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驻波管法和混响室-消声室法,系统研究了双密度毛毡吸声、隔声性能影响因素。采用驻波管法试验分析了平板件材料吸声和隔声性能随平板件材料密度、厚度和增加隔音膜变化规律,采用混响室-消声室法试验分析了成型件材料隔声性能随其密度和增加隔音膜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无隔音膜情况下,平板件材料增加面密度与厚度均能提升吸声性能;增加体密度提升隔声性能。成型件材料增加隔音膜后,隔声性能提升。平板件材料增加隔音膜后,随着毛毡密度增加,平板材料隔声性能提升,成型件隔声性能无明显变化,成型件因加工工艺导致其材料骨架发生变化,需进一步研究样件流阻、孔隙率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混响室-半消声室法对某原型车防火墙过孔件进行隔声测试,由测试结果分析换挡拉线过孔、离合主泵过孔、制动主泵过孔、空调管路过孔和转向系统过孔的隔声性能,在此基础上制订某新开发SUV车型防火墙过孔件优化方案,提升该新车型防火墙总成的隔声性能及整车声品质。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进排气系统隔声性能分析方法,对比了混响室法和阻抗管法测量隔声性能的适用范围,指出测量过程中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为隔声性能测量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指出一维解析法和三维数值法都可用来分析消声器的传递损失,一维方法的使用受制于结构形状以及截止频率,三维数值方法更为实用,总结了穿孔板、吸声材料等关键部分的模拟方法,指出了目前仿真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声学包的轻量化是重要手段之一,采用经典声学理论对整车前围声学包搭建了隔声模型,该模型采用经典的隔声理论,单层材料采用"质量定理"理论,多层结构则采用"双层墙"隔声理论,计算了前围隔声垫的整体隔声量,并进行了轻量化研究。同时对整车的隔声性能进行了试验,将模型预测隔声性能与整车隔声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200~8 000 Hz频率范围内,仿真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仿真模型能有效预测前围隔声结构的隔声性能并指导轻量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排气净化消声器声学性能数值仿真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一维和三维混合的方法进行排气净化消声器的声学仿真.首先建立一维的发动机模型计算发动机噪声源特性,采用准一维解析方法推导消声器中催化转化器的声学传递矩阵;然后应用三维有限元法计算消声器的四极参数;最后应用声源特性和消声器四极参数计算各工况下的消声器插入损失.某款排气净化消声器插入损失的数值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发动机进气系统声学元件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某发动机模型,进行了进气系统插入损失的分析,并找到了插入损失的3个最大值.结合插入损失的计算结果,利用所开发的进气系统声学元件中心频率设计专家系统.充分考虑各声学元件传递损失影响参数,依次进行了谐振腔、空滤器和四分之一波长管的设计.对发动机进气口噪声的计算机模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进气系统声学元件设计方法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进气口噪声对整车NVH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驾乘人的直观驾乘感受,进而影响客户心中的整体评价。文章基于某车型进气系统声学性能优化,通过分析进气口噪声基态测试结果,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消声器设计方案;而后,通过声学仿真对消声器的传递损失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又通过整车搭载对消声器的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显示,搭载消声器后的进气口噪声测试结果可以满足声学性能目标,设计过程中涉及的仿真与试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郑辉  陈端石 《汽车工程》1995,17(1):48-56
本文用混响室-消声箱法对具有不同几何和物理参数配置的弹性-粘弹性阻尼复合板传声损失(TL)进行了系统的实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的分析,得到了有限尺寸阻尼复合板的结构参数变化对传声损失影响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低噪声汽车设计中阻尼复合板隔声件的结构参数优化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乘客舱地毯是用来覆盖地板钣金,起装饰美化作用的部件,同时也是乘客舱内重要的声学包零件。乘客舱地毯有多种材料结构,文章从几种常见的材料结构出发,从声学性能角度对地毯的材料、成型工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2种轮胎噪声测试方法的参数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预测轮胎惯性滑行法噪声测试结果,缩短轮胎噪声测试周期,对惯性滑行法与实验室转鼓法这2种轮胎噪声测试方法测试结果之间的定量转换关系进行了研究。由2种测试方法所得噪声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在半消声室进行实车条件下不同位置轮胎所发噪声的传播规律试验,得到了2种方法噪声测试数据之间的转换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惯性滑行法与实验室转鼓法噪声测试结果呈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实验室转鼓法噪声测试数据可以准确预测惯性滑行法的测试结果;对C1类单个轮胎的实验室转鼓法噪声测试数据,应用转换关系得到的惯性滑行法轮胎噪声声压级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在0.5 dB之内。