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航道整治工程BIM技术应用问题,研究航道整治工程全生命期的BIM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和应用内容。采用欧特克BIM平台和City Maker三维GIS平台,建立航道整治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管理阶段的BIM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并在黑沙洲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和燕子窝航道整治工程中进行了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应用于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全生命期,可为今后的航道整治工程BIM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周家影 《中国水运》2014,(1):142-143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江,流域内航道复杂多变,对其进行航道整治所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也纷繁复杂。为了提升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效率和质量,采用动态管理的模式对长江航道整治工程进行监管显得势在必行。基于上述背景,文中对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动态管理的必要性和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分析了动态管理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流程和效应。论文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管理绩效的提升给出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针对航道整治工程BIM技术应用中测量数据集成信息丢失、模型更新繁琐等问题,采用Autodesk BIM平台,研究BIM技术在航道整治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阐述实现方法,并在武汉—安庆段航道和燕子窝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中进行示范应用。研究成果可为航道整治工程BIM技术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正确分析和计算汉江航道整治工程的航运经济效益,结合汉江航道整治工程效果,依据汉江航运历史数据及发展规律构建综合预测模型预测汉江航运需求,采用有无对比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2014、2018、2020、2025、2030年航道整治工程航运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汉江航道整治工程航运经济效益良好,并能为汉江航道建设管理提供依据,为汉江航道整治后进一步发展厘清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家投资建设了大量的航道整治工程,测绘工作作为航道整治工程实施的基础极其重要。把最新的技术运用到航道整治工程测绘工作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保证测绘成果的精度质量,也是未来航道整治工程测绘发展的趋势。本文总结了目前应用到航道整治工程测绘各方面的新技术,并分析了各种新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对航道整治工程测绘技术未来的发展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赣江航道整治工程作为动态工程,在航道整治工作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航道整治工程内的局部河段边界条件及河床泥面条件都在时刻发生改变。为了确保赣江航道整治工程的预期整治目标得以实现,务必及时根据航道实际现状调整航道整治方案及整治内容,在赣江航道整治过程中应用动态管理策略具有显著的必要性。本文结合赣江现状及动态管理内容,分析动态管理在赣江航道整治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而分析赣江航道整理工程中动态管理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东流水道是长江下游著名的浅险水道,实施航道整治工程前,该水道枯水期航道条件恶劣,航道浅情和船舶事故频发。东流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稳定了该水道河势格局,改善了该水道的航道条件。本文在介绍东流水道航道基本情况和整治工程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东流水道工程前后河势、航道变化以及整治后实船适航试验效果,对东流水道整治工程完工四年来体现出的总体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由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参与研究的"内河航道整治工程BIM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荣获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这是BIM技术在长江航道领域推广应用以来的首次获奖。据悉,该成果首次创建了内河航道整治工程BIM技术体系与应用标准,填补了内河航道整治工程BIM技术应用的空白,促进航道整治工程行业技术升级,提高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持续发挥汉江航道整治工程的社会效益,理清汉江航道整治后的发展思路,从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优化综合运输体系、促进节能减排、促进汉江沿线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和推进滨水生态旅游开发等6个方面,定性分析汉江航道整治工程的社会效益;同时选取汉江航道整治工程社会效益指标,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研究汉江航道整治工程的社会影响、社会互适性、社会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汉江航道整治工程明显带动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社会影响,有利于控制社会风险,从而为汉江航道建设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建  张文江  曾涛 《水运工程》2012,(10):87-91
以受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复杂的长江武桥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为例,通过模型试验手段,对不同工程方案整治效果进行研究,并考虑周边环境实际需求,最终确定了采用长顺坝结合齿坝的整治方案,为复杂外部环境下航道整治工程方案设计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1.
