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市域轨道交通中的交流供电制式~([1]),虽具有供电区间较长及建设成本较低等优势,但却带来了电分相(无电区)的问题。基于电分相区域的构成,分析了在最不利情况下列车通过电分相区域需要惰行的最长距离。通过理论计算,明确了信号系统在ATO(列车自动运行)控车的情况下列车进入电分相区域入口的最低速度,从而确定了电分相两侧信号机的布点原则、设置电分相的最小站间距长度及所处节能坡的区段位置。  相似文献   

2.
以CTCS-5级列控系统为例,重点研究电分相设置形式和位置对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提出在CTCS-5级列控系统控车模式下受屯分相影响的列车区间追踪、车站出发和车站到达5种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模型,分别计算电分相不同设置形式、不同设置位置在不同车站站型和线路条件下的5种追踪间隔时间,得出车站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受电分相影响最大,区间追踪间隔时间次之,车站到达追踪间隔基泰无影响的结论。建议高速铁路尽量采用“短分相”和车站“短咽喉区”方案,以减少电分相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并且电分相设置位置应尽量远离车站咽喉区。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各种列车编组以不同速度通过电分相的情况,通过计算所需要的走行时间和距离,提出了起动距离的计算公式。当通过信号机需要布置在电分相附近时,电分相对行车安全和通过能力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不同的线路条件,详细描述了这些影响,并且通过合理的区间信号机布置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介绍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的轨道交通中性段供电切换方式,并对其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参考国内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电分相技术,对重庆铜梁试验线中性段供电切换方案的主要技术条件、设置位置、过中性段切换方案、接触网方案等进行研究,提出在线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双流制列车通过接触网中性段的供电切换建议采用不停车、不降弓的车上切换方式,当列车通过中性段的惰行速度小于160km/h时,建议采用器件式中性段方案。  相似文献   

5.
武汉轨道交通19号线工程近期与20号线贯通运营。该线是联系天河机场、武汉高铁站和东湖高新区的市域快线,同时也是一条机场线。19号线是武汉轨道交通线网中第一条市域快线,车辆选型对后续市域线具有示范作用。根据线路特征、功能定位,对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车型选择、列车编组、站席标准、车门、城市值机(行李托运)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确定了19号线的车辆选型方案为:最高运行速度120 km/h(线路预留140 km/h条件),6节编组A型车,DC 1 500 V架空接触网供电,具备较高乘坐舒适度且能满足值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当列车通过器件式电分相时,分相绝缘器加速了接头导线和受电弓的磨损,限制了列车通过速度。本文通过对器件式电分相和关节式电分相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将器件式电分相改造为关节式电分相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6月28日上午,我国又有三条地铁新线路开通:广西首条地铁线路——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我国首条海上地铁——深圳地铁11号线,助力长沙地铁进入换乘时代的地铁1号线。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的正式开通试运营,让广西成为了首个进入地铁时代的自治区。该线东段(南湖站至火车东站)线路长11.2 km,设10个车站。该线列车采用了6节编组,时速80 km的B型列车,最大载客量  相似文献   

8.
供电制式选择是轨道交通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回顾总结相关研究、文献的论述和结论,模拟列车在不同速度、不同坡道情况下断电通过电分相的工况。通过模拟结果,论述交流供电电分相对设站、站间距和列车运行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电分相设置位置是保证列车运营安全可靠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重点研究信号系统、列控系统对供电系统中的接触网电分相设置位置的影响,提出了基于CTCS-3级列控系统动车组列车自动过分相的检算原则和模型;为客运专线勘察设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结论:根据检算原则,建议仅开行单组(8辆编组)动车组的线路,电分相距离信号停车牌的最短距离应保证不小于217.05 m;开行重联(16辆编组)动车组的线路,应保证不小于431.05 m;开行200 km/h重联动车组的线路,当无法满足431.05 m要求时,此范围内列车平均起动坡度不应大于15.5‰。  相似文献   

