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JR西日本公司改装原有的内燃动车,开发了新的143型除雪用内燃动车。143型动车在原有内燃动车的基础上安装了有除雪翼的雪犁,按照拉塞尔除雪车进行配置,除冬季进行除雪作业外,在其他季节以路用状态加以利用。设计中采用了公司旅客车上所有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设计创新及关键技术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的设计创新及关键技术进行回顾总结,系统阐述在路基防冻胀技术、大跨度桥梁结构设计、接触网融冰技术、道岔融冰除雪等方面的研究创新及成功应用,以哈大高速铁路设计为依托,形成完整的、系统的高纬度严寒地区修建高速铁路的修建技术。  相似文献   

3.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应用在铁路道岔融雪除冰作业中,能够有效缓解极端天气给铁路运输秩序和人工除雪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压力。本文通过对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在道岔融雪除冰作业中应用的研究,利用理论计算、试验对比以及数学建模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在道岔融雪除冰作业中应用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相较于电阻加热技术,不仅能源消耗大幅降低,而且除雪融冰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正1由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国内首项"HTK-CBX01型动车组融冰除雪设备",经过一年多的研制,春运期间已投入试运行。以往需要16人、耗时4 h才能完成的一组8节动车组融冰除雪作业,如今仅需要2人操作,1 h就可以完成。近年来,哈尔滨局先后开发投用"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检测系统""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系统"等,保证管内哈大、哈齐高铁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南京动车所在非正常供电时必须采取行车限制,影响动车组进出库的问题,通过对目前南京动车所供电现状进行分析,对动车走行线路深入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以改善动车所的供电和行车条件,满足沪宁城际运输高效、正点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接触网覆冰的解决方案可分为防冰和融冰两种。论文分别建立了接触网防冰数学模型和接触网覆冰、融冰数学模型,推导了防冰电流和融冰电流计算公式。依托基于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接触网防融冰技术[1],对接触网防、融冰方案进行经济性对比,为解决接触网覆冰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我国是冻土大国,冻胀和融沉会给寒区的工程构筑物带来重大灾害影响。哈大高铁地处季节性冻土区,冻胀问题对路基的影响更大。另外,哈大高铁所处的严寒地区风雪大,如何克服接触网防(融)冰、道岔融雪(冰)、动车组融冰除雪等问题都亟待研究解决。研究结论:通过修建哈大高铁:(1)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关键技术,实现了高寒地区铁路勘察设计成果的深化和创新;(2)填补了高寒地区高速铁路技术空白,完善了我国高速铁路修建的理论体系;(3)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哈大高铁,从根本上解决了寒区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相关技术难题,为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我国高铁建设树立了典范,更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夜晚寒冷,多雾雪天气.客运专线维修模式为夜间综合维修,其间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列车运行,接触导线可能出现覆冰.为了确保列车安全行驶以及接触导线的良好使用,本文针对解决接触网融冰防冰进行分析,提出融冰防冰措施.研究结论:根据覆冰报警感应装置可及时发出除冰信息,实现迅速融冰,避免和降低冰灾事故.接触网融冰采用短路法是简单易行的,并且在接触导线上涂抹防止结冰的材料,可以有效的避免接触导线覆冰;减少由于接触网覆冰导致列车的不安全行驶;减小由于接触网覆冰引起受电弓及接触导线的磨耗,保证乘客的舒适性,因此导线融冰防冰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旨在解决虹桥动车运用所由于工程分期规划引起的平面布局不尽合理问题。通过研究动车组运用检修工艺流程,结合工程实施情况、动车运用所管理模式、运用所周边相关市政设置限制条件,几经比较、反复调整,最终确定了动车运用所平面布局。按新布局实施的运用所工程已投产,运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城轨车辆在雨雪天气制动力不足现象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车辆频繁出现制动力不足是由于动车电制动滑行造成的,而电制动滑行原因是雨雪天气高速、大级位制动时动车电制动需求黏着系数大于可用黏着系数。根据故障原因,提出了在雨雪模式下将50~80 km/h速度时的电制动包络线由恒力改为自然特性,并在该模式下由原来的优先发挥动车电制动策略改为网络系统将整车制动需求值的三分之二作为电制动需求值发送给动车牵引控制单元的优化策略。最后,更新网络系统与牵引控制单元软件后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电制动包络线和整车制动分配策略后,电制动滑行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车辆在雨雪天制动再未出现制动力不足现象。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A-1-A轴式动车组,采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了该动车的动力学模型,对不同速度、超高、不平顺和曲线半径工况下动车通过小半径曲线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动车通过不同半径曲线时理论最高通过速度。结果表明:动车通过小半径曲线时,最高限速主要受外轨超高、曲线半径、不平顺及横向力极限值等多因素的影响,当横向力在安全限值内时,其它指标均能满足要求,因此,动车通过具有不平顺小半径曲线限速按照最大轮轴横向力极限值进行评定;增加超高,可略提高动车曲线通过速度;增大曲线半径和改善线路不平顺,均可提高动车曲线通过速度。当线路条件很差时,不平顺是影响动车动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减速不能改善运行安全性,应维修线路。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南编组站道岔除雪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寒冷及严寒地区铁路线路上积雪干扰道岔的正常转换,影响正常的行车安全;研究既有哈尔滨南编组站道岔除雪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目前国内外铁路车站内各种道岔除雪方式优缺点,对道岔除雪的3种方式从经济性、安全性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道岔风力自动除雪系统为铁路编组站内适合的道岔除雪方式。  相似文献   

