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准确分析机动车避让行人条件下行人专用相位设置的合理性,研究了行人专用相位对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人车交互的行人专用相位的设置条件。首先,分析了行人流量、机动车流量与人车交互行为的关系,建立了考虑避让率的人车交互行为模型。其次,假设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分别建立交叉口机动车内乘客以及过街行人延误模型;以设置行人专用相位前后的交通参与者总延误为主要指标,提出行人专用相位设置条件。再次,基于信号控制交叉口的人车交互行为视频,标定了所提出模型的各项参数;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不同行人与机动车流量条件下,设置行人专用相位后交通参与者总延误的变化,并据此确定了设置条件中调整系数在不同交叉口工况下的取值。最后,根据上海市实地调查数据建立了微观仿真模型,建立常规信号控制与行人专用相位两个场景对比总延误、排队长度、机动车通过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人车交互行为对交叉口交通参与者总延误具有较大影响,应当将人车交互因素纳入行人专用相位设置条件;在机动车流量相同的条件下,行人流量越多设置行人专用相位后延误增量越小;车辆避让率越高,设置行人专用相位后延误增量越小。  相似文献   

2.
基于机动车行人冲突分析的右转专用相位设置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缓解右转机动车和行人冲交,提出一种解决方案是在信号灯控制道路交叉口引入右转专用相位.为了评估设置右转专用相位的有效性,首先通过视频数据深入分析了右转机动车在交叉口与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冲突;结合所分析出的冲突特征设计仿真模型后基于仿真结果比较和研究不同右转专用相位配时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右转专用相位的设置是否能够提高通行效率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例如机非冲突概率、右转机动车到达率和右转车辆过街时间,同时给出了设置右转专用相位的关键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3.
两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专用相位设置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行人专用相位是国内近年来用于解决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冲突的一种控制方法。本文运用穿越理论推导在行人通行时,穿越行人的转弯车辆通行能力模型和行人延误模型;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专用相位前后交叉口通行能力和行人人均延误的对比分析,论证了设置整个交叉口行人专用相位的条件。本研究成果可以用来指导交叉口行人专用相位的设置。  相似文献   

4.
信号交叉口行人与右转机动车冲突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分析行人与右转机动车冲突类型的基础上,运用Vissim仿真手段确定采用信号控制分离两者冲突的临界流量条件。提出在信号交叉口设置机动车右转专用道及右转专用相位条件下,设置合理的信号相位相序或早启行人相位,设置辅助标志的方法解决原本同相位放行的行人与右转机动车的冲突;分别采用设置足够绿灯间隔时间和行人过街安全岛。禁止右转机动车在红灯时通行的方法,解决行人与下一相位右转机动车的冲突,解决行人与红灯期间通行的右转机动车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行人信号绿灯启亮初期行人与右转机动车的不利冲突,分析了行人与右转机动车的行驶特性.以固定周期时长的2相位信号交叉口为例研究了右转信号的设置对右转机动车排放与车均延误的影响.将微观仿真软件 Vissim 与基于VSP 变量的排放模型相结合,对右转信号设置前后的3组不同行人流量下的不同右转机动车流量进行仿真,并分别对车辆排放与车均延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组不同行人流量下右转信号设置前后的车辆尾气排放及车均延误变化趋势均相同,当右转车流量低于(615±20)pcu/h 时,右转信号设置后的车辆排放均值降低9.46%,车均延误均值减小15.84%;当右转车流量大于(615±20)pcu/h 时,信号设置后的车均延误减小,但是车辆排放增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新建城区交叉口行人-机动车分相位临界条件进行定量分析,运用行人-机动车阻滞机理和抢行博弈模型等相关理论,得到了完整的阻滞时间计算模型;结合右转车辆与行人等饱和度时平均延误最小的思想,对信号周期内机动车与行人的分相位设置临界状态建立数学模型,提出了新建城区交叉口行人-机动车分相位安全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行人-右转机动车冲突是新建城区交叉口冲突的主要形式,根据分相位量化条件可将危险交叉口细分为分设临界交叉口和时时监控交叉口。  相似文献   

