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合流区通行能力是影响快速路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分、合流影响区的通行能力是制约分、合流区通行能力的关键原因。文章从分析分、合流影响区内的车辆运行特性入手,根据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大量的实测数据,分别通过统计车头时距、速度-流量关系和饱和流时高频率出现的流率等方法推荐了快速路分、合流影响区的通行能力,为快速路分、合流区的交通规划和设计,交通组织和管理的改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车辆合流行为是干扰高速公路主线交通运行的主要原因。文中以交通流参数调查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高速公路合流区的交通量及组成、车速和车头时距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后侵入时间(PET)的冲突严重性判别方法,建立了基于负二项分布的交通冲突预测模型,并结合交通冲突数和冲突率对合流区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流区各车道的车头时距与爱尔朗分布拟合较好,外侧2条车道的车速服从正态分布;严重冲突、一般冲突和轻微冲突对应的PET阈值分别为1.23、2.50和4.44s;合流区交通冲突的发生与交通量、大型车比例、速度差及车道位置等显著相关;根据安全水平可将合流区划分为安全、危险及两者之间3组。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构建基于负二项分布的事故分析模型,探究事故数与交通特性、公路线形及路面性能间关系。鉴于传统固定参数模型难以刻画各因素对事故风险影响的异质性,引入了随机参数建模方法。结果表明:相比于固定参数负二项模型,构建的随机参数负二项模型有更好的拟合优度,且能更合理地反映各因素对事故的作用效果;将随机参数分布的均值设置为其他变量的函数形式,可进一步挖掘各因素对事故风险的交互影响;交通量、路段长度、货车比例、平曲线曲率、纵坡坡度及车辙深度均与事故数正相关,且其每增加1%,事故数分别增加0.299%,1.029%,0.093%,0.079%,0.068%和0.054%;结构强度系数与事故数负相关,其每增加1%,事故数降低0.064%;增加路缘带宽度有益于交通安全;单向3车道或4车道路段的事故数多于同等条件下的2车道路段;弯坡组合路段的事故风险明显高于单纯的平曲线路段;货车比例高的下坡路段事故风险尤其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应对高速公路入口合流区域并线事故频繁发生,在分析车辆并线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车辆在该区域的决策模型,用来预测驾驶人的并线行为决策,保障车辆和驾驶人的安全.借助详细的车辆轨迹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学习与测试,模型的测试结果表明: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驾驶人并线行为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并线车辆相对于目标车道前方车辆的相对速度是驾驶人并线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同时模型还可以进一步应用于交通仿真的研究以及驾驶人辅助系统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了解影响高速公路事故频次的显著因素,采集2014年广东省开阳高速公路的事故、道路、交通和气象数据,以曲率和坡度同质性为原则将整条公路划分为154条路段,采用时空交互模型拟合路段季节事故数和道路设计参数、交通特征、气象因素间的内在关系。该模型不仅解释了相邻路段间的空间效应和相邻季节间的时间效应,而且还考虑了时空效应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模型的拟合预测性能、减少参数估计偏倚。基于贝叶斯推断的模型估计和评价结果显示:事故数据中存在显著的时空关联和交互效应;时空交互模型比传统层级泊松模型的拟合优度更高;路段长度与事故频次线性相关,而交通量则与事故频次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性随着中、大型客、货车(三类车)比例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路段曲率、坡度越大,交通事故风险越高;风速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季节,事故频次将显著上升。研究结果可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改善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深入理解高速公路的事故影响因素是进行安全改善的基础.单车(SV)和多车(MV)事故的发生机理不同,2类事故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分别分析道路几何设计、交通运行和2类事故数的关系.数据异质性导致不同路段上同一变量对事故数的影响不一致的情况存在,仅通过事故分类难以解决,有限混合建模技术通过分组且允许各组数据服从不同分布来捕获数据的异质性.事故数据建模表明,单车、多车事故的影响因素有显著差别,后者的影响因素更复杂.将研究路段分为2组的有限混合模型最优,单车事故模型中划分的2组路段在纵坡变化值上有显著差异,纵坡变化值较小的1组中,随着中央分隔带变窄和大车比例减小,事故数增加;另1组中2个变量对事故数则无显著影响.多车事故模型中划分的2组路段在缓和曲线长度上有显著差异,缓和曲线较短的1组中,随着平曲线半径减小和竖曲线比例增大,事故数增加;另1组中随着变量的变化事故数减少.  相似文献   

7.
