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片特困地区公路运输空间运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片特困地区公路运输的空间运行特征能够有效表征公路运输的发展规律与瓶颈,并为交通扶贫提供理论依据。为有效辨识区域交通发展瓶颈,并进一步获取公路运输发展对连片特困地区脱贫的影响,在解析公路运输空间运行特征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选取运输量、车辆运输趟次等指标,基于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连片特困地区公路运输空间运行特征的提取流程。首先,从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2个方面,提取连片特困地区公路运输自身所呈现的空间特征;其次,选择与连片特困地区相邻的较发达地区进行对比,从空间集聚和时空演变2个方面分析其公路运输空间运行特征与较发达地区的差异性;最后,以滇西边境山区为实例,利用2013年、2015年2个时间维度的公路运输数据提取其公路运输空间运行特征,并将提取的特征与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滇中地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地级市或县域尺度下,连片特困地区的公路运输均具有低需求强度特征,空间集聚效应较弱,并且呈现出"内向型"发展规律;相对于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对连片特困地区公路运输交流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并且在运输联系呈现边缘且孤立特征的沿边地区,公路货物对外运输的增长效应更为突显;促进区域内部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够有效提高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公路》2020,(5)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可达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中原城市群的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交通可达性测度指数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数,然后对于各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共8个类型,结果表明:(1)各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差距很大,郑州市作为中心城市尤为突出;(2)城市群中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低的城市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经济;(3)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不协调的城市占到城市数量的40%,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应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城市群路网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群可达性水平,提出以中心城市到其他节点的出行时间作为城市群可达性基数,按照等时线测度交通服务的可达性概念,给出了公路交通以及公路衔接其他交通方式下的城市群可达性测算方法。根据测算出的到中心城市出行时间将各区域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交通圈,并分别以面积、人口、GDP三项指标的小时交通圈覆盖率对公路交通以及公路衔接其他交通方式下城市群可达性水平进行评价。以关中城市群为例,分别测算了公路网络、公路衔接现状高速铁路网络与公路衔接规划中高速铁路网络3种情景下的城市群可达性。经过比对分析发现,公路衔接高速铁路对扩大城市群2 h交通圈具有重要贡献,其中交通圈等级提升明显的县域主要沿铁路线路分布,且呈现距离中心城市西安越远,提升等级越高的趋势。公路衔接高速铁路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中长距离的出行,即1,2 h交通圈上。在引入规划中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后,发现城市群可达性进一步提升,2 h交通圈覆盖率进一步扩大,面积覆盖率达到95%,但城市群内仍有少部分区域距离中心城市的出行时间达到2 h以上,即规划的路网仍不能满足《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城市群2小时通达”的目标,需要考虑进一步引入更快速的交通方式并配合完善公路网。  相似文献   

4.
《公路》2021,(9)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采用栅格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在运用通达性、可达性等指标对长江经济带交通改善状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交通发展变化热点空间特征进行识别和探讨。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的通达性与可达性均获得明显提升,但上下游仍存在较大差距;区域通达性与可达性除呈现从下游向上游逐层递减的扇形层次空间格局外,还呈现以中心省会城市向四周递减的圈层空间结构;交通干线沿线的通达性和可达性较优,平原通达性和可达性明显优于盆地、山地;在高速公路引导下,交通变化下的新交通核心城市涌现,云南、四川出现双核发展模式;交通发展热点主要分布在成渝城市群,冷点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高速公路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地区通达性和可达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交通运输行业是社会碳排放流动的源头或发散部门之一,为给四川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政策指引,基于该省1995—2014年的终端能源消费统计资料测度其历史交通碳排放情况,对动态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和协整计量检验后,运用曲线回归测度其经济强度增长下的交通碳排放环境效应是否存在经典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的"倒U型",并通过完全分解模型进一步定量分析影响其人均交通碳排放变动的三大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交通碳排放在规模效应上具有显著阶段性增长趋势,其人均交通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型"EKC曲线,且当前已处于下降拐点后,但远期可能面临向弱"N型"曲线的转变;经济强度对人均交通碳排放变动的贡献值始终为正,源于在绝大部分年度里两者的脱钩状态都为增长连接或增长负脱钩状态,但从2009年开始逐渐被运输强度、排放强度的效应所抵减而趋于短暂良性脱钩;在全球气候峰会召开后,四川省在交通运输行业上较好地履行了国家"碳排放承诺",但也面临一定的减排风险;从因素贡献率来看,未来行业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技术性升级上。