7.
信号交叉口右转机动车与行人和非机动车冲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未设置右转专用相位的信号灯控制道路交叉口右转机动车流与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冲突行为,包括冲突数据的采集和提取、右转车流受到干扰前后速度与过街时间对比分析以及机非冲突速度-距离模型。以现实交通数据为基础,通过软件提取右转机动车与行人和非机动车冲突数据,建立标准统一的冲突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右转车流正常行驶状态和受到干扰情况下通过道路交叉口时的车速和过街时间,并建立右转车辆距离机非冲突点不同位置时所对应不同速度的统计模型。研究结果对右转专用相位设立标准的建立和相应信号配时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城市道路交叉口中人车混行现象,综合考虑效率与安全两方面因素,选取延误成本和冲突成本分别作为效率与安全的评价指标,构建有(无)行人专用相位信号控制模式的交叉口运行成本模型.模型的延误成本中,行人和非机动车延误考虑了信号延误、冲突延误以及绕行延误;冲突成本则基于交通冲突理论,以车头时距判断机动车与行人和非机动车是否发生冲突为指标,并根据机动车及行人和非机动车达到分布确定冲突概率.最后,通过北京市四道口交叉口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并基于遗传算法求得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中行人专用相位设置的阈值在750~900人/h浮动,随着车流量的增长,行人专用相位的设置对行人流量的要求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为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保障行人及非机动车安全、舒适、方便、尊严的出行.  相似文献   

9.
右转车与行人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萍  张敏 《华东公路》2006,(2):87-89
通过分析深圳市城市交通存在的右转车辆与行人的冲突现象,提出了解决二者冲突的方法。通过设计右转车辆与行人相位分开设置情况下的流量临界模型,提出了设置二者的相位分开设置的临界值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保障行人过街道舒适性和安全性的信号控制问题,考虑行人的过街需求,分右转车与两进口行人完全分离、特定时间段右转控制两种条件,建立信号控制延误和行人干扰延误的分析模型,进而提出相应的右转车辆控制条件。以一四相位十字形信号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采用与左转相位相同和进口人行道绿灯相位禁行两种控制方式进行应用仿真,结果表明,在右转车流量一定时,右转车不受控制时延误与行人流量成正比,当行人流量达到1 000人/h、右转车流量达到400 veh/h时,右转车延误超过C级服务水平延误值的上限;实施控制后,右转车延误随流量的增加而递增,与行人流量无关,且第2种控制方式下的延误更小。  相似文献   

11.
李硕  夏文慧  李洁  贺文 《中外公路》2021,41(2):344-348
以道路信号交叉口右转机动车和过街行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从微观角度分析无信号控制的右转机动车与过街行人冲突过程,考虑右转机动车在等待一段时间后与行人抢行状况,建立右转机动车交通延误模型(简称DRT模型).以长沙市3个信号交叉口为例,将相关参数代入延误模型计算,并与VISSIM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3个信号交叉口右转机动车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Hook-turn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设置提供理论依据,建立了交叉口直行专用车道的机动车延误计算方法;之后考虑交叉口内部待行区左转机动车发生排队上溯、未发生排队上溯2种情况,建立了直行/左转/右转共用车道的机动车期望延误模型;研究了待行区左转机动车对同相位交通流运行的影响,提出了有效利用绿灯时间的校正方法。以交叉口机动车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以周期时长、相位绿灯时间为自变量,建立信号配时方案优化方法。采用实际交叉口数据对所建立方法进行检验,并根据Hook-turn方法设计了2种改进渠化方案;在VISSIM中采集2种改进方案、现状方案的机动车延误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优化信号配时方案下,Hook-turn方法可以减少直行机动车以及交叉口整体机动车平均延误;当左转车流量较小时,Hook-turn方法的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结合交叉口过街行人、右转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冲突特性优化社会力微观仿真模型,并基于所建仿真模型对不同缘石转弯半径下的交叉口进行仿真,分析行人过街延误与右转车头间距随缘石转弯半径的变化情况,以行人延误小、安全性高为优化目标.在以慢行交通为主,设计速度为60 km/h的两同类型次干路以直角相交,右转机动车专用道设计速度为30 km/h时,缘石转弯半径以10 m为宜,该研究方法可为交叉口精细化设计提供定量分析方法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十字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形式的适用条件,基于行人过街和机动车通行的服务水平分级,提出了不同行人过街形式适用性的判别依据;通过对人车冲突行为分析,构建了信号交叉口人车交互运行元胞自动机模型。按照单因素影响下的多变量梯度变化分析的方案构建思路,选取机动车流量、右转车比例、信号周期、左转相位绿信比、行人流量作为机动车和行人主导影响因素,建立了多变量组合影响下的仿真方案。以主主相交的双向六车道信号交叉口为例,确定了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形式适用性方案。结果表明:交叉口机动车流量、右转车比例、信号周期、左转相位绿信比、行人流量等5个主导影响因素值确定时,可根据其对应的机动车服务水平和行人过街服务水平组合,确定具体的行人过街形式。  相似文献   