分析左进快速路合流区交通流特征,对于城市交通有效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测数据基础上,对比了左进与右进快速路合流区的交通流基本图,分析了两者在通行能力、临界占有率、自由流车速等方面的差异.采用车速标准差作为指标分析两者的车速离散性,对比了车道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左进快速路合流区的通行能力、临界占有率分别为5 250 veh/h,0.18,明显低于右进快速路合流区的值6 210 veh/h,0.27;在不同占有率下,左进快速路合流区车速离散程度高于右进快速路合流区,当占有率达到0.18时,车速标准差值增大至11.47,即行车安全性显著降低;在车道利用情况上,左进快速路合流区中间车道利用率的增加,使匝道车流汇入难度加大.对左进快速路合流区的交通管控应与右进快速路合流区有所区分,合理设置交通控制参数,加强安全管理,提高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主要基于车辆运行速度的协调性,并未考虑交通状况和驾驶人可能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情况。考虑驾驶人分心驾驶和交通状况,提出一种高速公路合流区安全性评价方法:将驾驶行为、交通流及合流区几何设计等因素纳入到安全评价模型中,构建高速公路合流区的Vissim仿真模型,通过设置临时走神的持续时长和发生概率这两个参数实现对分心驾驶行为的模拟;采用灰色聚类方法综合评价高速公路合流区的交通安全性,构建入口匝道合流区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应用该模型预测依托工程高速公路入口匝道合流区的交通安全风险。研究发现入口匝道合流区的风险预测值符合多元线性回归,在相似的交通流状态下随着走神时间、走神概率的增加而单调递增。除了驾驶行为因素,交通量、主线与匝道运行速度差是影响合流区交通安全的另外两个主要因素。当高速公路主线交通量较大时,合理的限速可以降低合流区的风险水平。提出的考虑分心驾驶行为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可快速、全面地评价合流区的风险水平,为制定合理的交通管制措施、改善公路合流区交通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隧道构造特殊且通行环境复杂,因而通常事故多发。为探究高速公路隧道路段与开放路段事故影响因素和严重程度致因机理的差异,采集沪昆高速邵怀段2011—2016年期间1 537起事故为研究样本;以事故发生路段为响应变量构建逻辑回归模型,解释各种风险因素对事故发生路段倾向性的影响差异;分别针对隧道路段与开放路段建立模型研究事故伤害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事故的发生倾向性和2类路段的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随机参数Logit模型以反映异质性条件对参数的影响。统计表明:与疲劳驾驶、未保持安全距离相关的事故发生在隧道路段的概率更高,其事故发生概率分别是开放路段的2.373和2.482倍;与隧道路段事故严重程度正相关的因素包括下坡(坡度2%以上)、夏季和超速行驶,其中下坡(坡度2%以上)段的严重事故发生的概率为上坡(坡度2%以上)的3.397倍,夏季的严重事故发生概率为秋季的3.951倍,超速行驶相关的严重事故发生概率为其他不当驾驶行为的4.242倍;与开放路段事故严重程度正相关的因素包括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其中超速行驶相关的严重事故概率是其他不当驾驶行为的2.713倍,疲劳驾驶相关的严重事故概率是其他不当驾驶行为的4.802倍。研究表明,山区高速公路隧道路段与开放路段的事故发生概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结论可为山区高速公路差异管理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依据我国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几何线形和交通事故数据,建立了基于交通流量和几何线形指标的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事故预测模型.首先,基于几何线形条件对基本路段进行了划分,确定了路段单元.其次,分析并确定了理想线形条件的范围,建立了理想线形条件下的基本事故率预测模型.再次,应用BP神经网络与敏感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出了对事故发生有突出影响的道路纵坡、平曲线半径和直线段长度3个线形指标,并确定了上述线形指标的事故率修正系数.依据基本事故率预测模型及事故率修正系数即可进行事故预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对路段单元进行事故预测,事故总体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在-5.85%~-7.87%之间.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快速路匝道合流区,驾驶任务难度主要来自于车辆与其周边车辆之间的动态交互,目前对这种交互行为的特征和机理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基于从无人机视频中提取的高精度车辆轨迹数据,提取出表征车辆交互行为的指标TTC和GAP,并结合速度、加速度、车道位置等其他指标,对车辆的交互过程加以刻画,从中获得了大量交互行为实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9种典型的车辆交互行为模式。