(1):23-23
<正>2011年1月8日,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上延至太仓试通航仪式在江苏省太仓市举行,满载货物的5万t级集装箱船"新黄浦号"从太仓港码头起航,驶向大海,长江航运迎来了江海直通的新时代。长江口深水  相似文献   

3.
基于海事部门船舶运输管理系统(VTS)资料及交通运输部长江干线货运量统计资料,对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运行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当前深水航道通航压力的缓解对策及建议。研究表明:长江口航道货物通过量快速增长,重进轻出态势进一步发展;通航船舶运营组织方式发生一定变化,船舶朝大型化方向发展,尤其船宽超过45 m以上大型船舶数量增加明显,长江口12.5 m主航道的双向通航能力尚显不足。为缓解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航压力,宜加快长江口航道体系建设的实施步伐,并适时加强长江口主航道拓宽可能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历时40年研究和13年建设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已于2011年5月实现了12.5 m深水航道正式通航,长江口航道体系格局因此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跨入了后12.5 m时代.在对长江口航道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后12.5 m时期长江口航道可能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0,31(2):152-152
<正>2010年3月14日上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交工验收,12.5 m深水航道正式试通航,该航道长92 km。这标志着我国水运工程史上最大的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顺利完工。据介绍,长江口深水航道开通之前,2万t级船舶需候潮才能进入长江口,经过治理,长江口通航水  相似文献   

6.
《水道港口》2016,(2):159-165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三期工程已于2010年3月通过交工验收,2010年底将上延至太仓荡茜闸。为充分发挥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综合效益,尽快实现与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无缝对接,实施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向上延伸至南通建设工程十分必要,而航道设计参数的确定是航道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在代表性船型确定的基础上,通过航道设计宽度、水深以及工程区域潮汐特性的分析,确定了航道设计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乘和二乘模式下的乘潮概率以及水位利用。航道设计参数的研究为潮位的合理利用、减少疏浚工程量、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以长江太仓—江阴河段12.5 m深水航道实测资料为依据,统计计算沿程不同季节潮位特征值及大型船舶通航的乘潮保证率,探讨不同季节满足设计通航标准的航道水深,进而提出深水航道分季节的变水深维护方案。  相似文献   

8.
周发林 《水运工程》2012,(8):107-112
长江口水文泥沙条件复杂、河势多变,深水航道回淤时空分布规律复杂,航道边缘水域出现浅点难以避免。分析长江口10.0 m航道维护期及12.5 m航道试通航期的航道边缘水域浅点分布情况,初步研究航道边缘水域浅点率的影响因素,提出的长江口深水航道边缘水域浅点控制的建议标准得到采纳,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上延至太仓,为充分发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效益,更好地发挥长江下游港口和航道的作用,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迫在眉睫。南浏河段河道条件复杂,受径流和潮汐共同作用,现状条件下,要对长江中下游主航道进行经济合理的整治开发必须以确定合理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为保证。不受潮汐影响或是受潮汐影响不明显的河段,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应该用综合历时曲线法来计算取值,受潮汐影响明显的地方采用低潮位累计频率曲线90%来取值,南浏河段受径流、潮汐共同作用,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曹慧江  居尧  车军 《水运工程》2017,(11):58-63
长江口深水航道是大型海船进出上海港主要港区和长江下游主要港口的重要航道。随着大型集装箱、邮轮、散货船在北槽深水航道有限的宽度内通航矛盾日益突出,对深水航道的稳定运行与上海港的日常运营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分析长江口现有通航船舶特点及矛盾焦点的基础上,结合长江口航道资源分析,探讨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边坡进行超宽船舶交会的可行性及其优势,并提出相关实施措施。该方案是提高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资源利用率,贯彻落实供给侧改革,适应"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个重大国家战略、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船舶的大型化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及12.5m长江太仓段深水航道的贯通,长江的吞吐量及船舶流量双双激增,为确保这条黄金水道的畅通和安全,建议在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内设立大型船舶应急锚地。  相似文献   

12.
《集装箱化》2005,(6):43-43
交通部日前在南京召开审查会,通过了长江口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这意味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将延伸至南京。届时,从长江口到南京的364km主航道水深将达到10.5m,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可全天候通航,第五代集装箱船及10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可油上海港直达南京港。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国民经济效益显著的跨世纪工程.第三期工程已使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通航水深达到了12.5m.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大大提高了航道的通过能力和改善了船舶安全航行的条件.如何保障长江口深水航道安全畅通和船舶的航行安全,对航道通航管理部门和过往的船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近期长江口深水航道船舶在落潮流时段进口航行中出现航速骤降甚至船舶倒航的现象,专门对这些现象造成的原因及其对船舶航行造成的危险进行了分析,试图在寻找这些现象内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的预防措施或手段,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和保证船舶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吴明华 《航海》2011,(2):10-11
1月8日,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太仓顺利实现试通航。当天,载箱量为4250TEU的5万吨级集装箱船"新黄埔"轮从太仓港码头驶离。由此,长江航运驶上由江达海的快速道,江海直通的航运窗口豁然打开。  相似文献   

15.
1月8日,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太仓,顺利实现试通航.当天,载箱量为4250TEU的5万吨级集装箱船"新黄埔"轮从太仓港码头驶离.由此,长江航运史上由江达海的快速道,江海直通的航运窗口豁然打开.  相似文献   

16.
李文正  潘文达 《水运管理》2014,(4):25-28,38
介绍长江口12.5m深水航道通航状况,阐述该深水航道与一般航道相比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分析影响其航运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通航船舶分布、有无对比、单船直达运输增加的货运量、减少减载货运量等函数,计算船舶直达运输增加的效益、船舶减少减载的效益、船舶节约的时间价值、货物损耗节约效益等,得出2012年该深水航道实际产生的航运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袁军  寿建敏  寇军 《水运管理》2010,32(4):31-34,37
为对长江口深水航道第3期疏浚工程的安全管理和疏浚工作提供相应支持,在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状况和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通航及疏浚作业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诊断,结合通航安全管理方面的现有规定,提出长江口深水航道第3期工程安全管理协调机制、运作模式以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黎  李昕 《水运工程》2012,(7):146-150
为了给长江干线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建设一期工程(太仓—南通段)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对该段航道的平面布置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航道建设标准、航道自然条件,结合航道布置原则、通航需求、通航环境,提出航道布置方案,确定航线布置、走向、转向角等参数,并分析该方案与船舶定线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与管理中的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15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建设正在紧张地进行中,按计划在2010年前水深达到-12.5米(理论最低潮面,下同).可满足第三、第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全天候双向通航,同时兼顾第五、第六代大型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乘潮通航。这标志着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通航能力将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目前在深水航道整治中出现了一些意料以外的问题,如部分航段、码头前沿水深变浅,部分非航段、锚地水深变深、某些浅滩存向深水航道移动和某段深水航道疏浚困难等,这些新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本文从有利于深水航道整治和充分利用航道水深资源保障航行安全出发,指出了深水航道延伸和整治后船舶通航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打通拦门沙,治理长江口"这个几代港航界志士仁人的百年梦想今日终于实现。3月14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交通运输部也正式对外宣布: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12.5m水深全线贯通。作为我国这项迄今为止的最大水运工程,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