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陆曙光  李文 《汽车电器》2024,(3):66-67+70
防火墙总成由防火墙钣金件、内外前围饰件组合而成,是整车声学包中最主要的部件之一,用于隔绝发动机中高频噪声传递。内外前围覆盖于防火墙钣金上,用以进一步提升其吸隔声性能。文章重点对防火墙隔声性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提升整车声学性能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声学包的轻量化是重要手段之一,采用经典声学理论对整车前围声学包搭建了隔声模型,该模型采用经典的隔声理论,单层材料采用"质量定理"理论,多层结构则采用"双层墙"隔声理论,计算了前围隔声垫的整体隔声量,并进行了轻量化研究。同时对整车的隔声性能进行了试验,将模型预测隔声性能与整车隔声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200~8 000 Hz频率范围内,仿真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仿真模型能有效预测前围隔声结构的隔声性能并指导轻量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优化汽车防火墙隔音垫声学性能,有效提升了车内声品质。首先建立了防火墙的统计能量分析(SEA)模型,通过隔音垫仿真数据与插入损失(IL)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防火墙SEA模型的准确性。然后提出一种声学包性能评价指标,通过建立近似模型的优化方法,对隔音垫声学包性能进行优化。优化后,防火墙的AIWF-IL数值提升了20.9%,驾驶员头部腔到发动机腔的ATF平均降低1.5dB,驾驶员头部声腔的语音清晰度提升1%。  相似文献   

4.
统计能量分析(SEA)作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分析工具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汽车开发.尤其在汽车内饰声学件的开发中,SEA能有效找出设计零件性能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并得到优化方案,从而节省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文章以实际内饰声学件前围隔音垫的开发为例,建立了一个SEA分析模型,分析出目前零件设计与目标的差距,最终通过试验验证,此优化方案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5.
底盘车改装成旅居车后,由于两者质量和外形尺寸方面的差异,旅居车的三大关键动态性能,即承载性能、动力性、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VH)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综合运用汽车理论、虚拟分析和试验技术等手段,针对自行式 C 型旅居车的关键动态性能进行分析与优化:通过优化轴距来解决前轴承载质量超重问题,轴距调整为 3 460 mm,可有效降低前轴承载质量 205 kg,使其满足前轴承载要求;通过降低车辆空载质量来优化动力性,空载质 量降低 250 kg,0~100 km/h 加速时间缩短 2.6 s,40~80 km/h 加速时间缩短 1.5 s,最大爬坡度提升 1.2 百分点;通过采取加强前围隔音垫隔声材料克重、前风挡玻璃采用声学玻璃等方法,使匀速车内噪声降低 1.5~2.6 dB,语言清晰度提升 3 百分点~6 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在某款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为满足NVH要求,降低前舱装饰罩与电驱动总成共振风险,文章通过利用CAE软件建立前舱装饰罩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根据CAE分析结果提出优化方案,再对优化方案进行模态分析,最终保证优化后的前舱装饰罩实现隔声降噪的目标,满足性能要求,为前舱装饰罩的改进和优化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统计能量理论,以某SUV车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整车SEA模型,通过面连接的方式加载前围和地板的隔声测试数据,并基于SPL测试和PBNR测试对整车模型进行对标调校,保证了模型优化分析的精确性。针对与目标车传递路径隔声量的差距,通过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明确了整车声学包的薄弱路径以及贡献量最大的关键子系统,从密度、覆盖率等方面对声学包材料进行优化,使整车的传递路径隔声量提升 2~6 dB,并达到了目标车水准。结果表明,采用SEA方法对整车声学包进行优化仿真能明显改善整车噪声水平,为后续声学包设计提供指导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前围总成是大客车车身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前围总成设计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结构及材料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新的设计方案。对客车前围总成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发动机声激励下的车内高频噪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发动机声激励下中高频噪声和整车声学包隔声性能,在VA One软件中建立整车统计能量分析模型和声学包模型,并进行基于能量的整车隔声量测试和发动机噪声采集试验,验证了整车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对驾驶员头部声腔和腿部声腔的输入能量贡献量分析,发现前围和地板是车内噪声的主要传播路径,为后续汽车声学包的优化设计和车内噪声控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0.