研究结果对缩短低噪声轮胎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新开发车型前围总成声学包性能进行分析,采用统计能量方法研究了内外前围不同定义(厚度分布、覆盖率等)及过孔部件(线束、转向、空调、离合、制动等)对前围总成隔声性能的影响,对分析中存在的声学包风险点进行了优化,确保了总成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声学包区域贡献量分析方法对前围隔音垫进行了减重优化。最后,借助试验手段对前围隔音垫总成隔声性能进行了验证。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在声学包设计初期,通过进行声学包声学性能的仿真分析及优化,可确保后期声学包性能满足设计水平要求,同时避免了后期设计及模具修改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汽车内饰声学环境的噪声,依据层复合材料的声学特性与防水膜材料特点,采用现场实测数据,结合内饰设计工作经验,对3种主流车门防水膜材料及其组合内衬材料的声学性能、成本及使用特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XPE材料防水膜满足设计要求,吸声和隔声效果良好,在层复合材料中,刚性高的材料能提高隔声效果。为新型材料用于车门内饰件功能扩展方面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动态情况下轻型隔声罩的隔声性能做了某些理论探讨,推导了相应的插入损失公式,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了模拟实验,其结果与理论推导基本吻合。文中应用相干分析技术确定了BJ121A型汽车的主噪声源,设计并加工了局部隔声和隧道式隔声罩,结果使其车外加速噪声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4.
对整车声学包隔声量的常用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明确PBNR评价指标的优越性,并验证体积声源设备的操作及参数设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为后续整车声学包隔声性能的正向开发、测试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汽车用双组份吸音棉吸声性能,分别采用阻抗管法和小混响室法测试材料吸声系数,对比分析了2家供应商不同克重吸音棉吸声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同等克重吸音棉热老化后吸音性能相当,无明显下降;不同材料在不同频带下,最佳吸声效果表现有差异;2家不同厂家同等克重的吸音棉部分频段可以达到同等吸音性能。同时从人、机、物、法、环方面对小混响室测试精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高了测试数据精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车内噪声,应提高汽车仪表板的隔声性能.采用声学边界元方法求解仪表板的透射总声功率,找出仪表板透射声场的最大声压点位置,即"目标场点".将仪表板划分为几个区域,分析它们对"目标场点"的声贡献量,找出仪表板隔声的"关键区域".在"关键区域"敷设声学包装,利用结构- 声耦合法,建立复合结构仪表板模型,计算其隔声量.结...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道路隔声屏障材料发展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并介绍最新应用的隔声屏障吸声材料泡沫铝和隔声材料金属中空复合板,这两种材料具有优异的声学性能,易于安装使用,具有环境友好特点,在道路隔声屏障方面将得到广泛应用。提出道路隔声屏障吸隔声材料的发展应该考虑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声屏障的设计应考虑景观因素和对司机的影响,采用透明材料成为声屏障设计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优化汽车防火墙隔音垫声学性能,有效提升了车内声品质。首先建立了防火墙的统计能量分析(SEA)模型,通过隔音垫仿真数据与插入损失(IL)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防火墙SEA模型的准确性。然后提出一种声学包性能评价指标,通过建立近似模型的优化方法,对隔音垫声学包性能进行优化。优化后,防火墙的AIWF-IL数值提升了20.9%,驾驶员头部腔到发动机腔的ATF平均降低1.5dB,驾驶员头部声腔的语音清晰度提升1%。  相似文献   

19.
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排气系统中的连接管道,尤其是其长度对系统整体声学性能有较大影响,而对该影响的机理研究发现,主要由于连接管道中入射与反射声波的相互作用影响了系统的声学特性,使排气系统传声损失产生较大变动。据此提出了一种可快速预测消声器用管路连接后整体声学性能的仿真方法。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某量产排气系统的声学性能分析,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汽车排气消声器的消声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某汽车排气消声器的声学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对排气消声器的传递损失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能较好吻合,表明排气消声器的仿真模型很好地反映了实际结构的声学特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改进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