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为基拙,探讨了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机动车对空气污染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关键技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单车排放因子的确定、城市街道污染物扩散模型的选择和建立、交通网络环境条件下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和街道污染物扩散浓度的计算及交通网络负荷条件下交通污染评价.简要介绍了这些技术在苏州市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证明其能够在城市交通规划阶段比较系统地分析城市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城市道路交叉口各交通方式构成比例不同,对控制方案需求不一. 针对各种交通方式混行的信号控制交叉口,考虑道路使用率、出行者时间效率以及环境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结合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思想,以通行能力最大、车辆停车率及出行者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以饱和度为约束条件,建立交叉口信号配时多目标优化模型. 根据不同交通状态下,各交通方式混合比例确定各性能指标的重要程度,最后运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 计算结果表明,配时参数多目标优化模型在综合性能指标下优于Webster算法,而且能较好地适应各交通状态的变化,使快、慢行交通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了高峰时段列车运行的衔接协调对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换乘站各站台候车客流的组成因素,确定出各运行方向的换乘站台内客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然后,以时段内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最大值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模型以站台最大可容纳候车人数为约束条件,以各方向列车在换乘站的到达时刻为调整对象,实现了高峰时段换乘站内聚集客流的优化。最后,针对验证案例,设计了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出了协调较优解,并给出与较劣解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换乘站内的候车客流人数,可为网络化的优化协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中心区拥堵不断加剧的现状,同时也考虑到未来城市人口增长、用地调整,以及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本文依托西南某中心城市缓解拥堵重点项目,合理规划未来城市交通系统.决策定量化是未来城市交通规划的决策趋势,而交通模型是重要的技术支撑手段.在居民出行等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四阶段构架进行交通需求模型的建模.在方式划分阶段,根据家庭是否有车分别采用NL和MNL模型,并在交通分配时定制符合本地城市特点的路阻函数.最后,通过模型测试评价不同规划策略和方案的交通运输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城市路网建设的逐渐稳定,服务水平评价结果成为城市交通管理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对城市道路交通服务水平(LOS)的评价成为一项重中之重的研究内容.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积分的区域交通LOS评价模型. 该模型能够解决区域交通服务水平中多路段评价结果复合时的非可加性问题,即区域交通服务水平不等于局部路段或路口服务水平的简单之和,可满足区域交通的评价需求. 在现场海量实测数据集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积分用微观评价数值计算中观评价结果,排除了主观约束,并选取北京市典型区域进行了实验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0.
经过规范化的发展,已经涌现出不少成熟的企业信息集成(EII)模型,而城市交通信息集成(UTII)方面还缺乏规范、成熟的模型。基于此,本文从流程再造、数据交互以及数据挖掘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城市交通信息集成三维模型(3D-UTII)。这三个维度的集成即为:基于流程再造的交通信息系统内部的深度集成(DDII),基于异构数据库技术的交通信息系统间的广度集成(EDII),以及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分析式集成(ADII)。本文对这三个维度的实施框架和具体实现技术分别做出了进一步阐述,最后使用北京市奥运交通应急系统的信息集成方案为实例对模型的实施做出了说明和验证。  相似文献   

11.
停车换乘设施使用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停车换乘设施吸引的出行需求行为特性,在北京市进行了停车换乘设施使用者问卷调查.采用行为调查和意向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停车换乘设施使用者的出行行为特性和换乘行为意愿.结果显示,停车换乘者主要是全职通勤和中等偏高收入出行者,其驾车到达停车换乘设施的时间集中在6~30 min,乘坐公共交通的时间为30~60 m...  相似文献   

