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给SBS改性沥青老化性能评价提供试验依据,指导再生沥青路面工程实践,采取薄膜烘箱(TFOT)在163℃高温下,对SBS改性沥青进行不同时间的高温加热模拟老化,对不同老化程度的SBS改性沥青进行研究,试验研究其常规性能指标和高温动态剪切流变性能指标随模拟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回归拟合这些指标与模拟老化时间的关系,通过复核性试验对比分析模拟老化沥青与现场回收旧沥青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SBS改性沥青的针入度下降,延度减小,粘度增大,抗车辙因子显著增大,沥青流动性能降低,高温性能增强。而由于老化中SBS改性剂的降解作用,沥青的软化点变化规律性不强。除了软化点之外,其它指标与老化时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由此确定基于TFOT的模拟老化试验方法。通过模拟老化沥青与现场回收旧沥青的性能指标的对比,验证了模拟老化试验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阳光辐照是损害汽车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碳弧灯试验法、荧光紫外灯试验法、氙弧灯试验法、金属卤素灯试验法四种光老化试验方法的优点、不足及适用情况,以便试验者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光老化试验,从而缩短试验周期、精确评估产品质量及快速筛选问题产品。为确保试验的准确性,文章提出在试验时应遵循光谱相似、温度与湿度适宜等原则及如何从外观状态、颜色、物理性能等方面进行老化结果评估的方法。最后得出氙弧灯试验法已逐步成为主流光老化试验方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全液晶汽车仪表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其显示内容丰富,图形界面复杂,利用传统人工测试耗时长,测试结果依赖人员的主观判断,精度难以保证。为确保全液晶仪表显示的正确性和稳定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液晶汽车仪表自动测试方法,利用OpenCV和CANalyzer搭建了一套液晶仪表自动测试系统,对全液晶仪表进行指针精度测试和警告灯测试,该测试方法检测指针偏转精度约为1.92°,警告灯点灯和熄灯异常检出率约为97.7%。此方法比人眼观察更为准确,精度更高,同时减少了测试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仪表的开发成本,通用性强。  相似文献   

4.
随着整车装备自动化程度逐步提升和制造过程不断前移,集约型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对粗放型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形成很大冲击。为了严格管控白车身覆盖件的质量和周期,本文通过全工序成形模拟分析技术、回弹与回弹补偿技术、外板件表面缺陷的CAE预测技术等前期虚拟制造模拟仿真手段同步介入产品开发阶段,对内规范产品,对外约束厂家,最终达到提升前期模具工艺设计质量,减少后期返工返修时间,提高模具供应商装配、调试的效率,缩短制造周期,降低白车身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在海南琼海自然暴露试验场曝晒的汽车整车关键部位的辐照、温度以及相对湿度等环境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确定了模拟典型湿热自然环境汽车外饰件光老化试验方法各主要参数的大致范围。目的是为制订模拟我国典型湿热环境的汽车外饰件光老化试验标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模拟其他典型环境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汽车研发初期尽早实现排气系统疲劳耐久性能的验证,发现零部件的失效风险,文章通过夹具的设计及垂直液压缸的组合控制实现了排气系统道路模拟试验台架的搭建,并开发出一套相适用的试验方法流程,通过与实际道路试验结果比对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此方法对很多汽车厂商及零部件企业具有参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整车成本控制与成本标杆的关系,阐述了成本标杆的制作原理与分类,成本详细介绍了标杆的关键要素与详细制作步骤,深入研究了成本标杆的应用方向。成本标杆作为一种快速成本计算方法,可应用于新车开发前期成本目标制定、开发过程中整车实物成本控制、零部件供应商价格谈判等;通过成本标杆应用,提出价格与成本的控制方法,从而指导产品开发过程中整车及零部件的设计成本控制策略、零部件价格控制要点,使得产品具有成本优势与价格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板材在汽车内饰应用的可行性。首先,在自然湿热环境下,对3种不同配比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板材进行了为期42天的湿热老化试验。在试验过程中,通过定期追踪样条力学性能和形貌的变化,评估材料的耐水解和耐湿热老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40%麻纤维/60%聚乳酸复合材料板材的界面稳定性较好,具有良好的耐水解和耐湿热老化性能。其次,通过模压成型制作立柱护板样件,样件的耐久性和内饰通用性能通过了测试,满足设计开发要求。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板材具有在乘用车内饰件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整车开发的前期阶段及早预测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疲劳失效问题,搭建了汽车托运平板车辆模拟试验台架,制定了试验方法并进行试验。将耐久试验车辆零件的失效模式与实际汽车托运平板车辆运输过程中车辆零件的失效模式进行对比,验证了汽车托运平板车辆模拟试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汽车碰撞安全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西产 《世界汽车》1997,(3):15-16,35
在安全汽车开发中,计算机模拟是经济、有效的分析方法。在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中,计算机模拟广泛应用于交通事故再现分析,汽车、安全装置和道路设施碰撞响应的设计及其碰撞中人体生物力学响应分析等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基本方法,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及其国内外应用的概况2。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用于研究汽车列车直线行驶稳定性的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由模型试验台和牵引控制系统组成。模型试验台利用环形带模拟活动路面;牵引控制系统通过串行通讯技术操作变频器,结合由传感器采集到的模型列车的运动参数,可实现对模型列车的牵引控制。试验证明,该系统具有较强的实时控制特性,能够满足汽车列车直线行驶稳定性模型试验对试验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汽车发动机诊断的统计模拟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统计模拟的方法,提取发动机信号的故障特征,并给出这些特征值的置信区间,实现了故障的定量诊断。在柴油机供油系统和汽车发动机中的诊断实践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以某新型后悬架上控制臂橡胶衬套的疲劳耐久试验为研究对象,对室内道路载荷谱试验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加速试验方法.针对衬套的受力情况和载荷谱的特点研究加速试验方法,应用损伤理论压缩道路载荷试验谱,通过约束系统解耦,建立试验台架,进行加速试验,最后由刚度试验的结果验证疲劳损伤程度.结果表明,新的加速试验方法与传统的台架试验相比,不但具有同样的效果而且缩短试验时间,降低开发、试验成本.  相似文献   