10.
动车组通过电分相时主断路器需要断开,列车暂时失去动力,对列车运行速度产生影响。根据规范要求电分相设置应经过列车过分相能力检算,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检算标准。本文在分析动车组自动过分相动作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司机实际操纵和实际案例对动车组自动过分相检算原则和标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成渝客专通过新中梁山隧道联接重庆北站和重庆西站,在隧道内设置了3处大跨段,分别引出重庆北站左联络线、重庆北站右联络线和重庆西站右联络线。3个大跨段均采用错台式变截面过渡方式,最大开挖宽度21m,高度16.82m,最大开挖断面274m2,是普通双线隧道断面的2倍以上。其中重庆北站左联络线大跨段长230m,重庆北站右联络线和重庆西站右联络线大跨段长253m。大跨段开挖工法自小里程向大里程分别为台阶法、CD法和双侧壁导坑法;由于该大跨段由斜井进入施工,现场实际是从大里程往小里程方向施工,在D3K293+350处进入大跨段,隧道由单线隧道标准断面直接突变为最大断面。右线2处大跨段与左线大跨段的形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采用无缝线路的轨道交通伸缩区范围内的墩台 ,将承受较固定区墩台大得多的水平力 ,具体分析受力差异 ,并提出伸缩区墩台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以电气化区段25Hz相敏轨道电路预叠加ZPW-2000二线电码化为例,对工程设计中电码化相邻非电码化区段防护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用最经济的办法,将区间原有的半自动闭塞改为自动闭塞,提高了列车的通过能力,提高了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5.
铁路区间通信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铁路区间通信的需求和既有解决方案的不足,提出了适合于铁路区间通信的3种新型接入方案,可以分别应用于不同的铁路区段。  相似文献   

16.
结合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祁连山隧道进口浅埋段施工技术,阐述高原冻土地区浅埋段采取拱墙长管棚配合中隔壁法开挖的方案进行施工,不仅能有效的加固围岩,确保了隧道结构的稳定,而且此方案操作相对简单,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效。  相似文献   

17.
研究高速铁路高、中速列车混跑模式下,利用区间渡线和反向线路组织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待避或越行对线路我间通过能力的影响。定量分析了三种不同越行方式对高速铁路本线通过能力和反向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得出了增设区间渡线组织列车越行对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随高速铁路站间距离、中高速列车速差、列车最小追踪间隔、列车越行方式以及运行图结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当双向行车量不均衡,某一方向行车量较大时,在长度接近或超过60km的区间设置渡线,利用渡线和反向线路组织列车区间越行,可提高行车量较大方向的区间通过能力,当双向行车量较大且较均衡时,为避免降低反向线路的通过能力,一般不宜组织这种越行。当中速列车利用区间渡线和反向线路车待避高速列车时,使增设越行点所产生的中速列车额外扣除时间降至零在最小区间距离,以及有关铺图结构、计算方法等,同样适用于高速铁路越行站的合理分布的研究和距离的确定。  相似文献   

18.
目前使用的信号机灯丝报警设备,无论是站内还是区间信号机,都采用共线切换式,普遍存在不能快速准确地报出信号机位置及灯位的缺陷,使维修人员不能及时处理灯泡主灯丝断丝故障.为此,开发了一种应用微机监控技术的QBD型区间灯丝报警系统.  相似文献   

19.
区间移频轨道电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秦铁路复线双向移频自动闭塞,区间信号设备分设在沿线各个信号点,区间信号点之间的距离约为1.5~2km,区间较长。例:当5523信号机红灯故障时,维修人员从车站出发到5523信号点查找,如发现轨道电路不正常,又要去5503信号点切断移频轨道电路,并查找送端电路是否正常,如果故障出在受端,又要返回5523点,这样既耗时又造成故障延时。图1为大秦铁路区间移频轨道电路。  相似文献   

20.
具体介绍神朔线黑龙庙中桥架设最后一孔时 ,架桥机发生前倾 ,在起扶架桥机时采取的刚度转换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