12.
大型活动中,异地私人小汽车出行者可分为当日往返与停留多日两种类型. 重点针对停留多日的异地私人小汽车出行者,分析了其出行特征及对停车换乘服务的需求特征;利用随机效用理论,建立了停车换乘行为非集计模型. 模型的关键变量包括三个:利用P&;R系统后的换乘公交的车内时间、停车费的变化量以及郊区新城吸引力指数. 指出大型活动期间针对停留多日者的停车换乘设施规划及政策制定必须统筹考虑全程出行链的需求,影响其选择停车换乘的首要因素是郊区新城的吸引力大小. 停车换乘配套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增强郊区新城的吸引力;提出在郊区新城住宿宾馆设置停车换乘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型活动中,异地私人小汽车出行者可分为当日往返与停留多日两种类型. 重点针对停留多日的异地私人小汽车出行者,分析了其出行特征及对停车换乘服务的需求特征;利用随机效用理论,建立了停车换乘行为非集计模型. 模型的关键变量包括三个:利用P&R系统后的换乘公交的车内时间、停车费的变化量以及郊区新城吸引力指数. 指出大型活动期间针对停留多日者的停车换乘设施规划及政策制定必须统筹考虑全程出行链的需求,影响其选择停车换乘的首要因素是郊区新城的吸引力大小. 停车换乘配套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增强郊区新城的吸引力;提出在郊区新城住宿宾馆设置停车换乘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混合交通中出行者对不同交通方式的行程时间存在着不同的可靠度要求,故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可靠度要求追加不同冗余时间,以最优时间策略选择交通方式,从而构造混合随机交通模型及其求解算法,并利用具体实例对其有效性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网运行中受多种因素干扰,系统运行经常处于非稳定状态,出行者不仅要求尽量减少出行时间,而且越来越重视保障出行时间的稳定性、强调交通系统的可靠性.考察智能交通系统中人们出行选择的偏好,80%以上的通勤者认为行程时间可靠性是他们出行时第一或者第二位的要求,因此,本文以行程时间可靠性和行程时间作为出行者路径选择的两个主要因素,建立混合随机路网模型.借鉴随机平衡分配模型的求解方法,设计混合随机路网模型的求解算法.同时,通过熵来考察行程时间可靠性和行程时间在出行者路径选择中所占比例不同对道路网交通状态的影响.此模型可描述智能交通系统下,有无信息出行者的比例对路网交通状态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只有拥有信息的出行者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路网才最稳定.  相似文献   

16.
张建  牛惠民 《交通标准化》2008,(23):131-134
在混合交通中出行者对不同交通方式的行程时间存在着不同的可靠度要求,故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可靠度要求追加不同冗余时间,以最优时间策略选择交通方式,从而构造混合随机交通模型及其求解算法,并利用具体实例对其有效性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停车换乘(P+R)作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对于新建P+R设施的地区来说,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以达到修建P+R设施的目的。以重庆市观音桥地区预建的3个P+R设施为研究对象,先以确立选址合理和满足需求为重要评价指标,建立评价集。经观音桥地区现状调查,评价了P+R设施位置的合理性。然后,结合二项Logit模型,对P+R设施进行了需求预测,评价了设施的规模对缓解中心区交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从决策过程分析的角度出发,利用决策过程分析理论,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分析了多方式选择情景下的停车换乘行为.通过一次选择决策行为分析得出,出行者存在多方式选择权衡比较、偏好反转等决策现象,通过分析决策阈值、初始偏好对停车换乘选择行为的影响得出,采取一定的措施,如为出行者提供停车换乘设施信息服务、通过免费换乘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性等,将会影响出行者的决策行为过程而使其转向停车换乘出行.  相似文献   

19.
出行者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既定活动,并使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效用最 大化,倾向将多个目的的出行以链结方式进行,以减少出行时间.针对传统的网络配流模 型是基于单次出行的方法,在进行网络配流时,活动链各环节被单独分开,难以反映出行 者的出行选择行为.本文构造了一种基于活动的城市交通网络平衡分析方法,结合随机效 用理论,以活动链方式进行网络配流,使配流模型更符合出行者的实际选择行为.并将该 模型运用于道路拥挤收费策略的制定,克服了基于出行的网络平衡配流模型的一些缺点. 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停车换乘需求分析是进行停车换乘规划建设的依据,根据在北京市进行的停车换乘需求调查数据,分析了停车换乘设施吸引需求空间分布特性,并利用核密度估计理论得出了需求密度(强度)分布图,进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停车换乘设施吸引需求强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目的地交通状况越差、公交服务水平越高、出发地与换乘设施之间的距离越近,吸引换乘需求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