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新汽车产业政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推拉下,汽车企业之间的整合风潮正悄然兴起。商务部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最近联合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指出,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局面。而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调整,有人认为,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全球汽车产业加紧整合,绿色理念已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中最重要因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潜在市场,我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入WTO后,国家为汽车产业所构筑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很快消失。针对我国汽车产业目前存在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产品技术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及销售服务体系落后等问题,我国应进行国内汽车产业兼并重组,融入世界汽车产业整合浪潮,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世界未来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形成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自主发展问题是目前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汽车产业政策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之一。以《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发布实施为主要标志,自主品牌汽车终于迎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自主品牌是实现自主发展的关键 自主品牌简单说是指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四个条件:  相似文献   

4.
《天津汽车》2010,(1):7-7
2010年,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将在国际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中抢抓机遇,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链,建设3大工业园区,争取早日将汽车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5.
杨絮 《世界汽车》2009,(10):92-97
目前,汽车产业发展是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当前经济形势整体企稳回暖,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受到国内外的重点关注。本次论坛的召开,不仅回顾了近年来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同时也探讨了当前汽车产业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汽车生产企业如何适应市场变化、未来几年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内容,备受关注。论坛直面金融危机,勇敢地担起了加强政企对话、为中国汽车产业在危机中谋求发展的重要使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次论坛是中国汽车产业界的一次头脑风暴。  相似文献   

6.
好机遇我国汽车产业经过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高速发展,已经实现了中国汽车最快、最好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国内汽车的产量在5年内增长了3倍,中国在全世界汽车产业的排序从过去的第8位上升到前3位。2005年,中国汽车出口第一次历史性地从数量上超过进口。目前中国的汽车和零部件的合资合作企业已有800多家,累计资本约960亿美元,占全国汽车资本额的50%左右。2005年,中国为世界汽车行业贡献了23%的总增长。  相似文献   

7.
国内汽车产业第三方物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叶明海  顾明毅 《汽车工程》2003,25(5):522-525
调查了国内汽车行业物流发展情况,指出了汽车物流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以物流系统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汽车产业实施第三方物流的途径,为我国汽车企业开展现代物流管理,全面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提供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汽车产业的专利现状与自主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运用科学统计方法对国内外部分汽车企业在中国公布的专利数据进行了分析,描述了目前国内汽车产业的专利现状,总结了中国汽车产业专利落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金融危机下汽车行业发展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和国内汽车产业的影响以及有关汽车企业遭遇极大冲击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以坚定的信心克服金融危机给汽车产业造成巨大困难的主张。还进一步论述了中国汽车产业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明了平稳的增长速度才是正常的,平稳增长更有利于做强汽车业,平稳增长也有利于社会从容应对和适应汽车化的到来。总之,平稳增长才能保证中国汽车产业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车销售、汽车金融、二手车是当前汽车产业的三个主要板块,我国的汽车产业在新车销售方面逐渐走向成熟,但仍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而在汽车金融、二手车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借鉴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国内汽车产业商业模式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分别比较分析欧、美、日的汽车企业在三个主要板块方面的发展模式及特点,为国内相关商业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加深与产业结构日益高级化的同时,产业组织方面存在的“散、乱、差”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汽车产业中的过度进入就是其表征之一。由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过度进入,目前,汽车产业内企业数量剧增,致使市场集中度降低和过度竞争,其以价格战、广告战的市场行为为表现特征,直接致使竞争效率损失、资源配置失当与社会福利损失。本文拟对我国汽车产业内存在过度进入的表征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我国汽车产业存在过度进入的诱因,寻求对策根治汽车产业中重复建设的顽症。  相似文献   

12.
模块化、系统化供货是当代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产品发展方向,我国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把这一趋势作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努力方向。海拉公司和德尔福公司都是在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3.
《时代汽车》2006,(4):103-103
从近期推出的新车来看,标致206、华晨骏捷、北京现代雅绅特等期望值很高的新车,无一例外选择了适合中国消费的家庭轿车、符合消费国情的轿车的路线.节能环保不仅是目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现实状况的主题选择,更是大众消费及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根据这一趋势,日前,国家十一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也已经明确指出,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将是我国“十一五”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推广节能环保汽车亦将成为所有汽车企业产品研发和用户消费的导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2004年价格战的硝烟之后,厂商和经销商都认识到汽车市场的战火将渐渐转移到汽车的售后服务上。专家预言,2005年汽车生产商和经销商会“血拼”售后服务市场,以期争夺客户资源,保证盈利水平。对整个汽车产业来说,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是企业树立品牌的两大因素;而售后服务是一个长期的利润来源。而对厂家和经销商来说,服务是营销的重要手段,将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增加无形价值的重要环节。市场竞争向售后服务的转移体现了各个厂商营销策略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陈欣 《汽车驾驶员》2007,(9):114-114
随着近两年汽车产业政策的放开,国内汽车厂商纷纷与国际接轨,外国知名品牌汽车制造商也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由此使使国内汽车市场上的商品迅速丰富了起来,而且上市的车型已经不再是他人的二流产品,而更多的是自主研发或是与世界同步化的车型,这种良好的汽车消费环境激发了国内消费市场的潜能,众多在用车的车主纷纷倾囊购买新款车,  相似文献   

16.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逐步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丰田、大众及通用等国际汽车巨头纷纷落户中国,国内汽车厂家也都加快发展步伐,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降低成本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成为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因此,作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限制,我国汽车合资企业中的外方始终没有控股我国汽车企业。随着目前利用外资限制措施的禁止,汽车合资企业中的控股权问题将成为主要矛盾凸现出来。外资最终会突破政策障碍,控股我国一些汽车企业。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汽车领域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汽车市场开始进入高速成长期,其中代表着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自主品牌汽车开始崭露头角,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飞速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不可忽视的一股新生力量。中国汽车市场的品牌力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大品牌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尚处于弱势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应该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随着汽车产业对自主品牌力重视程度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开始设计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高品质汽车。目前,国产汽车主要有三类:一是完全引进国外技术且使…  相似文献   

19.
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众瞩目、备受关注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终于于2004年6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公布实施了。这部新政策的诞生势必对中国汽车业产生深远影响,必将有利于推进汽车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产品品牌和自主开发能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国产汽车销售和服务体系,促进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加快推进汽车产品法制化管理进程,保障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以引导中国汽车产业走上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道路,为中国从汽车制造大国走向汽车产业大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跃居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由汽车产业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的转变,以及如何转变早已经提到我国政府包括汽车业内的议事日程。 就目前来讲,我国汽车产业强国的建设思路还不是很清楚,尚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划,但是这个目标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业内人士的共识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