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述了基于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危险品对X射线图像安检识别技术原理、方法及适用场景,分析了不同识别技术的优缺点。基于深度学习的危险品识别技术能自动学习物品分类特征,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运算效率。其中基于回归思想的目标检测框架的识别速度快,适用于实时系统。利用实际典型场景进行训练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YOLO模型建立的危险物识别技术在识别精度和速度上均能满足相关要求,可对行李包裹内枪支刀具、烟花爆竹等危险品进行智能化识别并报警,能切实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安检效能,提高安全风险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2.
林昶隆 《中国铁路》2011,(11):67-71
从建筑设计、通风及消防、灭火设施、综合监控及集成技术方面介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护设计现状。通过对建筑物内安全设计、监控系统分析,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护工程应采用爆炸物及各种危险品检测系统、生物识别及图像分析、智能视频分析系统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立足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安检工作实际,分析了现有安检工作中存在的安检能力不足、乘客出行体验差、安检人员工作能力与安检要求存在差距等问题,针对安检效率与安检质量、乘客高效与便捷出行、安检工作水平提升等安检新需求,结合现有制度、环境及技术等,基于乘客信用体系建设,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特点,提出由智能化精准检物子系统、智能化快...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传统的全员安检模式投入巨大、效果却有限,面对大客流的安检能力不足.提出基于乘客画像的网络化安检技术,通过与公安系统数据互联来实现重点人员安检,基于社会征信数据和地铁征信数据实现了乘客分类应用,总结了安检识别技术的应用方式及实际应用效果.响应了相关政策要求,从技术层面促进了安检模式从"普适大众安检"向"精准重点安检"的转变,在满足大部分乘客快速通行的同时,将有限的安检资源集中于少部分征信低的人员,不仅可降低安检成本,还改善了安检效果.  相似文献   

5.
铁路旅客列车作为我国现阶段最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人员密集、乘客身份复杂、社会影响力大是其重要特点.如何在安检过程中提升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将不利因素降到最低成为越来越多铁路客运车站关注的问题.以上海铁路局阜阳站为例,介绍现阶段火车站安检的现状,分析客运安检工作的重要性,找出安检不足的原因,并针对安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安防技术机制,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检查(简称安检)现状,提出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国际上安检新技术和设备,包括X射线安检仪、背散射检查设备、离子迁移谱探测仪和拉曼光谱设备,以增加城市轨道交通安检的准确性,提高安检效率。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技术防范设备的使用现状.提出了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国际上其他领域的安全技术防范新设备,包括数字视频监控、X射线安检仪、背散射技术检测仪、离子迁移谱探测和拉曼光谱设备等,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应用新技术和设备的常态化管理方法,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防范技术手段,提高反恐防爆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车站安检设备信息孤岛、实现安检设备信息化管理、及时处置现场安检紧急事件,从功能设计、架构设计、信息平台架构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安检集成系统设计方案.同时,将安检集成系统设计方案应用到工程实践中,通过搭建安检局域网、安检信息平台,将车站安检设备状态、安检人员、安检事件等信息实时上传至安检信息平台,从...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城市轨道交通安检模式在客流强度与通行效率,以及安检人员的配置与运营效率上矛盾突出,需要对其进行架构化、系统化建设。介绍了基于网络化大数据的城市轨道交通安检系统的两级管理和三级控制架构,对线网层、车站层和现场层三个层级安检信息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功能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网络化安检系统的拓展功能。本系统可有效地减少乘客安检排队时间,实现数据资源共享,解决运营一线安检人员不足和过度疲劳等问题,提升安检效能。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使业务模型性能变差的难分样本对系统边界决策能力增长有决定性影响。由于行李携带危险品的多样性及实物形态的不确定性,以及现场行李安检系统生成的行李X光图像数据呈现“长尾分布”特征,由有限次样本采集的数据集训练得到的智能检测模型,在应用于现场行李安检系统后,存在检测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文章针对行李安检智能检测数据分析闭环流程,提出最难分样本集的离散强化选取方法,可从现场行李安检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品实例图像中选取最难分样本集,作为新增样本数据,用于智能检测模型的学习更新,实现安检智能检测软件性能的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