仪表板结构复杂,是汽车的集成操纵中心,既要满足功能性需求,又要满足安全法规的要求。文章分别建立了A级车仪表板总成的静态和动态有限元模型,对仪表板总成进行了NVH分析并参考GB11552-1999进行了头部碰撞分析。结果表明该仪表板总成满足NVH性能要求,仪表板及乘客区气囊盖板边缘处的头部撞击性能不满足法规要求。基于静态模型,采用尺寸优化方法对仪表板头部碰撞性能进行优化,优化后仪表板头部碰撞性能满足了法规要求,这对仪表板总成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混合优化设计的概念,在考虑空气滤清器流动性能和降噪两大指标的前提下对空气滤清器作出整体优化。计算过程中利用有限元分析前处理软件HyperMesh进行了网格划分,利用声学分析软件Sysnoise对空气滤清器总成进行了声学性能计算,利用流场分析软件Fluent进行了进气流场和压降分析,最后依据各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空气滤清器结构改进的合理优化方案,使其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前提下,传递损失和压力损失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对整车声学包隔声量的常用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明确PBNR评价指标的优越性,并验证体积声源设备的操作及参数设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为后续整车声学包隔声性能的正向开发、测试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动力总成声学台架上测试分析动力总成噪声,是优化动力总成声学性能,提高汽车NVH性能的有效方法。文章介绍了四驱自动挡动力总成声学台架的搭建方法及应用范围,促进了动力总成声学台架在提高汽车NVH性能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汽车内饰声学环境的噪声,依据层复合材料的声学特性与防水膜材料特点,采用现场实测数据,结合内饰设计工作经验,对3种主流车门防水膜材料及其组合内衬材料的声学性能、成本及使用特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XPE材料防水膜满足设计要求,吸声和隔声效果良好,在层复合材料中,刚性高的材料能提高隔声效果。为新型材料用于车门内饰件功能扩展方面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混响室-消声室法是衡量声学隔声性能的重要方法 ,但声学实验室造价昂贵,且移动不便,所以可移动式的小型声学实验室的研发以及其测试能力的验证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使用混响室-消声室法与基于混响室-消声室原理设计的的Alpha舱法分别测试汽车地毯总成样件插入损失,并通过SEA法仿真计算该样件的插入损失,对这三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lpha舱法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更为接近,在800-4000Hz的中高频段内能较准确反映材料的隔声性能。结论可为相关企业选择检测材料声学性能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根据交通噪声传播规律和声学原理研制开发的《城市道路立交隔声屏障设计系统》对三义高立交隔声屏障进行了声学设计,并从隔声屏障的结构安全,对行车的影响,耐久性能,易施工性以及与周围环境协调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实测和运营预测表明,降噪效果明显,达到了设计要求。该系统的研制为我国城市道路立交隔声屏障的设计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双组分吸音棉由PP(聚丙烯)和PET(聚酯)两种纤维组成。介绍了双组分吸音棉的主要特点、工作原理,并将其与传统吸音材料的吸声系数进行了对比;以双组分吸音棉在乘客舱前围挡板隔音垫的应用为例,分析了该种材料对控制车内高频噪声的效果。结果表明,乘客舱前围挡板隔音垫应用双组分吸音棉能够有效降低高频噪声,在提高乘坐舒适性的同时,对整车轻量化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抑制声学包零件参数较强的不确定性引起的车内高频噪声大范围波动,提出了一种基于子区间修正摄动法的汽车高频噪声不确定性分析与优化方法,首先建立汽车高频噪声分析的统计能量基本方程,将不确定性参数划分为若干子区间,采用修正区间摄动法计算每个子区间的摄动半径,得到高频噪声性能的中心值和摄动半径,并利用区间不确定性优化方法对车辆的高频噪声性能和零件质量进行了优化设计。应用该方法对某车型的内前围、地毯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声学包零件质量减轻了3%,噪声波动区间下降幅度超过35%,系统的稳健性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9.
车门垂直刚度是车门各项性能中最重要的指标。针对某轻型车后门总成设计,通过试验与力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对标车车门及铰链垂直刚度。基于行业标准及有限元仿真分析,进行某轻型车后门铰链、铰链加强板、后门钣金结构的优化设计,同时提出了车门结构设计与优化的方法,并通过台架试验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后门总成垂直刚度明显提高,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用根据交通噪声传播规律和声学原理研制开发的《城市道路立交隔声屏障设计系统》对三义庙立交隔声屏障进行声学设计,并从隔声屏障的结构安全,对行车的影响,耐久性能,易施工尾以及与周围环境协调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