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乔司编组站改编能力分析及能力加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运量的增加,为进一步提高乔司编组站改编能力,挖潜增效,在车流分析、改编能力计算、改编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加强措施,并对能力协调研究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编组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模拟计算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旭  谭立刚  杨浩  聂磊 《铁道学报》2002,24(5):11-15
利用计算机模拟法计算编组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的一般方法,包括到达流的生成、编组站技术作业过程的模拟模型和车站最终能力的确定等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编组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模拟计算系统,并以郑州北编组站为背景,对在列车到发不均衡条件下编组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的适应性进行模拟实验,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3.
双向编组站车流接续的综合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双向编组站车流作业的特点,将各车场能力、解体能力、交换作业能力、衔接方向的通过能力和编组场的股道数作为约束条件,将车辆在编组站的走行距离和集结时间,交换车的作业费用以及在其它车场的作业作为目标函数,构造了车流接续的综合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并从多方面对遗传算法提出改进策略,仿真计算表明,该模型和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了双向编组站的车流接续问题。  相似文献   

4.
既有繁忙干线列车提速运输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客车提速对线路区间货物列车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了货物列车提束和压缩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对提高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弥补客车提速产生的能力损失的作用,论证了既有繁忙干线列车提速后,列车质量、速度、密度合理匹配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能力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输能力密切相关,通过列车折返能力仿真系统能够检验牵引特性、线路条件和停站时间等因素对列车折返能力的影响,对研究提高折返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文章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能力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结合列车牵引计算、设备选型、线路条件等因素,该系统实现了对列车折返过程中速度曲线与折返时间的计算与仿真。以郑州轨道交通某折返站为例,对该系统的功能及技术可行性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基本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该系统能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能力相关工作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6.
从物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界定入手,围绕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3个维度,构建了物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籍此可判断出财务核心能力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陈勇 《成铁科技》2006,(4):20-23
通过分析客运站的作业特点,提出了客运站能力查定方法,对原始的能力查定方法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客运站能力查定的改进措施,最后对建立“客运站能力查定信息系统”提出了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8.
1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及作用 1.1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   核心能力 (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麦尔提出。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目前,理论界对核心能力的定义并无统一的认识,但大家基本取得共识的是:核心能力是企业在行业内获取竞争优势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企业拥有了核心能力,就具备了企业特有的,不易被其它企业模仿的,可以为企业在未来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条件。这种能力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不…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客运站咽喉能力的特殊性,剖析了以利用率法为代表的传统咽喉能力计算的不适应性,提出咽喉能力可视化计算集成系统的设计思想,给出了系统逻辑结构及算法集。并应用该系统对柳州、贵阳两客运站进行模拟计算,表明该成果符合现场实际,可用于客运站及所有车站咽喉能力的评价及检验。  相似文献   

10.
1 日本企业的工资制度。日本各大中型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引进能力主义原则,提出保障生活、对应职务、反映能力、考察资历的原则,形成了介于“年功序列”工资和完全的能力工资之间的所谓“混合型工资”。其特点是按职务等级和完成职务工作的能力决定工资,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在,日本企业实行基本工资加各种津贴的工资体系,它包括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和能力工资3大部分,此外还有奖金与津贴补助:企业普遍实行一年一度的定期增薪制度,一年两次发放奖金:基本工资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和工龄确定,基本工资的水平和津贴的内容也因各公司的支付能力不同而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1.
我国集装箱车装载能力的比较及与美国集装箱车的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我国单层、双层集装箱车的设计方案和主要技术参数,对其装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对比,与美国单、双层集装箱车的装载能力进行了对照,并对我国铁路集装箱车的选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迎旭 《铁道学报》1989,11(4):41-48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话务处理能力,在话路系统表征为话务负荷容量;在控制系统表征为呼叫处理能力。车文分析在TDM电路交换条件下,数字交换机话务量分布的新特点.导出话路系统与信令系统话务负荷容量的分析方法。然后,在定义呼叫处理能力的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导出BHCA的一般算法,并通过建立呼叫处理能力的线性模型,给出了系统实际呼叫处理能力的计算方法。最终阐明了数字文换机呼叫处理能力、话务负荷容量以及系统用户终端纳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推动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渐趋融合。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其运输生产、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等诸多关键业务均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切实践行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规划,持续满足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以网络安全保业务安全,本文在深度分析国内外网络安全态势,铁路网络空间安全防护要求及面临风险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能力、技术能力、运营能力、核心信息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构建安全可控的铁路网络综合防御体系的防护理念,并研究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我们学院医药营销专业在探索中确定了一套适合该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市场需求,岗位能力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六阶段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即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短期在医药企业、营销公司进行顶岗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医院药房、药剂室、药库进行短期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期顶岗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个培养过程中,渗透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医药营销专业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倡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现校企融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培养大学生能力的创新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高校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观,在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分析能力、计划能力、实践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为我国的交通运输领域输送有能力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京沪高铁开通后,京沪既有线(上海局管内徐州北一南翔)能力将得到一定释放。笔者根据京沪线能力现状以及预计能力释放情况,对京沪线开通后,部分相关车流径路、技术站分工展开了一定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保障铁路行业移动终端的信息安全,解决终端失控、非授权访问、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基于虚拟安全域(VSA,Virtual Security Area)技术,结合移动应用安全网关(MAG,Mobile Application Security Gateway)技术及动态加密通道(DEC,Dynamic Encryption Channel)技术,研究并开发了铁路移动智能安全管理平台(MISMP,Railway Mobile Intelligence Safety Management Platform),设计了平台架构,阐述了平台的业务能力、管控能力和安全传输能力。该平台可为铁路行业移动终端的信息安全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整数规划及系统优化的观点研究大型复杂铁路网上线路能力、编组站能力的协调利用问题。为此,建立了该问题的模糊非线性0-1规划模型。本模型是在总费用(包括总有调费用,总无调费用,总换算车公里消耗,始发车流装卸地费用以及能力虚糜费用)最小的目标下,寻求一套最合理的全路网编组站负荷分配及线路负荷分配方案。为了避免能力利用处于无益虚糜状态,又尽量不吃后备系数,模型中采用了模糊能力资源限制条件。从而使得  相似文献   

19.
杭州地铁1号线车辆编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杭州地铁1号线初期、近远期旅客流量,从故障救援能力、列车输送能力和投资出发,考虑列车粘着系数,对3辆/列、4辆/列和5辆,列编组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初期采用分阶段建设3辆组运行,近、远期拆分运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柳州铁路局“十五”以来,通过改进教案,结合工作实际的学习方法,突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化能力的培训,实施“科教兴局”战略,使干部培训取得了增强市场整体开拓能力,提高驾驭全局能力,强化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实现高起点发展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