通过分析各模式特征发现:即使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车辆交互行为模式也可能存在差异,这表明交互行为不仅与车辆之间的相对位置、时空距离、速度状态等环境因素有关,还与驾驶人的应对能力、动机及风险意识等认知心理有关;另外,不同的交互模式面临的风险不同,并且该风险既可能是周边车辆行为发生改变而被迫卷入,也可能是驾驶人自身主动寻求的结果;9种不同类型的交互行为模式,构成了驾驶人自行感知的4种风险状态互相转换的具体实现形式;在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努力寻找契机并选择某种交互行为模式在各个风险状态之间来回切换,并非仅由心理压力较大的危险态向压力较小的自由态转换,也会发生反向转换,前者主要由降低事故风险和减少认知努力的动机驱动,后者旨在追求行车效率,但同时驾驶人会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以对抗风险的增加,这充分反映了驾驶人试图在行车效率、事故风险与认知努力三方面取得平衡。研究成果对深化理解驾驶行为及其背后的决策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沥青混合料摊铺设备、沥青混合料质量、碾压工艺、基层平整度对面层平整度的影响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如何提高路面平整度,提高行车舒适性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成本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速公路施工总承包商的角度,分析了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高速公路建设的技术经济特点,提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成本要素的可控性,并针对其不同,提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总体思路和针对各成本要素的具体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归纳总结了现有事故成因分析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提出了包括人、车、路和环境的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了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了基于FCM聚类的山区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点成因分析方法,并以京珠高速公路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目标函数的聚类方法设计简单、解决问题范围广、易于计算机实现;山区高速公路最主要的事故因素是车辆追尾和刹车失灵.  相似文献   

15.
16.
以广东省高速公路小修费用为基础,研究车道数、交通量、桥隧比、路面类型和通车年限五个方面对小修费用的影响,从而为小修费用预测以及模型的标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高速公路隧道段事故原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通过对全省高速公路隧道段事故调查,分析影响事故率的各种因素,有利于提出高速公路隧道段交通安全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吴玲  刘建蓓  马小龙  刘玮蔚  王元庆 《公路》2023,(11):182-191
为研究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合流区行驶速度特性,采用基于无人机视频的实时交通参数获取方法,提取试验路段全样本高精度时序速度数据,对比分析互通立交分流区和合流区车道级速度分布差异;研究不同车型速度特性;针对时序数据的长期依赖问题,构建基于时序Transformer的车道级行驶速度短时预测模型,运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和相对误差指标(MAPE)对比分析不同车道的预测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分/合流区施划虚实线两侧客货车道切换过程中,速度变化幅度最大,且2个车道速度离散度最高;分/合流区速度分布基本符合内侧车道实际运行车速比外侧车道高的特性,但合流影响区加速车道较相邻主线车道速度统计值高;主线最高限速值与各车道85%分位车速平均差值为11.77km/h;两种车型速度分布总体呈现双峰特征,且小型车速度分布更为离散;最终所构建的模型预测准确率可达到98.35%,平均绝对误差为0.996km/h。上述结果表明:在工程设计、安全设施布置优化等方面需考虑客货车道的速度顺适过渡以及加速车道和相邻主线车道的速度协调性关系;主线限速标准对于互通分/合流区并不完全适用,驾驶人车速控制主要受行车环境和驾驶需求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曾磊  彭玉珍  王青娥 《公路》2024,(3):259-266
高速公路品质工程建设是交通运输业贯彻落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高速公路品质工程创建过程中,品质管理行为对品质工程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已有研究深入剖析工程品质及工程品质管理的内涵;归纳出20个高速公路品质管理影响因素;进而通过ISM方法,对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高了对20个品质管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系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采用MICMAC确定关键驱动因素,并研究其关联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品质管理影响因素可划分为8个层级,其中政府规制、科技创新为根源层因素,也是关键驱动因素,应对这两者进行重点控制。最后根据ISM-MICMAC的结论提出高速公路品质管理对策建议,为今后品质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对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人、车辆、道路环境、天气和交通量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