14.
汽车噪声的模拟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采用“分频带数字滤波法”来模拟汽车噪声的原理及其主要参数的选择,并通过试验证了该模拟方法和模拟系统的可行性,由此建立的汽车噪声模拟系统可用于研究汽车噪声对人体的各种生理指标和化指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5.
汽车侧向振动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孔辉  吴世杰 《汽车工程》1995,17(5):257-262
本文论述了一般汽车振动模型在分析汽车侧向振动时存的问题,通过引入悬架导向作用,轮胎侧偏效应及有效路形概念,建立了15自由度整车振动模型,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比较了所提出的汽车侧向振动模拟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汽车道路模拟算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道路模拟算法的两个关键问题:频响函数识别算法和驱动信号迭代算法。识别频响函数时,引入了多点激振试验方法和多输入多输出Hv频响函数识别算法,克服了单点轮流激振试验技术和H1、H2等识别方法的缺点,可以提高识别精度,加快试验进程。为了消除非线性的影响,采用频域迭代的方法逐步修正驱动信号,使系统的响应逼近于期望响应信号。试验表明,利用所研究的算法可以成功地模拟一辆轿车在海南试验场的实际行驶工况,迭代收敛速度和模拟精度可以满足试验要求。证明本文所研究的算法是正确的,实用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7个自由度的车辆模型,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了载货汽车转弯制动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及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汽车气候老化研究仍处于耗时长、成本高、操作难度大的试验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离散的试验数据,无法全面、准确地描述汽车整车或零部件的抗老化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气候老化的数值研究方法。基于汽车整车气候老化试验,在考虑了自然环境因素(如太阳辐射、水分、气温、风速等),车内热辐射的多次反射和车内空气吸热、传热的影响的条件下,建立了自然曝晒下汽车内外表面的传热模型,并进行仿真和测试,仿真结果与测试数据基本一致。仿真和测试的结果,得到了车身外表面温度分布和传热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比了热辐射、热对流和热传导3种传热方式的强度和总传热量,确定了零部件表面温度场中局部高温点、低温点的位置。该数值方法和仿真模型可用于预测和评估各种典型气候下汽车的耐候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进行发动机试验时,发电机只是空转,不考虑其负载情况;文章介绍了一种发动机发电机模拟加载装置。  相似文献   

20.
汽车模拟试验与量纲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汽车及其它许多领域中,人们常利用模拟试验来代替对实际现象的研究,介绍了模拟试验的理论基础-量纲分析,并以模拟汽车与地面作用的试验,阐明了在比例尺一定的情况下,模拟试验如何按无量纲量π来布置试验参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