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推出国ⅢEGR:你先我后,先争后统 2008年6月,中国重汽于行业率先推出EGR国Ⅲ柴油机和EGR国Ⅲ重卡,曾引起行业激烈的争议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时代汽车》2008,(8):14-20
2008年7月1日,我国重卡行业全面迎来国Ⅲ时代。然而,在“电控”被众多专家普遍认为是国Ⅲ标志的大背景之下,部分企业产品采用了被众多专家质疑的EGR技术,从而在行业内掀起巨浪。就在《时代汽车》第七期刊登《对垒国Ⅲ》一文后不久,有关EGR发动机的争论再次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3.
王俊波 《运输车辆》2009,(9):108-111
我国商用车领域全面实施国Ⅲ排放标准已经1年有余。最早,我国曾把国Ⅲ技术路线确定为电控泵喷嘴、电控高压共轨和电控单体泵,直到中国重汽推出直列泵+EGR路线,并得到原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部的确认,该技术后被业界称为“非典型”技术路线。随后,玉柴、潍柴、大柴、锡柴、东风康明斯、扬柴等先后也开展了EGR型式国Ⅲ柴油机的开发,并自2008年底陆续投放市场。只是除中国重汽外,其余厂家的EGR机型都没有通过国家环保部的生产一致性审查。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采用电控直列泵+冷却EGR技术的国Ⅲ柴油机强制关闭EGR阀对ESC、ETC和ELR循环排放的影响.分析了在调整喷油提前角后的ESC循环试验结果.比较了满足国Ⅲ排放法规的直列泵、电控单体泵和高压共轨3种技术的ESC循环的油耗率.研究结果表明,国Ⅲ柴油机在关闭EGR阀后NO_x大幅上升,超过了法规限值;虽通过调整喷油提前角可达到国Ⅲ排放的要求,但油耗率上升,动力性下降;与其它技术相比,采用电控直列泵+冷却EGR技术时国Ⅲ柴油机ESC循环油耗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最新研制的EGR WD615国Ⅲ柴油发动机近日经国家汽车检测机构组织的专家团全方位详细检测,确认该发动机满足国Ⅲ排放要求.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年四月第165批公告中予以公告。  相似文献   

6.
电控单体泵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商用车国Ⅲ技术之重要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康 《重型汽车》2008,(6):14-14
转眼间,国Ⅲ排放标准正式实施已经两个多月了。尽管商用车业内对于应对国Ⅲ该选择何种技术路线的争论依然不绝于耳,但是市场不等人,客户正在进行着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从国Ⅲ实施后的首月即7月份的重卡销售数据来看,7月重卡行业销量28916辆,比实施前的6月份骤降51.06%。其中走常规排放控制技术路线(主要是电控高压共轨技术)的一汽与东风7月销量环比大降70%左右,远大于行业的降幅;而走非常规技术路线(H泵+EGR技术)的中国重汽7月销量环比也下降了35.18%,  相似文献   

7.
国Ⅲ在全国全面施行前夕,重汽EGR发动机诞生的消息传遍四野.一石激起千层浪,行业内外争议不断.原本高压共轨和单体泵技术主导国Ⅲ发动机市场的格局被打破,EGR由于它相对低廉的价格异军突起.赞赏者有之,质疑者有之,贬低者有之,尽管如此,一些发动机企业紧锣密鼓开始推进其研发进程--场EGR发动机战争即将打响.  相似文献   

8.
司康 《重型汽车》2011,(6):32-36
1概述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排放升级,国内发动机企业均在加快推出满足国Ⅳ标准的产品。与2008年的两条主流国Ⅲ路线——"高压共轨"和"直列泵+EGR"不同,目前国内主要中重型柴油机企业在国Ⅳ路线的选择上则主要为"高压共轨+SCR"。1.1重、轻型机路线各异根据国外经验,目前车用柴油机可以选择的国Ⅳ排放控制技术路线有四种,分别是SCR(选择性催化还原)、EGR(废气再循环)+DOC(氧化催化器)、EGR+DOC+POC(颗粒氧化催化器)以及EGR+DOC+DPF(颗粒捕集器),后三种路线也有专家统称为EGR+路线。目前  相似文献   

9.
对垒国Ⅲ     
自2008年7月1日起,我国重卡将迎来国Ⅲ时代。在"电控"被普遍认为是国Ⅲ重卡标志的大背景下,除去拥有"电控"重卡,中国重汽的大部分产品还采用了被一些专家质疑的EGR技术,在行业内掀起巨浪。一场针对国三的对垒由此拉开。  相似文献   

10.
兰博 《驾驶园》2008,(8):48-49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最新研制的EGR WD615国Ⅲ柴油发动机近日经国家汽车检测机构组织的专家团全方位详细检测,确认该发动机满足国Ⅲ排放要求,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年四月第165批公告中予以公告。此前该发动机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第38号公告中第17批满足国Ⅲ排放要求的内燃机目录中予以公告。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EGR技术的国Ⅲ柴油发动机,它的出现极大震动了我国发动机市场,褒贬之声不绝于耳。目前,重汽集团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