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86年初,我们对40例Ⅲ期矽肺进行了回顾性的动态观察,并结合尘肺新标准(草案)进行误诊原因的分析。 40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51岁,最大66岁,平均55.2岁。接尘工龄最短4年,最长20年,平均9.6年。从脱离粉尘到诊断为矽肺最短10年,最长23年,平均16.5年。从发现斑片状、条索状及块状大阴影到确诊为Ⅲ期矽肺最短2年,最长10年,平均5.1年。  相似文献   

2.
1597名粉尘作业工人体检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粉尘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与管理,对分局管内1597名接尘作业工人作了系统检,发现矽肺3例,观察对象15例,职业禁忌症39例。结果表明,按照TB2036-88《铁路职业危害作业管理规程》对接尘工人实施定期体检,以对其进行科学的健康监护与管理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尘肺病在成都铁路局某地的分布、发病率和病情进展等情况。方法对成都铁路局某地尘肺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28例尘肺病例中平均开始接触粉尘年龄25.4岁,平均接触粉尘时间14.40a,尘肺病平均发病年龄54.8岁。平均寿命63.73岁,其中Ⅰ期尘肺病为84例,Ⅱ期尘肺病为88例,Ⅲ期尘肺病为56例。228例尘肺病例中,227例是矽肺。已故170例,占尘肺病例总数的74.56%。结论尘肺病发病率在成都铁路局某地呈下降趋势,随着年代的不同,劳动、生活等条件的改善,平均死亡年龄提高。  相似文献   

4.
我局现有尘肺病例291人,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宝成,成渝铁路等隧道开挖和井下作业工人,还有11.7%的脱离粉尘已20年以上的晚发性尘肺病人。一、尘肺患者病期构成情况从1964~1988年,我局矽肺诊断小组共诊断尘肺病291例,绝大部分为矽肺(93.8%),还有煤尘肺、电焊尘肺和水泥尘肺仅21例,各期构成见表1。  相似文献   

5.
我分局地处鄂西北,濒临汉水中段。自1970年分局成立以来,职工人数不断增加,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部分职工曾参加过丰沙、石太、宝略、宝成、成渝、贵昆、川黔、成昆、焦柳等线铁路的隧道施工任务,业已证明矽尘对机体的危害是进行性的。长期接触粉尘作业的工人,虽然脱离了粉尘环境,但是潜在性损害刺激仍然有继续进展到矽肺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加强矽肺病人的诊治管理工作,我们将分散在现场几十个单位的曾接触粉尘而现在已脱离接触多年的100名工人,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7例矽肺,1例煤尘肺全肺灌洗回收液粉尘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其矿物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其矿物学成分主要为SiO2,FeCO3,Fe3Or,DMg(PO3)3,β-Al(OH)3除煤尘肺SiO2 2.13%,无定型碳占73.4%外,其他矽肺灌洗回收液粉尘的结构与成分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7.
对264例隧道施工工人工伤事故分析表明发生工伤事故率:(1)年龄以36~45岁组高(3.17%),(2)工种以隧道工高(3.76%),(3)工龄以20~29年组高(2.87%),(4)参加工作时间以1964~1974年的高(3.61%)并且各年龄组、工龄组、工种、不同参加工作年代的工伤事故率都有高度显著性差别(P<0.001)。工伤事故类别以建筑行业四大惯性事故(物体打击、车辆伤害、高处坠落、坍塌)为主,占工伤事故总数的77.65%。工伤事故多发于6月份,并且与人体生物节律三条曲线的周期性变化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大型养路机械对铁路隧道内有砟道床清筛作业时,粉尘大,发动机废气浓度高,能见度低,严重影响作业质量与效率,危害作业人员的健康及安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一隧道进行通风除尘方案设计,采用湿式除尘方案,对除尘风机的安装位置和风量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并建立了隧道通风仿真计算模型,确定了隧道通风风机的较优位置。  相似文献   

