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一起因为船员过失而导致的船舶碰撞事故,分析这起事故的原因和船员在本事故中的人为过失,阐述在航行值班中严格遵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重要性,指出船舶在采用避让行动前,应该相互沟通以确保避让行动的协调性,采取避让行动后应仔细检查避让行动的有效性,船东应当引导船员提高操纵技能,正确使用各种操纵信号,从而确保海上安全。  相似文献   

2.
周静 《珠江水运》2007,(3):32-34
我国《海商法》第八章“船舶碰撞”中规定了船舶碰撞过失责任原则,但是《海商法》并没有进一步规定,“过失的船舶”的责任最终具体是由谁来承担。船舶经营人在船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船舶事故屡有发生,特别是船舶碰撞事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而船舶在能见度不良条件下碰撞的概率比能见度良好时碰撞概率要大得多。究其原因,除了能见度不良的外界环境外,人为因素仍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因操作人员过失而导致的船舶碰撞事故占了极大部分,而操作人员过失中的绝大多数是操作者的行为过失造成。  相似文献   

4.
船舶在海上航行时,影响航行安全的障碍物主要有礁石、桥墩以及航线上其他船舶等。为了提高船舶航行安全,降低碰撞事故发生的几率,进行船舶航行的避障技术研究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介绍一种脉冲式激光测距技术,基于该技术开发舰船的避障系统,并重点设计了激光测距船舶避障系统的信号电路。  相似文献   

5.
于佳佳  白军 《世界海运》2020,43(4):45-48
通过梳理"桑吉"轮重特大海上交通事故以及其他船舶碰撞事故原因,得出过度依赖仪器设备已成为船舶碰撞事故的重要原因的结论,在分析过度依赖仪器设备对航行安全影响的基础上,为尽可能降低过度依赖仪器设备带来的航行危险,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傅廷中 《世界海运》2001,24(6):49-50
对船舶过失碰撞的定义,过失的认定和要件以及碰撞后的责任认定和损害赔偿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船舶碰撞是威胁智能船舶航行安全的主要因素。船舶碰撞危险度计算模型应及时发现船舶航行中潜在的碰撞风险,为智能船舶的自主避让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首先,根据船舶领域侵入程度与侵入时间等参数,分析基于领域的碰撞危险参数计算模型,将航行场景划分为单船会遇局面和本船与船舶群组的会遇局面,给出一种新的多船会遇情况下的碰撞危险参数计算模型;其次,基于维纳过程对船位预测不确定性进行建模,根据卡方分布获取船位预测不确定性椭圆;最后,给出考虑船位预测不确定性的碰撞危险参数计算方法。[结果]该计算模型能够考虑船位预测不确定性对船舶碰撞危险的影响。[结论]可以进一步保障智能船舶的海上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8.
充分把握与应用船舶操纵要素有助于驾驶人员估测碰撞危险,使船舶顺利航行。本文结合瞭望条款、安全航速条款与避免碰撞条款对船舶操纵要素在避让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希望在操纵船舶的过程中能够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实现船舶的顺利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9.
为打造具备全面、可视化显示能力的船舶航行状态监控系统,设计基于3D可视化的船舶航行状态监控系统。首先采集航行环境信息,计算船舶碰撞风险度,使用基于3D可视化设计的航行状态显示模型,将航行状态信息,全方位显示于3D可视化显示模块的界面之中,并对计算的风险度信息进行突出标识,实现船舶航行状态的远程、三维、可视化监控。经测试可知,此系统可以全面显示船舶的三维航行环境信息,且碰撞风险信息清晰突出,优化了船舶航行状态监控的全面性与可视化性能。  相似文献   

10.
能见度不良是影响船舶航行的不利因素,给海上航行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是造成瞭望、陆标定位等困难,从而易发船舶触礁、碰撞等海上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如何让船舶在能见度不良水域中安全航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航海人员,本文通过对影响船舶在能见度不良水域安全航行因素的分析,结合船员航行经验提出了避免船舶航行在能见度不良水域中发生碰撞的应对措施,以期对船舶在能见度不良水域的安全航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船舶在狭水道航行的碰撞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分析狭水道船舶碰撞事件的发生和避碰行为的基础上,应用模糊集理论,提出了船舶在狭水道航行的碰撞危险性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为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提供狭水道航行的碰撞危险性自动和实时评价。  相似文献   

