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月10日,十一部委联合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我在此分享一下对这份重要文件的学习体会。一、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发展战略》勾勒出未来智能汽车及相关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社会应用的宏伟蓝图,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发展智能汽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2.
高驰 《汽车与配件》2023,(22):46-47
<正>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3)在北京召开,多位汽车行业大咖发表主旨演讲,共话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本刊记者整理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车路云一体化是智能网联汽车落地关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指出,新一代科技与产业变革推动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转型,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形成竞争态势。作为信息物理系统的典型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在推动产业新一轮历史性转型升级。我国明确提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正2月22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加快推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这是一个领航智能化时代产业变革的产业规划和行动指南。智能汽车本身就是一个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并关乎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多部委联合出台《战略》,标志着国家层面对这一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了高度共识和高度协同,对于推动其发展是重大利好。"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主任戴一凡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智能汽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和信息技术两大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领域,它是智慧城市的构建要素,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智能网联汽车结构层次研究,从感知、决策、执行三个层面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完整产业链,提出了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确理解市场与技术,辩证看待技术引进与自主技术发展的关系,反思汽车和电动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原因,汲取国内先进产业的发展经验,探索电动汽车产业构造技术与研发管理体系的思路与模式,迎接智能汽车时代,实现汽车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智能网联汽车(ICV)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ICV的体系架构包括价值链、技术链与产业链。ICV的4个发展阶段是:自主式驾驶辅助、网联式驾驶辅助、人机共驾、高度自动/无人驾驶;关键技术有: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执行、人机共驾、通信与平台、信息安全等。由于ICV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技术与产业发展是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因而,中国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就应该充分结合本国体制优势,依托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7.
正智能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探索智能汽车创新发展,以抢占产业制高点。本文试从产业创新发展的角度,探讨能够带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生态整体发展的核心项目或产业模式,即类似于大飞机领域的"C919项目",以及其发展特点和产业带动力,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做出一一论述。  相似文献   

8.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正在萌发,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品及技术的升级,将给汽车及相关产业带来深入变革。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已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战略制高点,我国也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为加速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及核心竞争力,文章在总结智能网联汽车全球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政策、市场、企业及技术四方面深入分析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体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汽车产业实际情况,提出推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汽车作为这些新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正在加速向智能化和网联化转型,而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和依托. 世界各国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发展,但汽车主要制造国家尚未对产业和技术发展道路形成统一认识,中国也没有成功经验和既定道路可以借鉴.因此,有必要立足高新...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由于LED技术的快速发展,LED车灯成为汽车照明的主流。无论是在智能LED照明科技、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还是车灯造型定制化方面。海拉,作为行业中的领导者,致力于为终端客户提供最安全、最舒适、最节能的车灯照明产品和解决方案而不懈努力。日前,海拉携旗下多款产品参加第三届上海国际汽车灯具展览会(ALE)暨第十二届上海汽车灯具产业发展论坛。期间,本刊记者采访到海拉亚太地区汽车照明技术中心高级副总裁Thomas Martin,  相似文献   

11.
赫炎 《世界汽车》2022,(3):50-51
<正>2022年3月上旬,两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期间,来自汽车行业及相关行业的两会代表,针对目前国内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针对性的从产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和碳中和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提案,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2.
正智能网联汽车是集合汽车自动化驾驶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网联汽车包含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车联网(V2X)两种发展路径。国外多数采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优先车辆智能化的发展,再进行少量的设施布局,我国由于信息化通讯方面的优势,选择同时发展智能汽车和智能道路。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已经高度重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车联网作为智能汽车连接车、人、路、云的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广州市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要布局在黄埔、南沙、白云等6个行政区,广州市政府正积极推进车联网国家先导区建设工作.针对广州市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对广州市车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联合政企事业单位、搭建"一城一网一平台"、扩大车联网产业生态圈、探索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展望,为下一步实现自动驾驶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
正日前,11部委联合制定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规划了发展蓝图,也创造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家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同时,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高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企业,促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健康发展,并带动相关智能化产业蓬勃发展.本文主要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注意事项"这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重点结合"教学方法"、"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社会交通问题严峻,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交通事故频发。在这种形势下,智能交通系统深受广大专家学者和人们的重视,被认为是"解决现代交通问题的关键"。智能交通系统由众多关键性的技术组成,智能汽车技术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对智能交通系统能否发挥效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含义进行介绍,概括其发展历程,并对智能汽车技术的主要技术类型进行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凡是著名国际车展,均是见证世界汽车工业创新发展的生动平台。以"致力·美好生活"为全新主题、极具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的2017上海国际车展,将一览无遗地展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工业的先进理念、汽车技术的前沿成果、汽车文化的时尚视觉、汽车操控的智能体验以及未来汽车的美好生活方式。汽车将不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成为维系智能住宅、智能电网和智能社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有效移动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世界汽车》2023,(8):56-57
<正>7月7—9日,第三届CIVC大会在沈阳落下帷幕。大会期间,国家部委领导、地方政府领导、企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话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前景,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落地,推动示范运营项目有序开展,打造人才高地及产业聚集区。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中国(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大赛历经两年的发展和壮大,逐渐成为了前瞻智能技术实践验证平台和行业交流平台,推动智能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汽车保有量的提升、高配向低配渗透、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以及智能汽车的灼热发展,给汽车电子行业带来无限商机。日前,由全球领先的汽车电子供应商英飞凌科技举办的年度汽车电子开发者大会,汇聚了汽车电子产业生态圈上下游,旨在引领产业发展趋势,展示基于最尖端芯片技术的汽车电子解决方案,并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多模式合作,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20.
<正>近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2022年底大语言模型实现技术突破,并开始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拓展应用,同时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政策公开征求意见,这些事件给原本降温的智能网联汽车以及自动驾驶产业带来了新的热度,产业领域纷纷传来利好分析,甚至很多分析认为自动驾驶的“奇点”已经临近,就等下一个突破性技术的到来。这种预测和目前经济大环境、汽车产业产销压力以及监管问题不无关系,我们应该客观分析目前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消费者反馈等问题,建立合理的产业推进及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