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桑龙(桑植-龙山)公路K13 515~K13 615路段为例,通过运用工程地质勘察,对路基沉陷的原因、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处治方案,以确保路基沉陷工程治理的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陕南公路路基沉陷病害,选取316国道陕南段路基沉陷典型病害10处,并根据形成原因将其归为5类,从地形、地质、水文和地质灾害等方面分析了5类灾害的形成机理,针对各类病害的形成原因提出了地基加固、防护构造物和防排水措施等治理对策,为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吴美发 《上海公路》2015,(2):14-17,8
公路路线穿越矿区时,若不对新近人工回填的矿坑进行特殊处理,路基容易产生沉陷等病害,影响工程质量。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强夯法在矿区道路路基沉陷处理中的应用。实践表明,对矿坑进行强夯处理后,可有效的消除路基工后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可为矿区类似公路修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级公路修建的规模日益扩大,工程界对工程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工程人员对路基的设计和施工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明确路基沉降的过程及其变化规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造成路基沉陷的影响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同时提出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提高路基使用耐久性确保公路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5.
注浆法加固处理路基沉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注浆法原理,结合深圳机荷高速公路工程实际,对注浆法用于加固处理路基沉陷进行了研究,对注浆法的钻孔布设、孔距、钻孔深度、注浆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注浆后的效果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注浆法加固处理路基沉陷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注浆原理,结合深圳机荷高速公路工程实际,对注浆法用于加固处理路基沉陷进行了研究,对注浆法的钻孔布设、孔距、钻孔深度、注浆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注浆后的效果进行发较全面的探讨,得到了较满意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某道路路基出现的沉陷、裂缝和位移等情况,从地质、设计、施工等方面分析原因并采取处治措施,为今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透水路面路基浸水软化后所造成路面和基层的沉陷行为,采用EDEM软件分析各层的沉陷量。模拟结果表明,浸水后的路基土,会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造成上方的透水砾石嵌入路基土当中,使路面发生较大沉陷,且沉陷量几乎由砾石基层及路基土层所产生。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公路路基施工中病害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加强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公路湿陷性黄土路基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理论和工程实际两方面,分析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陷的原因,提出处理方案,并给出处理实例。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旧路基加宽易导致路基发生差异性沉降而形成裂缝的问题,采用土工格栅加筋来提高路基的稳定性。通过建立加宽路基的有限元模型,获得不同土工格栅加筋对加宽路基的性能提升。结果表明:未加铺土工格栅时,原路基地表沉降曲线呈勺形,最大沉降出现在路肩处;地表水平位移曲线呈S型,以路基中心13 m为界,左侧水平位移指向内侧,最大位移为18 mm,右侧水平位移指向外侧,最大位移28.10 mm。对比不同加铺土工格栅方案对加宽路基性能的优化可以看出,铺设土工格栅来减少路基沉降效果和降低地基中应力获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但能够较好地减少路基的水平位移量。从经济角度考虑,采用第1/4/5组合,即下部铺设两层,顶部一层加铺土工格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佛山“一环”路基为软弱土层,地质条件差,采取了袋装砂井、水泥搅拌桩、CFG 桩和预应力管桩四种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为探索该地区公路软基处理的较理想方法及其处理措施,以工后累计沉降量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方法的工后沉降量,该路基的处理方法,宜优先考虑水泥搅拌桩,并在路面结构施工阶段采取一套补救措施,确保路面的平顺。  相似文献   

13.
基于胶新铁路路基沉降监测和预测研究,分析了试验段软弱土路基的实测沉降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各断面在通车前后的累积沉降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路堤自重作用下,路堤各部分土体均表现为沉降变形;线路上碴和铺轨阶段沉降较大;正式通车3个月后,路基在自重和列车动荷载作用下,沉降较大;选用不同的预测方法拟合同一工程的不同阶段,能得到更确切的沉降信息,使之服务于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4.
基于Biot固结理论和强度折减思想,利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对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和稳定性进行实时同步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施工期随着填筑高度的增加,地基沉降呈线性增大,路基边坡的安全系数逐渐减小;道路营运期,随着孔隙水压的消散,固结沉降累积最终趋于稳定,边坡的安全系数在施工完毕初期为最小。  相似文献   

15.
胶新铁路软弱土路基沉降规律与变形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弱土具有压缩性高、含水量大、强度低和透水性差等特点,在上部荷载长期作用下,必将产生一定的沉降,甚至发生于运营阶段,对铁路的运营质量造成危害。该文基于铁道部项目-胶新铁路路基沉降监测和预测研究,对不同的试验段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监测,以给出规律性的结论。首先该文介绍了软弱土路基沉降及预测的研究概况,并对研究的试验段DK300进行了介绍;然后该文详细分析了该段路基的实测沉降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各断面在通车前后的累积沉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最后该文对软弱土路基沉降变形预测进行了详细研究,运用了组合预测方法,结果与实测值较吻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俊佳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4):42-43,48,I0004
山区斜坡上进行高路堤填筑,会面临一些工程问题,如边坡失稳、路基不均匀沉降、地基沉降、挡墙变形、路基开裂等问题。以山区某项目为例,介绍了山区路基设计时面临的难点,着重讲述了高填方的设计验算过程,总结反思设计中的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以阿拉山口市温泉县G30公路建设项目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陡坡路基典型数值模型,研究在季节性冻土的条件下反h桩对陡坡路基抗滑影响因素,并重点分析了桩间距、冻融循环次数及截面边长对陡坡路基沉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反h桩排间距对沉降量的影响较大,当反h桩排间距位于6~7 m时,陡坡路基沉降量变化相对稳定;冻融循环次数对沉降量的影响是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截面边长不是越大越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增大截面边长可以显著减小沉降量,但继续增加该参数减沉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路基沉降预测的非等间隔Asaoka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基沉降预测对于确保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非常重要。《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中推荐的沉降预测方法对沉降观测数据时间间隔的要求并不一样。其中,Asaoka公式是根据一维固结问题推导得出,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需要沉降观测数据为等时间间隔数据。根据微分变差分原理,采用前向差分和后向差分推导出了非等间隔Asaoka法。工程实例应用结果显示非等间隔Asaoka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直接应用于非等间隔沉降数据,避免了Asaoka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被广泛应用于路基工程中的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可以提高路基整体稳定性,减小路基整体位移变形。对经典加固土模型进行了回顾,旨在说明不同模型对应的实际组分。通过路基结构稳定性的量化分析,得到了材料抗拉性能及其他属性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并通过经典模型与实际工程的参数化联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现场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及工后沉降监测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和数值分析,对强夯加固拓宽路基及降低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的效果进行研究,得到强夯后路基平均下沉0.245 m,地基土固结度达到57 %,其新老路基沉降量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