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结合江苏省锡通过江通道公路接线工程XT-NT1标北引桥第六、七联装配式钢混组合梁施工实践,介绍了大跨径变宽钢混组合梁施工技术,阐述了装配式钢梁制作、安装,以及桥面变宽形式的桥面板混凝土施工方法,为钢混组合梁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具有参数化建模、可视化施工、沉浸式体验等特点,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三座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为例,结合BIM技术,对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进行分析,为复杂组合梁桥的BIM工程技术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桥面板易开裂的难题,提出了新型钢-混组合梁桥负弯矩区UHPC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接缝方案。通过建立Midas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应用UHPC接缝的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的抗弯性能,自编Matlab程序分析连续组合梁桥的裂后截面刚度折减与内力重分布,并从抗裂性能角度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梁桥负弯矩区UHPC接缝具有良好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虽然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在支座处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处施加了预应力,但仍然存在桥面板拉应力过大导致混凝土开裂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以山东省广饶县小清河特大桥2 号主桥为例,在对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的设计难点及其相关技术措施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基于部分组合技术及桥面板混凝土分步浇筑技术,对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的支座处负弯矩区的受力性能进行优化设计。基于Midas Civil 有限元模型,重点对该组合梁桥负弯矩区的抗裂性、支点反力及全桥刚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时使用部分组合技术和桥面板混凝土分步浇筑技术,桥梁营运期内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始终受压;仅采用部分组合技术或桥面板混凝土分步浇筑技术,桥梁营运期内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受到拉应力作用,且拉应力较大。由此可知,综合使用部分组合技术和桥面板混凝土分步浇筑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的拉应力,防止混凝土桥面板开裂,改善桥梁耐久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桥梁工业化是发展新趋势,为促进钢混组合梁桥生产模式的变革,基于贯穿桥梁所有应用阶段和参与方的BIM信息化技术理念,针对钢混组合梁桥特点,研究引入BIM技术后在钢混组合梁桥中设计、施工的具体应用方法,利用Dynamo二次插件可视化编程,实现参数信息的自动集成,并将所有桥梁参数信息输入到同一平台进行传递和管理,为桥梁建造一体化设计和信息化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对山区桥梁建设特点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在山西省山区公路桥梁建设中可广泛应用组合梁桥的建议。对组合梁桥的结构形式、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并以干海子大桥为典型桥例,与装配式混凝土T进行方案对比,总结了组合梁桥应用于山区公路建设中的特点,为其在山西省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城市道路建设中越来越多的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连续组合梁桥具有结构轻巧美观、跨越能力大、施工快速方便和不中断交通等特点,其在建设中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组合结构桥梁通过将抗拉性能强的钢材和抗压性能好的混凝土合理的应用于构件的受拉区和受压区,在很大程度上追求使用的高性能及实用经济性。将对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概念进行探讨,从而分析连续组合梁桥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8.
采用传递矩阵法,研究了组合梁连接键布置方式对组合梁工作性能的影响。首先以梁轴心受力和弯曲为例,介绍传递矩阵法的基本原理,然后根据组合梁的等曲率假设,推导组合梁的场传递矩阵和点传递矩阵,编制传递矩阵法计算组合梁的计算程序。最后通过算例研究,分析了3种连接键布置方式对组合梁工作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组合梁进行连接键优化布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由于其跨越能力大、建筑高度小、抗震性能好以及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兴凌线小赵屯桥为例,阐述了I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施工技术,为今后桥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组合梁结构是对组合梁施加预应力,其特点是可以节省钢材,减轻自重,降低结构高度,增大承载力,提高构件的屈服荷载,增大了截面刚度,在相同荷载作用下减小了变形。由于预应力组合梁具有的预应力效应,引起组合梁的偏心受压;同时组合梁界面存在相对滑移,预应力等效荷载作用必定产生初始剪切滑移现象。因此预应力组合梁受力全过程存在一定挠曲-滑移非线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