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南轨道交通建设中地铁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济南市的地质条件和地震响应特征,在参考国家和其他省市相关抗震设计规范基础上,探讨济南市地铁建筑的抗震设计标准。结论如下:济南轨道交通建设中地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拟定为"中震不坏,大震可修",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设计时应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震动频谱特性和幅值的影响;地铁建筑结构应分别进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分析。后续研究中拟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确定适用于济南市地铁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明强 《科技交流》2005,35(2):67-71
按照“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计思想,对昆明东连接线白沙河大桥进行抗震验算,提出了合理的动力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两榀比例为1/3的钢筋混凝土L形截面柱框架结构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了L形截面柱框架结构的破坏特征、滞回特性、梁柱出铰顺序、结构整体刚度与层间刚度、耗能性能、延性及异形柱截面中和轴变化规律等,分析了框架整体及L形柱的扭转效应。研究结果表明:L形截面柱框架的破坏属于"强柱弱梁"型,抗震性能较好,框架扭转效应较小,可忽略;结构的位移延性系数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在屈服荷载前异形柱的截面变形符合平截面假定。  相似文献   

4.
基于Park-Ang双参数损伤准则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层间损伤计算公式,将结构最薄弱楼层的预期损伤性能目标作为设计起点进行抗震设计,反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为满足小震下的使用要求,将小震不坏的承栽力控制引入设计程序,并与中震、大震下的损伤控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多性能水准的设计思想.最后通过算例证明了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人口激增带来了铁路交通巨大客流,建桥合一站房作为新兴的铁路旅客站房形式应运而生。其中一种类型的建桥合一站房将铁路桥梁承轨层融入房屋结构中,引起了房屋结构设计上的诸多须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红岛站、济南东站、雄安站、昆明南站等工程实例,对该类站房结构设计进行总结分析,阐述了该类结构选型、单元划分、荷载取值、抗震设计等方面的概念设计思路和方法,从而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目标,保证站房的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6.
叶永平 《铁道勘察》2006,32(1):87-88
高层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在结构底部常常形成短柱。短柱的延性很差,在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剪切破坏而造成结构破坏甚至倒塌,无法满足“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准则。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判断高层建筑中短柱的正确方法,并提出了采用复合螺旋箍筋、分体柱、钢骨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等具体措施来提高和改善高层建筑中短柱的延性。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后,受影响的部分地区设防烈度进行了调整,设防烈度调整后大部分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都进行了抗震加固,为了保证加固后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大型复杂工程的结构分析中逐渐采用了基于性能分析方法。以地震时正在修建的某大跨度体育教学训练中心为背景,针对设防烈度提高由6度提高至7度的情况,采用Push-Over法对其采用软钢阻尼器加固前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分析,研究该结构在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变形与破坏情况,比较加固前后结构模型的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研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薄弱环节与塑性铰的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加固前后模型均能满足7度罕遇地震抗倒塌验算,但是,原结构二层位置较为薄弱,容易发生局部破坏,而加固后结构刚度更为均匀,大震下的抗倒塌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铁路站台有柱雨棚"Y"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典型单元的抗震全过程分析,证明其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两阶段设计"难以满足"三性能水准"的设防目标,调整结构侧向刚度来实现满足抗震性能化设计的"两阶段设计"。既便于结构设计,又能保证结构在中震下的可修复性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刘兵 《铁道建筑技术》2023,(3):188-191+199
运用有限元软件对隔震与非隔震的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4种不同场地条件的28条地震波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响应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场地条件对隔震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对比结构的位移响应及层间剪力结果可知,隔震系统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位移反应和层间剪力远小于非隔震结构;场地类型对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随场地类型增加隔震结构的位移响应逐渐增大,且随设防烈度提高而提高,平均最大可达70%。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拟建津保铁路子牙河特大桥主桥上部结构采用有砟轨道(84+56+32)m矮塔斜拉桥,鉴于该桥的不对称性和受力复杂等特点,本文旨在通过空间静力计算、动力特性分析、稳定性分析、拉索应力幅以及不平衡索力计算、局部应力分析、抗震性能分析等,以验证该桥在整体结构及局部构造上的安全可靠性。研究结论:(1)在列车荷载及温度作用下,主梁横、竖向变形较小,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2)主梁各截面的应力及强度安全系数均在设计规范要求的限值之内;(3)斜拉索的强度安全系数为2.75,分丝管索鞍两侧环氧砂浆抗滑移安全系数大于3.0,具有足够的安全性;(4)主体结构弹性屈曲稳定系数大于5,结构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5)本桥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1.
钢管叠合柱结构由于其良好的抗震、抗火性能,近些年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地研究和应用。基于实际案例,应用ABAQUS平台对叠合方柱-普通混凝土方梁节点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了构件在柱端轴压梁往复荷载作用下破坏阶段柱的工作机理,探究不同参数对叠合方柱-混凝土方梁节点构件滞回性能和骨架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叠合方柱-混凝土方梁结构,梁中钢筋牌号、梁截面高度、梁中钢筋主筋直径对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影响显著,柱中钢管牌号、柱端轴压、梁中箍筋间距对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影响不显著;在柱端恒定轴压、梁端往复荷载作用下,叠合柱中钢管混凝土可以协助柱抵抗轴向作用和分担剪力作用,外围钢筋混凝土主要承担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无锡地铁控制中心为筒体严重偏置的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为充分了解筒体偏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对无锡地铁控制中心进行了弹性时程和静力非线性分析,对薄弱楼层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并得到了性能点处的层剪力、层间位移角曲线和塑性铰分布。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符合"强柱弱梁"的原则,能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其抗震设计理念对类似建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选取脉冲型地震记录100条,拟合脉冲型加速度反应谱后与中美规范谱进行比较,利用拟合的反应谱转换成需求谱,对一10层RC框架结构进行基于Pushover分析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脉冲型地震动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比拟合谱与中美规范谱,我国规范谱不考虑脉冲效应,在速度敏感区内取值偏小;UBC97规范谱通过增大加速度敏感区的宽度及增加位移敏感区的平台段来考虑脉冲效应,取值偏保守。8度多遇、罕遇地震时,拟合需求谱下结构基底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都远大于规范需求谱下结构基底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角。8度罕遇地震时,规范需求谱下只有框架梁出现塑性铰,框架柱未出现塑性铰;拟合需求谱下底层框架柱柱脚出现塑性铰,局部框架梁塑性铰变形加大且塑性铰分布范围更广,表明脉冲型地震对结构提出更高的位移和能量耗散需求。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目前国内外地下结构抗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上海市临港新城复杂地下大空间综合体工程进行系统的抗震性能分析。建立了该复杂地下结构的三维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基于混凝土极限拉应变假设理论,考虑混凝土材料弹塑性变化的力学行为,分别给出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基准地震响应,从而评价该复杂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震作用下,结构受力仍处于弹性阶段;在大震作用下,结构能够满足弹塑性变形验算。  相似文献   