河口区整治是航道整治工程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文章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及工程实例,介绍了某出海航道整治工程河口区整治的思路、方法及整治效果,为以后类似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测水文资料建立高精度的三维水流盐度数学模型,模拟了磨刀门航道整治工程前后流场及盐水入侵的变化.并运用已验证好的磨刀门高精度三维水流盐度数学模型,计算了磨刀门航道整治工程前后水动力变化及咸潮上溯程度,为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航道整治工程使得近海地区的盐度值有所增大,加剧了咸潮上溯程度,但工程对咸潮上溯的影响不大,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咸潮上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胡飞 《水运管理》2021,(2):20-23
为推动航道升级扩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介绍涡河航道(大寺闸至入淮口段)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对工程设计新理念、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结构等工程设计特点进行总结。涡河航道(大寺闸至入淮口段)整治工程采用的内河航道设计技术的创新经验,可为国内同类航道整治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是水运大省,为进一步提升航道等级,自21世纪初以来,江苏省围绕两纵四横航道网规划陆续实施了连申线、京杭运河、淮河入海水道、芜申线、通扬线等一系列的航道整治工程。航道整治工程体量大、周期长、影响投资的因素很多,进行概算管控,确保国家资金合规使用,相当必要。通过一系列的概算管控措施确保航道整治工程投资规模不超概,实现好航道整治工程投资目标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以某航道整治工程建设项目自立项至陆续交工验收阶段的一系列实践为例,详细剖析航道整治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提炼出概算管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总结了我们在该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中的成功做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航道整治工程概算管控策略。这些策略,期许可以引用到其他航道整治工程概算管控的全过程,有利于投资规模的总体可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底墙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在赣江航道整治中取得的效果,在建设生态绿色航道的背景下,这种整治建筑物优点显著,可将其运用于叙渝段航道整治工程。  相似文献   

16.
长江航道大型整治工程施工河段长、工程量大且工序多,施工水域船舶通航密度大、船舶种类多,施工安全生产控制与河段通航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依托长江干线下、中、上游典型大型航道整治工程,围绕工程施工全过程风险管控及安全保障技术,采用理论分析、仿真模拟、现场试验、系统研发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长江航道大型整治工程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构建了通航安全与施工生产安全风险预测模型,研究了长江航道大型整治工程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施工安全保障与控制技术,并基于AIS和云技术开发了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区安全综合信息平台,为保障大型航道整治工程生产及通航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樟树至南昌河段的航道等级,满足快速发展的航运需求,在分析赣江下游重点浅滩—泉港滩群河床演变特点的基础上,开发了河工模型,利用整治丁坝、疏浚、护岸等工程措施,对该河段2个Ⅲ级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对比了2个不同整治方案的效果,并优化了航道整治工程的布置。该整治工程于2006—2007年实施。对航道竣工图的分析表明:该河段的碍航浅区消失,达到了设计的航道维护尺度,航道整治效果明显,为全河段航道整治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东流水道航道整治工程方案中,采用了鱼骨坝工程控制下滩群。由于鱼骨坝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是第一次采用,国内其它河流中也很少应用。为确保整治工程效果,在东流水道总体布置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模型中对下滩群整治采用鱼骨坝式鱼咀和围堰式鱼咀两种结构形式进行了试验研究,东流水道选择鱼骨坝式鱼咀对泥沙输移带的影响较围堰式鱼咀小,有利于西港航道和下深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建设力度,长江黄金水道航运经济优势不断凸显。"十二五"期已有一大批航道整治工程交付使用,"十三五"也会相继有新的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受到长江两岸涉水工程建设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建成后的航道整治工程易出现人为破坏现象,影响航道整治工程功能正常发挥,特别是长江中游河段的护岸工程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吕永祥 《水运工程》2014,(5):127-131
根据长江荆江航道整治特点,从荆江航道整治施工区危险源辨识、通航要素感知、多源监控数据智能融合与安全管理决策等方面入手,提出荆江航道整治工程主动预控与应急处置、荆江航道整治施工区通航安全协同控制与保障、荆江航道整治工程监控、荆江航道整治安全生产管控一体化管理平台构建等技术方案,为荆江航道整治工程安全生产与航道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