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中研究了数值模拟技术在内腐蚀损伤防护中的应用现状,从内腐蚀损伤机理、内腐蚀损伤位置预测、内腐蚀损伤评价方面介绍了数值模拟技术的优势。以山东省天然气管道有限责任公司即将开展的管道内检测为例,初步设定了可以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的方向和方法,为内腐蚀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Microcor腐蚀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蚀监测可以在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测量各种工艺气液流状态的腐蚀性.为了全面认识油气管道腐蚀因素,制定防腐措施,介绍了Microcor腐蚀监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监测步骤等.通过与挂片失重法、线性极化电阻法、电阻法等常用腐蚀监测技术的比较以及Microcor腐蚀监测现场应用实例,发现Microcor腐蚀监测具有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性能稳定、响应速度快、分辨率高等优点. Microcor腐蚀监测是腐蚀过程监测、腐蚀过程控制,特别是对缓蚀剂效应评价的理想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内炼制俄罗斯原油企业数量的增加,常减压装置的腐蚀逐渐加重,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急需开展俄罗斯原油加工过程中的腐蚀特征及防护技术研究。以某炼油厂常减压塔顶冷凝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该系统炼制俄罗斯原油前后过程进行腐蚀分析。利用RBI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和分析,找到最有可能发生腐蚀的位置,即原油-常顶油气换热器油气出口管段,并应用该技术开展工艺防腐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控制腐蚀的措施和方法。通过应用RBI技术、在役检验技术与腐蚀在线监测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筛选出准确的腐蚀部位和腐蚀发展趋势,保证装置的长周期安稳运行。  相似文献   

4.
N80钢CO2腐蚀缓蚀剂筛选及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借助腐蚀挂片失重法测试了油田常用咪唑啉类和炔氧甲基季铵盐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缓蚀剂在饱和CO2油田采出液对N80钢的缓蚀行为,分析了缓蚀剂的溶解、分散性,采用扫描电镜对腐蚀后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缓蚀剂中,炔氧甲基季铵盐型缓蚀剂溶解性高于咪唑啉型,而炔氧甲基季铵盐IMC-871GH1型缓蚀剂可以集优异溶解和分散性于一体。腐蚀形貌测试结果反映出缓蚀剂在材料表面均匀覆盖程度直接影响材料点蚀行为,添加炔氧甲基季铵盐型缓蚀剂试样表面致密度高于咪唑啉型缓蚀剂,点蚀倾向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城市天然气管道所面临的腐蚀风险的阐述,并结合国内外油气管道事故的危害,对管道腐蚀检测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文中提出了腐蚀内检测作为管道信息采集的一种方式,将为完整性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并为管道的维修维护提供依据,为管道的安全有效运行提供保障.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城市燃气腐蚀内检测过程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解决方法,对腐蚀检测技术服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油气管道的内腐蚀是管道常见的破坏形式,涂抹缓蚀剂可以延缓管道的腐蚀。对利用清管器进行管道缓蚀剂预膜作业的工艺技术进行了总结和介绍,并提供了清管预膜所需的技术指标的计算方法。实践应用表明,利用清管器对管道进行缓蚀剂预膜具有成膜性好、操作简单、在役修复的优点,为管道防腐提供了一种便捷方法。  相似文献   