15.
针对铁路大型站房的建筑特点及其结构体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基于大量站房结构体系的类型及工程造价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区间统计分析法,分析研究结构体系对工程投资影响的敏感因素,并重点分析抗震设防烈度、结构体系类型对工程投资的影响程度。数据表明:站房高架屋盖采用钢网架,高架层楼盖和轨道层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比较经济。另外站房高架屋盖最大柱距大于80 m或高架层楼盖柱距大于30 m时,其结构体系类型具有趋同趋势,高架屋盖最大柱距大于80 m时,采用钢网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性价比;高架层楼盖柱距大于30 m时,采用钢结构对控制高架层标高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在高架车站设计中所用地震参数的异同,包括地震重现期、反应谱曲线构成、衰减指数等,得到《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多遇地震下低烈度区软弱场地的地震作用提高最多,比《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约提高30%,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约提高80%。通过某场地条件下高架车站墩柱截面设计比较,得到《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圬工量提高20%。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基础隔震与传统抗震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对比基础隔震与传统抗震结构在同一地震波输入下的动力反应,研究2种结构模型的加速度、层间剪力、层间位移以及阻尼比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之后,结构地震反应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预应力纤维条带加固震损混凝土圆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2根钢筋混凝土圆墩柱(其中对比柱1根,震损柱3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预应力纤维条带加固钢筋混凝土圆墩柱的抗震性能。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预应力大小、预损程度、纤维种类、表面处理方式。根据试件的破坏形态和滞回曲线,分析各因素对承载力、位移延性、滞回性能、耗能能力等重要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预应力碳纤维条带加固震损圆墩柱后,震损柱的承载力、延性性能、耗能能力均可在一定程度内得到恢复与提高。对柱体表面打磨、纤维布刷胶之后,再进行预应力0.2碳纤维条带加固的试件抗震性能得到最大程度改善。实际工程抗震加固时应优先选用预应力碳纤维条带,并尽量避免使用预应力玄武岩纤维条带。  相似文献   

19.
大跨度梁拱组合桥由于竖向刚度较大、梁高较小成为高速铁路常用桥型。为研究梁拱组合桥的地震反应特点,对一(60+128+60)m梁拱组合桥建立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特征值分析,根据其振动模态分析梁拱组合桥的振动特点,并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对该桥进行弹性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该桥在多遇地震下满足截面偏心距要求;在罕遇地震下满足延性率要求;结构满足"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等效塑性铰长度在墩柱的简化抗震设计中普遍用于预测墩顶的极限水平位移。高速铁路桥墩具有截面尺寸大、纵筋率较低等特点,目前我国铁路抗震设计规范未对桥墩的塑性铰长度给出建议值,设计人员只能参考现有的经验公式进行抗震设计,其适用性还不明确。本文基于9个高速铁路圆端形桥墩拟静力试验数据,对多个桥墩进行塑性铰长度的参数分析,与多种设计规范进行对比,旨在研究并提出适用于高铁桥墩的塑性铰长度公式,以方便桥墩抗震设计。研究结论:(1)利用纤维截面梁柱单元,采用修正Chang-Mander混凝土模型进行分析,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2)桥墩高度和轴压比对塑性铰长度影响较大,钢筋屈服强度与直径对其影响较小;(3)相比于已有的规范公式,本文提出的公式可更为准确地预测高铁桥墩的塑性铰长度;(4)该研究成果可用于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