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港湾式公交中途站的合理配置是公交线路优化的基础约束条件和重要技术支撑.文中通过对公交车进出港湾式中途站全过程总耗时的分析,借助排队论和插队间隙理论,在HCM分析模型的基础上,研究通行能力、饱和度、不同线路到站概率等因素对中途站对应最优经停线路数量的影响,构建影响中途站停靠承载能力修正模型;经模型分析,港湾式中途站停靠线...  相似文献   

2.
公交运行对行驶车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行驶车速(或时间)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一直是交通流特性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对实测数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公交车在站台的停车情况对路段行驶车速有显著的影响,道路的交通条件越好其影响越明显;然后经过严密的数学论证得出结论:在某些道路上公交停车次数而不是机动车流量是决定行驶车速的主要因素,最后给出了以交通量和公交停车次数为自变量的二元线性回归公式,并进行了严格的检验。  相似文献   

3.
在对南昌市城区主干道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调查的基础上,通过 Vissim 仿真模拟得到大量交通流数据,从港湾式站台设置的长度、站台乘客等待数量、路段车道数、路段车辆的平均速度、站台停止车辆数、以及进出口平均延误时间6个方面建立神经网络分析模型,以路段平均延误车辆/路段实际通行能力作为通行能力的影响折减,运用 Matlab 软件编程求得变量因素与输出影响的连接强度权值 W 与偏置值 B ,为港湾式公交站对路段通行能力影响提供了定量化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4.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灯控制道路交叉口红灯周期形成的排队车辆,在放行后不同车型的启动时间和不同车型组成的混合机动车流车头时距的分布研究;混合交通状态下机动车启动通过交叉口时受到干扰后的延误时间研究;利用上述研究成果对混合交通状态下交叉口排队车辆的放行绿灯时间进行估算。课题以现实交通数据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结果最终建立放行绿灯时间估算表,对混合交通状态下道路交叉口信号灯的配时起到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港湾式停靠站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路段上非港湾公交车站对路段通行能力有影响的6个因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VISSIM进行试验仿真,得到大量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对仿真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一组权值和偏差矩阵数据,通过该数据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得到非港湾停靠站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6.
路边停车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边停车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种停车方式,而停车到达和停车出发对路段交通流造成的延误,目前还尚未有明确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针对双向两车道的道路采用路边垂直式停车方式的情况,本文建立了计算停车到达和出发导致路段交通流延误的模型和公式,就这一问题作出了初步的探索。路段交通流延误的分析计算可用于为评价路段服务水平提供依据;根据具体路段受干扰的程度,为是否允许路边停车提供决策依据;在进行交通分配时,确定更合理的路阻。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公交的快速发展,公交车在运行过程中及在车站的停靠过程中都对路段的通行能力有着显著影响。文中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公交车在车站的停靠过程,基于公交车运行的基本特性确定调查指标,通过实地调研得到公交车停靠的分布特征;通过数据拟合,发现公交车的到达频率符合泊松分布,停靠时间符合爱尔朗分布;基于道路通行能力基本模型,以公交车到达率为折减系数,考虑公交停靠延误时间,提出公交车在港湾式车站停靠有溢出和无溢出两种情况下对路段通行能力的折减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最后通过改变公交车到达率和交通流量进行仿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夏浩峰  宛岩 《时代汽车》2021,(7):194-196
本文通过介绍宁波市鄞州区的停车现状,分析了其停车发展的瓶颈和原因,结合智慧停车管理模式和万达片区智慧停车试点项目,提出了该区域实施智慧停车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城市公交准点率、减少延误,解决车辆串车问题,研究基于站点群体聚集性客流的公交调度优化方法。以乘客出行意愿、乘车属性、到站规律等标识公交客流变化特征,以车辆载客限制、站点延误、到达率、下车率等描述串车形成场景。考虑准时性、客流需求、调控策略等约束,采用实时混合控制策略,实现车头时距偏差与乘客总行程时间最小的多目标优化。提出的公交串车调度方法,考虑到乘客到达率的不确定性,并通过调控公交车辆站点驻站时间以及路段平均行驶速度,可满足站点时段性群体聚集公交客流出行需求,防范潜在的公交串车。在模型求解上,考虑到双目标优化视角的差异性,运用超车规则对串车场景下的出站车辆重新排序,设计基于NSGA-II的求解算法,以拥挤距离标定序度关系,以精英策略获取新种群,改进交叉算子,并基于TOPSIS法对获取的Pareto解集择优。最后,以实际公交线路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站点群体聚集性客流的公交串车优化调度模型,系统考虑了乘客乘车属性与车辆载客限制,能够输出最优的车辆滞站与车速调整方案,并且能运算得出车辆离站时间、车头时距偏差、准点率、乘客等待时间以及乘客行程时间等多项运营指标。优化前后对比表...  相似文献   