13.
结合某城市新一代全自动无人驾驶市域动车应用项目,介绍了利用车载储能系统实现市域动车的无网自走行,既解决了市域动车在正线上因受电失败而导致不能正常运营的问题,又解决了市域动车因故停在分相区后只能等待救援才能驶离分相区的问题,实现市域动车的全自动无人救援.分析了市域动车车辆利用钛酸锂车载储能系统在AW3载荷条件下,分别在平直道上牵引15 km(隧道)以及在20‰坡道上牵引600 m(分相区)的牵引仿真计算,提出了对车载储能系统的能量和功率需求,并综合两种需求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方案中提到除了满足牵引能量和功率需求以外,针对轨道交通行业对子部件体积、重量、安全以及智能化管理方面的需求,车载储能系统选择钛酸锂作为最终的储能设备;并结合BMS(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讲述了高效合理利用车载储能系统,实现系统利用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CTC3.0系统已有的列车作业防护技术,针对动车所特殊业务需求进行分析,挖掘与构建动车所列车与动车组间关联关系,解决列车车次号与车组号间自动变换和调车进路序列自动计算及办理问题,为动车所提供一套适用的CTC3.0系统.  相似文献   

15.
针对风沙和风雪天气下,HTK-499型车辆轴温智能探测系统(THDS)的探头硫化锌镜片易被沙尘、雪花覆盖,造成探测轴温信号衰减的情况,研制THDS探头除雪除尘装置,起到除去探头硫化锌镜片沙尘、雪花。介绍装置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实际应用情况,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车轴的轴端布置的测速发电机是检测铁道车辆运行速度的重要装置。在721系电力动车及183系内燃动车上装用的接触式测速发电机上,频繁发生旋转圆板偏磨及驱动销折断的故障,在检修现场需要查清原因并解决这类问题。文章阐述了通过设计、制作旋转试验装置,开展旋转耐久试验及现车运行试验,查找出并说明了接触式测速发电机异常磨损的机理,为今后采取根本性对策找到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动车走行线是动车组进、出动车运用所的必经之路,确保动车走行线的通过能力,对于保证高速铁路的正常运营秩序意义重大。以东北某高速铁路动车走行线为例,针对存在的动车走行线通过信号机设置和显示关系的不同见解,通过对相关规范条文的深入分析,结合具体工程应用实例,提出能够更好发挥动车走行线通过能力的通过信号机设置及信号显示方案,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动车走行线通过能力途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接触网覆冰是地铁供电系统面临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严重威胁行车安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四象限运行的双向变流装置融冰技术,主要研究了双向变流装置与整流机组、双向变流装置与双向变流装置两种环流融冰接入方案,以及不同环境温度下的临界融冰电流计算方法和协调控制策略。通过仿真实现了接触网融冰电流可控,验证了两种环流融冰模式与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动车运用所在高速铁路运输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动车运用所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通过对动车组检修制度以及动车运用所工作范围、规模、检修工艺流程、平面布局的介绍分析,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动车运用所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20.
在各种电加热除雪、融雪剂除雪不能满足铁路道岔除雪要求的情况下,我们总结以往经验,对采用气压喷射道岔除雪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本文从除雪喷嘴和道岔内输气管路的设计及安装,电磁脉冲控制阀的选用以及现地控制机的设计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气压喷射道岔除雪系统采用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