7.
油气管道内腐蚀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综述了油气管道内腐蚀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目前较为成熟、应用较为普遍的漏磁检测、超声波检测、涡流检测、射线检测、基于光学原理的无损检测5种内检测技术的原理,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结合近年来在油气管道内腐蚀检测方面的一些经验,提出了目前管道内腐蚀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管道内腐蚀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管道漏磁腐蚀检测技术及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和普及,为管道维护和管道管理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提高检测数据和维护开挖时的定位精度,可使管道腐蚀检测更好地为管道维护、大修服务。通过对管道磁腐蚀检测器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影响管道漏腐蚀检测器定位精度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检测器定位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失重法,测定了两种油田常用缓蚀剂(HJF-94和WSL-1)对浸没于含CO_2的模拟油田采出水的A3钢的缓蚀作用,并计算腐蚀速率和缓蚀率。实验结果表明:HJF-94缓蚀剂在较低质量分数范围(0-0.1%)有较好的缓蚀效果,在较高质量分数范围(2%-3.5%)的缓蚀率均高于90%;WSL-1缓蚀剂在较高质量分数(1.5%-3%)时缓蚀率均为99%以上;添加了缓蚀剂的金属表面腐蚀轻微,表面光滑,且不存在明显的点蚀倾向。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管道腐蚀检测技术中,一般采用逐点测量管壁厚度的方法检测管道的局部腐蚀,无法实现管道的全面检测,并且无法对占压、跨越、穿越和未开挖等处的地埋管道进行腐蚀检测。目前,导波技术在国内外压力管道腐蚀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同时,此项技术在应用过程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特别是管道缺陷信号的提取和辨识。文中介绍了管道导波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导波应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对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的推荐标准《外腐蚀直接评价方法》(ECDA)作了简要介绍,分别阐述了预评价、间接检测、直接检测和后评价4个基本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就其中各阶段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分析了该标准本身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直接开挖检查是开挖管道直接观察和测试管道腐蚀及防护状况的过程.文中探讨了ECDA检测中的直接检查的现场检测技术,通过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给出直接检查各个阶段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可以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应用ECDA技术进行检测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了验证非接触式磁应力检测技术在埋地管道腐蚀评价中的有效性,分析了金属磁记忆原理、非接触式磁应力检测程序,对实际检测效果进行开挖验证,对检出缺陷评定结果与超声波测厚数据进行比对。结果表明:非接触式磁应力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埋地管道的金属腐蚀和机械损伤缺陷,通过磁异常综合指数对检出缺陷的等级划分与超声波测厚结果一致。可以采用非接触式磁应力检测技术,在不开挖状态下对埋地管道进行腐蚀检测,并给出与实际相符的腐蚀评价。  相似文献   

14.
油田注水管线所输送介质复杂,腐蚀现象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因腐蚀泄漏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展油田注水管道的腐蚀研究及采取措施减缓腐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某油田注水管道现场采集注入水样及腐蚀产物,通过X-射线衍射及X-射线能谱仪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腐蚀产物主要是碳酸钙,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氯化物、碳酸亚铁、硫化物等成分。通过电镜扫描腐蚀产物的微观形貌,发现存在氯离子腐蚀。并通过ICP-OES分析输送介质组分,针对其腐蚀特点及输送介质组分,采用失重法及电化学方法评价了引入季铵盐的咪唑啉缓蚀剂HJD2最佳质量分数及缓蚀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缓蚀剂对该注水管道具有较好的缓蚀作用,在现场注水温度下,最佳质量分数(0.06%)时的缓蚀效率为95.1%,通过注入该缓蚀剂可以有效地减缓该注水管线的腐蚀,延长管线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文中简述了超声导波检测原理及波谱分析方法,分析了该技术在城镇燃气输配系统中的应用结果,结果表明超声导波技术可有效检测出场站管道的缺陷;通过利用分级评价方法对检测出的腐蚀缺陷进行安全性评价,可进一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绝大多数工业管道输送有毒、易燃、腐蚀等介质,一旦失效后果严重。文中通过简要分析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的主要内容及存在问题,从传统无损检测技术的缺点出发,对超声导波(低频、高频)、高温测厚、超声相控阵、超声C扫描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检测新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设备和检测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以工程实例进行论证,为这些技术在工业管道全面检验工作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引进先进的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和借鉴现有标准的做法,提出了针对站场管道腐蚀缺陷、外防腐层、区域阴极保护、土壤腐蚀性、杂散电流干扰的综合检测与评价方法,建立了输油气站场管道的腐蚀检测方法体系,明确了油气站场管道腐蚀检测中的关键节点.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体系能够帮助检测人员实现对站场管道的非开挖或局部开挖检测,帮助管理者及时掌握站场管道的腐蚀状况.  相似文献   

18.
文中主要介绍了长输油气埋地管道检测中的外检测技术及应用,其中定期地面检测包括电压梯度、电磁衰减、磁共振成像、地面穿透雷达、综合外检测技术等,永久监测技术包括腐蚀监测、泄漏监测、光纤监测等技术.文中通过对各种技术的介绍,现场的应用实例,突出了各方法的优势与待解决的问题,对外检测技术进行分析并提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在公路路面厚度检测中的应用,文章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地质雷达技术在公路路面厚度检测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了影响地质雷达检测精度的因素,发现雷达车行进速度对检测结果影响很小,而天线频率和人为因素往往影响很大。相关研究可提高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辽河油田稠油管道的腐蚀原因,阐述了稠油管道防腐保温技术的关键问题及防腐保温的质量控制。通过对辽河油田稠油管道腐蚀原因的分析,介绍了稠油管道采用的防腐保温技术。通过技术的应用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可以有效提高管道防腐保温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