15.
以两相位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典型交叉口的流量、流向和其他运行数据,利用VISSIM仿真软件构建三导向车道两相位交叉口仿真模型,以交叉口平均延误和排队长度为优化指标进行不同渠化方案对比仿真研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现有专用导向车道设置依据不完全适用于两相位交叉口,尤其是左转导向车道存在较大偏差;当左转流量比例大于或等于直行时,宜设置专用左转导向车道;当右转流量占比大于15%且小于25%时,是否设置右转车道对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影响不大;当右转流量占比大于25%时,宜设置专用右转导向车道。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大城市中,行人和自行车对交叉口右转车道的通行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行人和自行车所占的比重,可以将这种情况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行车较少,以行人为主,此时行人是右转车道通行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类是行人和自行车混杂,此时二者都是右转车道通行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只对第一种情况进行研究,为了将这种影响纳入到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中来,本文在假设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的信号相位类型分析了交叉口处平峰时段行人影响机动车运行的方式,提出了"行人簇"的概念,利用行人簇间的可穿插间隙建立了行人影响下信号交叉口专用右转车道通行能力模型,本次研究对于编写我国的《通行能力手册》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体现我国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行人相位切换方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道路上行人过街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的矛盾是造成行人过街不安全和机动车延误的主要原因,设置行人相位切换方式对解决人车冲突问题有重要作用。针对现有的行人相位切换方式展开研究,提出评价方法,通过实际调查数据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得到最佳的行人相位切换方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主次路相交并设置行人专用相位的交叉口行人闯红灯的普遍现象,提出整个交叉口行人专用相位与几个进口行人可用相位相结合的信号配时方案,通过仿真验证得出,该方法不仅有效的降低了行人闯红灯率,减少了行人的等待时间,而且机动车的延误没有明显的增加。这种配时方案为解决我们城市主次路相交等道路宽度差距较大的交叉口中的行人闯红灯现象提供一个较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减少交叉口的人车冲突,并保证交叉口行人与车辆通行的公平性,分析了行人与机动车在交叉口通行时的相互影响,将每个信号周期中的行人和机动车作为研究目标,分析交叉口行人和机动车的冲突特性,实时估计设置行人专用相位前后行人与机动车的吞吐量,得出动态控制模型中重要参数(行人和机动车每周期通行能力)的计算公式。运用0-1规划模型,以人车通行效率作为约束条件,以人车通过交叉口的公平性最佳为优化目标,建立数据驱动的两相位信号交叉口EPP动态控制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和灵敏度分析,最后说明了EPP动态控制流程及实施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高人流量的交叉口采用本动态方法可提升通行效率及公平性。灵敏度分析表明该动态方法适用于公交车比例为0.1~0.3的交叉口。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结合上海市北京路常德路EPP控制交叉口进行案例分析。对信号交叉口EPP动态控制模型中的具体参数进行标定,并在3种仿真条件下(不设置EPP、设置EPP、动态控制EPP),分别进行仿真模拟。微观仿真结果表明,对交叉口采用动态设置行人专用相位的信号控制方法,总体说来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以保证行人与机动车更为公平地通过交叉口,同时提高交叉口可通过的交通量并对交叉口的通行效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机动车礼让行人背景下的人车通行效率,研究了基于叠加相位设计的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方法。以西安市1个典型交叉口为例,分析机动车与过街行人冲突情况;在Webster配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叠加相位设计与人车冲突时空分离策略相结合的信号配时优化方法,并给出行人信号早启时间、人车绿时分离设置阈值的计算方法;运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不同信号配时优化方案的效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与现状相比,所提出的配时优化方法可分别降低各类延误27.11%(车均)、22.41%(人均)、27.08%(车辆总计)、22.49%(行人总计)和26.15%(交叉口总计),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3.76%(VOC)、3.76%(CO)、3.76%(NOx),并降低燃料消耗3.78%。该方法能有效改善信号交叉口的通行效率,缓解人车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