据此,从优化运输结构、重用优势能源、加强环境管制等层面提出适应当前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特点的碳减排工具和政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区域公路网的连通效果,以公路网可达性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可达性测算模型的优化方法。以可达性和机动性之间的内涵差异为切入点,辨析了公路网可达性的含义。本研究认为公路网可达性不仅仅是空间节点间交通联系的便利程度,还应包含各节点间的相互作用能力,同时体现出节点本身规模(吸引力、发展潜力等)对交通联系的影响。因此,将其定义为区域路网中节点之间相互作用能力及相互作用潜力的大小,其中相互作用能力体现在节点间交通设施的连通状况和发展水平,相互作用潜力体现在节点间人口、资源等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情况。在对公路网可达性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距离法、累积机会法、重力模型法等常用可达性测算方法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公路网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将广义综合出行阻抗、道路容量和节点发展梯度引入重力模型,用于描述节点间联系的方便程度、节点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等,构建了公路网可达性优化模型。为了检验模型的优化效果,以最基本的可达性测算模型作对比,利用汉中市区域公路网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路网交通特性和节点间相互作用等对可达性的影响,有效地弥补了距离法、累积机会法等模型的不足,可作为公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路网层面各因素对城郊公路安全的影响,采用宏观安全分析方法,基于交通分析小区(TAZ)层面构建了泊松对数正态条件自回归(PLN-CAR)模型。为考虑相邻TAZ间的空间相关性,分别采用0-1矩阵、共同边界矩阵以及相邻TAZ间衔接城郊公路总车道数3类空间权重矩阵构建了PLN-CAR模型。模型中同时考虑了公路层面变量(信控交叉口密度、接入口密度等)以及TAZ层面宏观变量(路网形态、土地利用类型等)。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共同边界矩阵的模型表现最优;相较于微观安全研究而言,采用宏观安全分析方法可以更加完整地考虑接入口密度以及信控交叉口密度对城郊公路路段与交叉口整体安全的影响;城郊公路长度、沿线接入口与信控交叉口密度均对城郊公路事故总数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树枝型路网TAZ内城郊公路事故数较网格型路网多88.3%,表明通过加强城郊公路沿线接入口管理,规范公路沿线信控交叉口设置,并于公路两侧规划建设平行的次干路可以有效改善其安全状况;相对工业仓储用地而言,商业办公用地和居住生活用地内的城郊公路更加容易发生事故。  相似文献   

8.
随着低碳模式逐渐获得人们的重视,构建低碳、环保、低耗、高效、安全的交通发展模式势在必行。现有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通过能源消耗或客运周转量作为目标对交通结构进行优化。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碳足迹计算公式,将人均碳足迹最小和城市客运交通运输效率最大作为目标,以城市市民出行需求总量、发达城市能源消耗限值、居民可达性以及各类交通方式的运力上限作为约束条件,构建出低碳高效的城市客运交通优化模型。运用该模型对2020年北京市客运交通结构进行配置,并与传统的客运交通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的客运交通结构的交通运输能效要比传统的模式有一定的提升,同时人均碳足迹降低了5.965g/人,下降了13.7%。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低碳模式进行优化后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研究符合城市发展的低碳客运交通发展模式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涂圣文  赵振华  姚常伟 《公路》2021,(1):218-224
为合理规划布置大城市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工程,做到既能够提升出入境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又不影响过境交通及城市内部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在对绕城高速公路出入境交通组织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系统运行时间和出入境交通可达性二者组合效应最好为目标的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一体化布局模型,并提出了模型求解的实用方法。最后,以某城市规划年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布局规划为应用案例,阐述了模型应用的具体步骤。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一体化布局模型,不仅考虑了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布局规划的实际影响因素,也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城市快速路的发展,城市快速路交通事件发生的频次和严重程度也随之增加,对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交通事件多发点的检测有着极大的意义。为此引入了核密度模型,寻求交通事件点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特征值的聚类找出交通事件多发的路段,并提供直观的可视化密度云图,为相关管理人员后期改善措施的提出打下基础。最后根据上海市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间的中心城快速路交通事件数据进行了样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