12.
全球首个电子海上导航服务系统(e-Navigation)“韩国版e-Navigation”已建成投入使用。韩国海洋水产部宣布,从1月30日开始,启动能够支持船舶安全航行的海上导航服务系统。全球首个电子海上导航服务系统(e-Navigation)“韩国版e-Navigation”已建成投入使用。韩国海洋水产部宣布,从1月30日开始,启动能够支持船舶安全航行的海上导航服务系统。海上导航服务系统是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船舶航行技术的新一代海洋安全综合管理系统。其如同汽车导航仪一样,可向海上航行船舶提供海上交通状况和事故信息、气象信息等,并告知碰撞触礁等危险状况,是国际海事组织(IMO)为预防占整个海洋事故84%的人为过失引发的船舶事故,而采用的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智能海上交通系统。该系统通过将复杂而又分散的各种海上、航行信息进行数字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船舶航行安全性,减少船舶碰撞事故,本文基于国内外船舶碰撞事故以及相关数据,采用数学统计理论对其进行数学建模,并基于VTS分析系统与数理统计模型,对船舶碰撞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相关计算表明,本文建立的回归模型经过误差训练后,其误差能够迅速收敛,并且达到较高的收敛精度,能够可靠地用于船舶碰撞预测研究,为提高船舶航行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船舶数量不断增加。船舶的行驶环境复杂多变,易造成船舶航行偏移现象,在多船舶同时行驶的海域易出现船舶碰撞等问题,严重威胁着船舶航行的安全。为提高船舶航行安全,减少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对海上多船行驶自动避碰系统进行了创新和优化。利用PID控制方法对船舶行驶领域多目标航迹检测系统进行创新,以期达到更精准、快速的船舶避碰检测控制系统设计目标。通过该系统对船舶航迹航行状态进行检测控制,从而避免船舶在行驶过程中受外界环境影响出现的航迹偏离及信息延时导致的船舶碰撞等问题。为了保障船舶自动避碰系统的有效性,对船舶避碰检测和控制情况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及时有效地对船舶会遇的可能性做出精准分析和有效判断,并及时控制船舶航迹及速度,以便科学合理的执行船舶避碰方案决策,从而有效避免船舶碰撞事故,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15.
传统船舶防碰撞算法主要以船舶航线间距为碰撞计算要素,但是在多方向航行因素引入后会出现防碰撞航线输出量精准度降低问题。为此提出多方向航行船舶防碰撞航线有限元计算研究。通过对船舶多方向下避碰的计算,获得避碰瞬态速度关系量;以此为基础对避碰计算规则进行遗传计算,得到预输出航线数据;对预输出航线数据进行有限元计算,提升多方向航行船舶的防碰撞航线计算的精准度。为验证计算结果的精准度,设计一组仿真对比实验进行对比测试,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船舶航行安全性,首先建立船舶碰撞危险度评估模型,并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对特定的水域进行危险度模型拟合,获得较为准确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基于Matlab软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编程计算。本文建立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经过50次误差训练后达到了较高的拟合精度,获得较好的效果,可为提高船舶航行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船舶碰撞危险度是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参数,对船舶在航行中的避碰决策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船舶在会遇时,快速而且准确的计算出船舶碰撞危险度,是进行船舶间避碰决策的基础。然后,结合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和避碰几何原理,建立船舶避碰决策模型,该模型能够为船舶驾驶员提供采取避碰行动的时机和转向幅度,以获得避碰行动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智能避障,确保船舶航行安全,设计基于网络感知信息的船舶航迹规划智能避障方法。高效感知船舶本身及附近环境信息,精准获取船舶本身及附近船舶位置信息。依据位置信息构建船舶航迹规划中碰撞危险度模型,判断本船是否存在碰撞危险。若存在碰撞危险,则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智能控制船舶航行方向完成智能避障。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精准感附近信息,在简单与复杂航迹环境下均能够实现智能避障;本船与附近船舶距离高于安全距离,船航向角变化曲线平稳、无抖动情况,确保船舶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为防止船舶航行过程中出现碰撞问题,研究遗传极限学习计算法在船舶碰撞危险度确定中的应用。以船员视角、两船间的安全距离和航行速度为基础,利用最小安全时间直观描述船舶碰撞危险度;根据船舶航行样本数据,利用极限学习机预测最小安全时间,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通过初始化种群、适应度运算、交叉变异等过程确定最优染色体,提升最小安全时间预测精度。实验结果显示所研究方法遗传迭代25次后误差平方和降至2.5,不同海域的防碰撞操作控制成功率达到97.5%,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快的迭代速度与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保障船舶航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桥梁改变了航道条件,限制船舶航行,增加船桥碰撞风险,造成的事故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较大。通过分析桥梁、水流对航行的影响,提出船舶过桥安全对策,帮助减少船桥碰撞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