9.
矽肺肺门淋巴结蛋壳样钙化,亦称环形钙化,(以下简称肺门壳样钙化)。国内外屡有报导,给矽肺诊断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资料。但是就壳样钙化的发病情况,发病规律、X线特征及其合并症各地认识尚不够统一,现就我院先后收治的396例铁路隧道工矽肺病人中65例肺门壳样钙化的X线表现分析如下: 一、一般资料 1.本组65例肺门壳样钙化均系住院病人,占同期住院矽肺患者16.4%。 2.工种:铁路隧道开挖工(风钻工)56例;石工6例(其中3例兼作开挖);开挖兼作洞内电工2例;锑矿开挖兼作翻砂铸造工1例。 3.工龄:接触矽尘时间长者29年(石工)短者2年(隧道开挖工),平均接尘时间为4.01年。 4.年龄:本组病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38岁,50岁以下者52例,占本组病例的80%。详细分布见表1。  相似文献   

10.
心包积液继发于心包炎,是一种常见疾病,矽肺合并心包积液的有关报道国内甚少,现将我院1972~1988年先后发生三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文三例患者全为男性,年龄在54~62岁之间,均为隧道开挖工。粉尘接触时间最长20年,最短1年。其中例一,Ⅰ期矽肺合并结核(增殖性结核)。例二,Ⅱ期矽肺。例三,Ⅲ期矽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新奥法施工近距双线浅埋隧道围岩的变形特性,依托某市地铁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测试等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近距双线浅埋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拱顶位移及围岩收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面卸载是围岩发生变形的主要诱因;近距双线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存在叠加,主要叠加区域位于双线隧道中线连接区域,相比单线开挖同位置变形最大增量达45%;由变形预测结果可知,地层变形在建设期基本完成,约占预测10年变形总量的85%以上。  相似文献   

