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捷  文宁  王超 《北方交通》2022,(3):75-79
在隧道检测车上不同位置布置多个CCD相机,可快速采集隧道衬砌表观离散图像,通过图像匹配、图像融合及图像插值,对图像进行拼接,将拼接结果用于隧道衬砌病害的识别、完成隧道检测工作.实践证明,此种方法用于隧道图像拼接可行,有助于提高隧道检测效率,便于与多年隧道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主研发的瞬变电磁雷达技术对铁路隧道衬砌质量进行检测,结合双极性叠加法与小波去噪法对采集信号作去噪处理,利用欠阻尼探测天线,得到隧道衬砌各部位缺陷特征;结合地质雷达(GPR)检测和现场钻孔数据,通过典型图像分析,对比瞬变电磁雷达在探测深度、图像分辨率方面与地质雷达的差异,总结其相对于普通衬砌检测雷达所具有的优势。综合分析表明,瞬变电磁雷达应用于衬砌检测具有如下特性:(1)探测深度较大,穿透性较强;(2)图像分辨率较高,电磁波反射具有体积效应,成像直观清晰;(3)操作更便捷,雷达主机与采集终端为无线数据传输且设备轻便,可单人操作,数据可现场处理,从而可快速实时查看隧道衬砌缺陷,并标定衬砌缺陷部位便于后续处理。  相似文献   

3.
考虑到隧道施工条件以及地质环境十分复杂,需要采集的信息量大,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情况之下借助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高效的获取到隧道信息。将阐述重点放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体阐述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隧道检测当中的具体应用,旨在为实际的检测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隧道工程的质量检测过程中,作为新型无损检测设备,探地雷达因具有携带方便、非破坏性、检测快速、精度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技术人员的青睐。被广泛的应用于隧道衬砌的厚度、密实性、钢筋分布情况的检测及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等。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隧道视觉检测系统存在检测精度较低、病害识别速度较慢等问题,对此研制了隧道视觉检测机器人成套系统。为提高隧道衬砌图像采集精度,设计研发了视觉采集角度调节装置和车载测速装置,实现了对车载工业相机拍摄角度的精确调节以及病害坐标的高精度获取;为提高病害识别速度,组建了数据中心,实现了海量隧道图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管理。工程实践证明隧道视觉检测机器人成套系统解决了图像采集精度低、病害识别速度慢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介绍浅埋大跨径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病害及无损检测方法,对当前主要的无损检测技术加以分析比较,从快速、经济、有效的角度出发,使瞬态瑞雷波法、地震映象法、声波法和探地雷达法应用于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病害检测,为隧道施工提供一种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规划、大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但由于建设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等诸多原因,导致在一些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难免出现质量问题,尤其是某些长隧道、特长隧道等施工技术复杂的结构物。为全面系统的保证公路隧道的施工质量,进行无损检测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介绍了地质雷达法和超声波法无损检测的应用和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结合路面快速检测设备技术性能及现行规范要求,通过路况模拟试验,对检测设备的部分性能进行了测试,得到了快速检测设备具有路面图像识别相对误差较小、裂缝分辨率较高、国际平整度指数检测重复性好、车辙深度检测准确性较高等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铁路运营隧道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 梳理了隧道病害特点与检测方法, 从表观状态、内部状态、几何形态、高精度地面移动检测机器人和数据信息化5个方面, 分析了国内外检测技术现状, 探讨了检测技术体系与发展方向。分析结果表明: 表观状态检测主要有相机摄像和激光扫描技术, 相机摄像系统适用于车载平台, 检测速度达80 km·h-1, 激光扫描系统结构精巧, 检测速度约为5 km·h-1; 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是表观病害识别的2种技术, 拓展设计病害特征、提高识别效率、降低非病害因素干扰是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发展方向, 计算机视觉推广关键在于构建行业级病害样本库; 地质雷达是开展内部状态检测的关键技术, 地耦型雷达速度约为10 km·h-1, 空耦型雷达速度达80 km·h-1, 空耦型雷达检测系统关键在于优化天线结构、信号增强、抑制电气化设施和机械系统振动干扰, 地质雷达、红外热成像、超声层析成像、激光缺陷检测法等检测技术在探测范围、精度、效率等方面具有互补性, 可构成多技术综合运用策略; 几何形态检测主要有激光扫描、激光摄像、惯性测量技术, 激光扫描测量精度高, 速度约为10 km·h-1, 激光摄像速度达60 km·h-1, 提高激光摄像测量精度关键在于系统标定与振动补偿, 可基于惯性测量深化研究开展仰拱上拱变形检测; 发展和推广高精度地面移动检测机器人、检测数据信息化是与隧道规模相适应、状态精准管理相匹配的保障措施; 检测技术体系建议由“车载式快速综合检测+原位与地面移动精确检测+数据信息化平台”3部分组成, 未来发展方向应集中在空耦型雷达快速检测、复合变形快速精确测量、高精度地面移动检测、病害智能识别及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公路隧道结构快速检测车图像采集的原理,以隧道结构表观图像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隧道裂缝和渗漏水病害的图像特征;基于裂缝图像特征,通过CTA测度算法和边缘检测结合可准确地识别裂缝;根据渗漏水图像特征,采用改进的CTA算法,并结合形态学处理方法,可实现隧道结构渗漏水的识别与定位。研究表明:采用CTA测度及其改进算法可较好地实现表观病害识别,可有效地减弱线缆干扰、光照变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