10.
突发事件下公交车辆快速动态滞站调度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突发事件导致公交系统服务水平下降的问题,基于均衡公交车辆车头时距的调度思想,提出了能够适应于突发事件的快速动态滞站调度算法,建立了突发事件下的单线路公交动态调度模型.通过建立滞站调度的数理基础,分析了单站车头时距的控制问题,分析了快速滞站调度策略,从而得到了全线车辆的最优滞站调度算法,并对其进行数理分析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均衡全线车辆运行时间间隔,降低乘客平均候车时间,有效提高公交系统运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公交专用道设置前后无港湾公交停靠站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有无公交专用道的路段上非公交车和公交车以及无港湾停靠站区域的非公交车分别提出车速模型公式,并考虑交叉口间距和车道宽度的影响。其中在无公交专用道的路段上采用美国联邦公路局路阻函数转化成线性模型,定义停靠度指标。根据在南京市和深圳市采集的实测数据回归,标定各模型参数,并通过F检验和t检验。同时研究无港湾停靠站区域的影响范围,从时间和空间上反映影响变化规律,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确定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泊位数,以实际公交站点交通观测数据为基础,从优化公交站点供需平衡的角度分析公交停靠需求与通行能力之间的关系,结合经典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在模型中添加港湾式公交出站变道造成的延误,建立单位时间内公交停靠需求大于站点通行能力的概率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港湾式公交站点泊位数优化方法.以武汉市中山大道长江二桥公交站点为例,根据站点运行情况将站点公交车排队溢出概率的上限值设定为15%,经计算得出该站点单位时间(1 min)的公交动态停靠需求大于站点通行能力的概率高于15%,通过调整泊位数提高站点通行能力后,通行能力满足公交停靠需求(p<15%),表明该方法能准确确定港湾式公交站点的泊位需求数,为港湾式公交站点泊位数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公交站点交通拥挤的车流波动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交站点是交通拥挤的常发地点。文章应用车流波动理论分析了公交站点的交通拥挤状况,分别对有公交专用道路和无公交专用道路两种情况下的交通拥挤进行了分析,并应用TSIS交通微观仿真软件对北京市西大望路上八王坟公交站点的交通状况进行了仿真研究,验证了文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城市隧道出口公交车换道行为对交通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城市隧道出口处公交车的换道行为对交通流的影响,以城市隧道出口公交车的换道特性为研究对象,阐述并分析了公交车在城市隧道出口换道过程中的3种影响状态.然后采用摄像法采集相关数据并分析,借助SPSS软件构建了关于公交换道频率、公交换道持续时间、最大公交换道长度及其存在时间、隧道交通流量与车头时距关系的多元线性模型,并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得出了公交车换道对城市隧道出口交通流影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首先建立了在离线信号配时方案下,单个车辆通过信号控制交叉口群的信号延误计算模型;进而以车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停靠站最佳布置的选择模型。通过对优化模型解的分析表明,不同的信号协调配时方案对应不同的停靠站最佳布置方案,单点最优解的叠加并非是全局最优解。以两个交叉口和两个停靠站的实际案例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在信号优先协调控制方案下的停靠站最佳布置方案,最佳布置方案的下车辆延误明显低于其他方案。最后通过微观仿真软件VISSIM验证了模型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城市道路中公交进出直线式与港湾式停靠站对外侧车道通行能力产生影响的问题,运用排队论与间隙接受理论相关成果,分别建立了直线式、港湾式排队无溢出及港湾式排队有溢出3种情况下公交进出停靠站对外侧车道的影响时间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公交出站延误及站点服务强度作为约束条件,推导出外侧车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给出设置条件;对仿真模拟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并对模型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给出了不同公交到达率下3种模式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通行能力范围值。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能够为城市道路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降低非机动车对沿人行道设置的公交停靠站周边交通的影响,对直线式单泊位公交停靠站设置进行优化。选取重庆市6个沿人行道设置的单泊位公交停靠站进行调研,分析非机动车车道宽度、公交车停靠站长度、当量交通量、非机动车速度等参数与3类冲突率(非机动车与公交车3种形态的追尾与横向冲突率)的相关关系,拟合得到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和相关性系数建立交通冲突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预测模型误差均小于10%。研究表明:当非机动车道设置宽度在3.5~4.0 m、直线式单泊位公交停靠站设置长度在16~18 m时,3类冲突率最低。当量交通量达到700 pcu/h之后,冲突率趋于平稳;此时非机动车速度仍不宜大于6 m/s。选取2个公交车停靠站进行冲突率预测,并对其进行安全等级评价。以冲突率最低值作为约束条件,对沿人行道设置的直线式单泊位公交停靠站进行优化。研究成果可为公交停靠站周边区域的交通管理和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多线路公交停靠站公交车辆进出站排队现象严重,站点延误大,运行效率低等问题,分析了不同停靠组织形式和不同主辅站设置类型对公交运营效率的影响。运用Vissim对3泊位直线式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顺序停靠组织和不同组合的划线停靠组织分别进行仿真研究,从公交延误、车辆总延误、行程时间以及通过车辆数4个方面对不同停靠组织形式在不同条件下的交通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得到不同形式公交停靠站的最佳停靠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组合型式的6泊位主辅站停靠组织进行仿真评价,得到了最优的主辅站设置类型。仿真结果表明:对3泊位公交停靠站采用直线式停靠站,总延误平均降低38.4%,采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总延误平均降低40.6%;对6泊位主辅站采用双港串联设置,总延误降低2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