医疗卫生服务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要素,其可达性强度对于城市居民的就医便利化具有决定性影响。利用ArcGIS软件生成大连市主城区医院分布图,使用网络分析模块计算各小区就医平均可达时间;将平均可达时间作为评价指标,探讨高峰与平峰时段,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的就医可达性水平高低、各小区和医院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通过Moran's I指数和LISA局部聚类模型,探讨医疗服务均等化存在不足的地区;以各小区最短可达时间为标准,划定各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腹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1)大连市主城区小区就医可达性整体水平较好,高峰与平峰时段的可达性呈圈层式分布。高峰时段公共交通相对私家车就医具有明显的优势;平峰与高峰时段差异较大,平峰时段平均可达时间在10~20 min的小区比重较大,达到68.1%;医院可达性水平整体较好,30 min覆盖面积达到96.53%;从核心区至外围区,交通阻力对可达性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加;街道尺度下的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差异明显,整体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各医疗腹地内,医院的数量与距离对腹地的医疗服务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缺医地区极易造成居民对一级医院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20,(4)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机场布局优化和服务能力评估等问题,依托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国省道调查数据,在深入分析湾区城市间出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民用机场可达范围与服务人口两项指标,建立了基于潜能模型的机场可达性综合评价方法,运用ArcGIS的空间网络分析模块挖掘了民用机场区域交通可达性的空间特征,并从"6+1"民用机场格局、2035年规划公路网两个因素比较湾区内民用机场可达性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广州白云机场可达性系数最高,珠海金湾机场可达性系数最低。"6+1"民用机场和2035年规划公路网变化将使湾区民用机场可达范围、服务人口和可达潜能得到有效提升,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公交时空可达性是衡量人们利用公交系统出行的难易程度,模拟公交时空可达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提出1种基于蒙特卡罗的城市公交可达性的模拟方法,并研究道路拥堵状态和公交发车间隔对公交可达性的影响。利用等时线模型提出公交可达性的度量方法。将公交出行时空过程划分为候车、乘车、靠站、换乘4个阶段,构建每个阶段的时间模型,从而建立公交可达性的蒙特卡罗模拟模型。模型的参数值均由实际的公交GPS数据标定。建立理想的棋盘状公交路网,并进行不同道路状态下和不同公交发车间隔下的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弱作用力下时,可达性增长速度提高了近5倍。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交通暴露和土地利用层面各因素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社区尺度传播风险的影响,以A市315个小区的1 947例COVID-19确诊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ArcGIS平台的地理编码、核密度分析、空间统计和网络分析等方法,基于道路网络、公交网络、城市POI和中国GDP/人口空间分布的公里网格数据,获取有病例小区500 m缓冲区范围内表征交通暴露和土地利用的14项具体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小区的COVID-19确诊人数作为解释变量,同时考虑交通暴露层面变量(路网密度、设施邻近度)和土地利用层面变量(混合度、使用强度),运用经典全局泊松回归和变系数地理加权泊松回归(GWPR)2种方法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空间异质性的GWPR模型具有更高拟合优度和解释度;道路密度、公交线网密度、CBD邻近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和土地价值与小区COVID-19传播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出入口邻近度、绿地公园邻近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变量则在GWR模型中表现出随空间位置的改变呈现显著正负2种影响效果;人口密度、土地价值、绿地公园邻近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小区COVID-19传播风险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其他变量。因此,城市空间要素不仅会影响非传染性的病发风险,同时也与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显著相关,所得结果可为通过土地利用、城市交通规划等手段降低流行病发生的潜在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研究和刻画城市机、非车道间无硬隔离路段处较为常见的混行现象,针对车辆在不同速度下导致道路空间发生横向伸缩的效应,建立一种以元胞自动机为基础的耦合模型,元胞空间实际容量根据交通条件伸缩变化。针对机动车流引入了加速受限、主动减速等规则;为非机动车流设计了舒适驾驶空间、换道规则。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机非混行路段交通流的特性和道路横向空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模型可推导出非机动车饱和流相位在机非混行路段对应密度范围扩大;非机动车流在拥堵流相位中,机动车流对非机动车流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较真实地反映了骑行者寻求安全、舒适的驾驶空间;机动车中等密度下对横向扩张效应影响较为明显;横向压缩效应的发生较符合交通流基本规律;机动车道混行交通产生的偏析现象是非机动车主导,偏析效应会随着非机动车换道概率的降低和密度的上升而加强,并加剧道路拥堵。因此在混合交通流的建模当中,考虑道路横向空间实际容量以及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能够较真实地体现机非干扰的,从而使得模型更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16.
旅客空间运输联系特征能够为区域客运组织与旅游交通规划提供依据。基于云南省旅游客运包车和公路班线客运的实际数据,分别获取了旅游客运和班线客运的空间运输联系特征,并对两者进行了耦合协调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与讨论了旅游客运和班线客运空间运输联系耦合特征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客运组织与旅游交通优化对策,并以云南省为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旅游客运空间运输联系强度随距离增加有明显的衰减效应,且圈层结构显著、表现出向心强联系特征;班线客运空间运输联系呈高度极化和点状圈层特征,是以昆明为核心的轴-辐结构和核心-边缘结构;昆明旅游客运与班线客运空间运输联系的耦合度为0.84,耦合协调度为0.69,居全省首位;低度耦合、低度协调的运输线路包括昭通-曲靖、曲靖-普洱等,占比达66.67%;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提升旅游客运与班线客运空间运输联系耦合程度的基础。最后,针对较低耦合-较低协调、低度耦合-低度协调的5座城市和53条运输线路,提出了改善对策:当旅游客运联系强度大于班线客运联系强度时,旅游客运需求较大,应尽快规划开通直达景区的定线旅游客运。  相似文献   

17.