12.
全断面帷幕注浆加固围岩是水底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海底风化槽等高渗透性岩体常采用的辅助工法。帷幕注浆的主要目的是加固围岩,改善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围岩渗透系数。本文在对注浆加固机理及注浆参数选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差分FLAC3D数值模拟手段,基于流固耦合的力学模型研究注浆加固圈厚度及渗透系数对围岩稳定性、渗流规律、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底隧道洞室开挖对初始渗流场的改变程度及范围与注浆圈渗透系数有直接关系,通过有效注浆不但起到限排堵水的作用,还起到降低地下水渗透体积力、约束位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浅埋暗挖车站施工地表沉降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地铁四号、十号线黄庄站工程为背景,结合现场施工量测结果,阐述了四号线在浅埋暗挖法施工条件下地表沉降产生的原因及沉降规律,分析了影响地表沉降的因素,并提出控制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保证三重隧道施工安全,在建立复杂三维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对地铁盾构隧道与铁路出入线隧道施工进行模拟,获取施工过程中地铁隧道所引起的轨道沉降位移曲线。通过分析施工过程中近接地下空间的位移响应趋势,判断地铁盾构隧道、铁路隧道对周边桥桩与地表铁路轨道的影响。同时,对于采用CD法与预留核心土台阶法两种工法进行对比研究,并且提出此两种方法对地表铁路股道的影响。根据计算结果得到隧道开挖施工对股道影响范围,为宽44 m、纵向36.5 m的区域。根据影响范围区域,提出监测方案。根据监测可知,沉降最大值仅为0.5 mm,采用目前的设计方案施工可以保证成花铁路的运营安全。研究所得结论对复杂地下空间中的多重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机器人作为一种能替代人工且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创新技术,在隧道维护方面的应用倍受关注。近年来,研究者基于机器人系统开发了各种隧道检测设备,但难以同步实现隧道修复的功能。目前,我国运营隧道的检测与维修均是分开进行的,且维修过程仍以传统的人工维修为主,导致一些较为严重的隧道结构病害未及时修复而产生巨大安全隐患,同时检修与维修作业人员会长时间处于复杂、密闭的隧道环境中而不利于身体健康。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隧道检修一体化机器人系统概念,并对该系统三维成像结构形式和技术、隧道检修优化方法进行分析,可解决隧道病害成像、修复定位、修复能力等关键检修问题。结合当前隧道机器人检测系统,设计了检修一体化机器人系统,为我国运营隧道的检修与维修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软岩隧道仰拱采用传统台阶法施工易出现的初期支护封闭不及时变形大,仰拱二衬采用传统栈桥施工存在的质量缺陷多、安全性差的问题,依托浩吉铁路中条山隧道对仰拱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创新,提出仰拱和下台阶一次开挖技术和仰拱二衬大区段技术。同时针对高地应力、第三系泥岩地层及富水地段等不良地质仰拱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仰拱和下台阶一次开挖快速封闭成环技术在变形控制、安全性、工效均比传统台阶法好;仰拱二衬采用24m大区段技术在仰拱整体质量,安全性均比传统栈桥施工要好;高地应力段采取早封闭、强支护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变形较大的问题。第三系泥岩地层采用碎石换填并注浆加固解决了仰拱承载力不足和基底通水问题。富水地段增设独立排水系统解决了地下水对仰拱的侵蚀,降低了地下水对仰拱的作用力。通过浩吉铁路全线多条隧道的应用以及一年多的铁路运营检验证明了仰拱系列施工技术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对软岩隧道仰拱施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隧道掘进机在强振动环境下工作,由振动状态下的插装阀仿真模型分析可知,传统选型方法选择的插装阀在强振动条件下可能出现性能失效等问题,因此需对振动环境下的插装阀选型及优化方法进行研究。一种振动环境下选型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控制插装阀阀芯偏移量均值不大于5%倍阀芯开启度均值。对于可能出现性能失效的插装阀可以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实例显示优化后的正常工作区域较优化前扩大了12%;一种简易优化法也可以被采用,即在保证阀口流量的前提下增加弹簧刚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奥法和新意法2种隧道修建理念,结合在国外实施的甘塔斯隧道工程实例,全面介绍隧道实施的支护类型,并特别强调新意法在不良地质情况下的特殊作用.在不良地质段的解决过程中,通过超前玻璃纤维锚杆的实施,起到稳固超前核心土的作用,从而实现通过控制超前核心土的挤出变形和预收敛来控制隧道支护变形的目的,使隧道掌子面具有可全断面开...  相似文献   

19.
铁路工人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我国铁路运输行业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对1991年1月~2000年12月某铁路分局在职工人意外伤害案例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用FOXPRO6.0建立资料数据库,使用SPSS10.0统计分析。结果:1991年1月~2000年12月该分局共发生意外伤害事故135例,发生率43.14/105,死亡率为11.82/10^5。其中工伤约占34.8%。10a间意外伤害发生率呈波浪形下降趋势。32~44岁多发,约占40%,且35岁以下的伤害事故死亡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第2季度高发,按月则以4月、9月较高。调车人员和线路人员为高发职业.死亡率以调车人员最高。伤害类型以机车车辆伤害最多,其次是汽车车辆伤害、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伤害部位以下肢、上肢和头面部为主。发生原因多为自身或他人违章、安全意识淡薄、注意力不集中;其中个体相关原因是最主要因素,占61.63%。建议铁路运输行业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以有效遏制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寒区隧道的防寒保温设计问题,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外界气温、围岩地温以及有无保温层等条件下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和保温层适应性研究,并采用叠加原理、分离变量法和贝塞尔特征函数建立列车风影响下寒区隧道温度场的计算模型,分析有无列车运行条件下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二衬后出现负温分布对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将二衬后不出现负温分布作为寒区隧道保温措施的控制指标;在不考虑列车风影响条件下,保温层法最佳适用于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15℃的地区,当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5℃、围岩地温低于5℃时,保温层法应与主动保温措施相结合;当列车运行速度为300km/h、运行间隔为30 min时,通车与不通车相比隧道洞内中间位置平均气温下降约1.22℃,二衬后沿隧道进深方向出现负温的距离约增加3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