为提取大宗货物公路运输网络结构特征,选择网络总体特征、空间组织、运输联系以及货物种类生成等指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考虑实际运量的区域大宗货物公路运输网络结构特征提取方法;基于云南物流大数据平台的实际运单提取7 291条大宗货物公路运输数据,分析了云南省大宗货物公路运输网络的组织结构和货运节点运输联系的空间分异特征,验证了特征提取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云南省大宗货物公路运输网络密度为0.023,平均度1.759,特征途径长度2.494,平均聚类系数0.162,为典型的小世界和无标度网络;运输网络整体结构较为疏松,但运行效率较高,呈现"多中心"空间格局;滇中城市经济圈存在小范围的联系强度集聚区,而滇西边境地区之间的点联系强度差异显著。同时,运输网络空间组织呈"散点"布局,受行政区划影响较小。整体上,云南省大宗货物公路运输网络存在5条货运量较大的关键运输通道,并呈现以腾冲、昆明市辖区为主的"双供给中心"发展格局,供给节点货运量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但仍呈"供少需多"的特征;从大宗货物种类的生成特征来看,钢材货物运输的轴辐式指向显著,金属矿石、能源类运输的向心性指向明显,机械设备运输主要集中于滇东地区。  相似文献   

18.
空间结构合理的常规干线公交网络可以帮助城市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效率,缓解道路交通压力。为深入分析城市常规干线公交网络空间结构特性,使用公交网络GIS信息嵌入拓扑结构模型的方式开展研究。借鉴道路网空间信息测度方法,基于香农熵理论提出公交线路方向熵和公交网络方向熵分析方法。根据提取的公交网络拓扑结构中相邻站点间线路段的空间方向信息,使用方向熵测度得到公交线路及网络空间方向分布情况。在现有的规范及研究中,选取并拓展能够体现公交线网空间结构特性的指标,与方向熵组成常规干线公交线网空间结构分析指标体系,从线路和网络2个层面出发探究常规干线公交网络空间方向分布并分析其结构特性。以哈尔滨市63条常规干线公交组成的网络为例进行分析。网络空间方向分布结果表明:公交网络方向熵为2.84,大于网络内任意单条线路方向熵。验证得到公交线路方向熵的测度结果与线路的实际情况相符,方向熵可以有效量化公交线网拓扑结构的空间方向分布;在指标间的相关性方面,公交线路方向熵与公交线路长度的相关性最高,公交线路站点对重复系数与公交刷卡数的相关性次之。网络结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63条常规公交干线组成网络的平均集聚系数为0.4...  相似文献   

19.
货物运输联系网络的空间特性能够为区域物流规划与货运交通组织提供基础依据。为高效提取城际货物运输联系的复杂交互关系,基于空间尺度重构理论,在提出货物运输联系网络构建方法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网络空间组织过程及网络层级结构两个角度揭示了货物运输联系网络形成的动态性特征,并以云南省为实例地区进行演示;进一步在考虑交通因素的前提下,选取相关性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工具,从强化运输联系和提高运输网络稳定性的角度对其空间组织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货物运输联系网络的空间组织是一个地域集中性和区域择优性的复杂作用过程,它的节点倾向于与其地理空间邻近的省外城市以及省外区域经济中心取得首位联系,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网络层级的降低,网络中关键节点的控制力逐渐转移至次级节点,致使城市功能和作用的空间分异趋于均衡;(2)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等级及可达性的变化对城市间货物运输交流的强化作用较弱,运输能力的提升才是其空间组织优化的关键;(3)城际货物运输对网络中关键节点的依赖程度极大,网络层级越高其对蓄意攻击的抗毁程度越低,提升核心网络中关键节点的抗毁性,能够优先实现平衡网络整体连通性和提高货运系统稳定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区域交通路网和优化其运输结构,利用分形理论中的分形维数,对区域交通路网覆盖形态结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评价,提出了区域路网覆盖形态结构特性的测度模型和算法,并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以期为区域交通路网规划及其运输结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用路网覆盖度和覆盖深度来测度区域交通路网覆盖形态结构特性,比通常所用的交通路网密度等指数更科学合理;覆盖度D(r)(即分形维数)1.661及其覆盖深度r可作为评判区域路网形态结构是否合理和功能是否完善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