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需要转接法测试轮胎湿路面相对抓着性能指数时,如果试验轮胎和参照轮胎的用途不同,比对研究了参照轮胎的湿路面相对抓着性能指数计算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参照轮胎的湿路面相对抓着性能指数的计算按照试验轮胎的用途所对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时试验轮胎的湿路面相对抓着性能指数的计算值与实际值更接近。  相似文献   

2.
卫东 《汽车与运动》2017,(2):128-128
德国马牌ContiSportContact;5获奖理由在干、湿路面的刹车距离分别缩短了4%和9%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湿地抓力和弯道操控性能,让它成为更出色的运动轮胎。ContiSportContact 5 SSR除了具有为极速驾驭保驾护航的缺气保用特点外,在操控性和高速性能方面的表现更加抢眼,其良好的抓地性能值得夸赞。  相似文献   

3.
接地特性是影响轮胎磨损的重要因素。针对轮胎沟槽嵌入异物可能影响轮胎接地特性参数的问题,以205/55R16型子午线轮胎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软件构建3种不同胎面花纹的轮胎有限元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分析静态工况下异物直径大小对胎面接地压力分布及接地面积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胎面接地处因异物与沟槽挤压形成了关于异物对称的空区域,且靠近胎肩一侧面积较大,减小了轮胎有效接地面积;随着异物直径增大,胎面平均接地压力与接地压力偏度值均呈非线性上升,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S型轮胎、Z型轮胎、纵沟轮胎,影响轮胎正常磨损。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轮胎瞬态磨损和偏磨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杰 《驾驶园》2015,(2):87
<正>全天候轮胎,与四季胎一样,给予我们方便,4条轮胎全年均可使用,不用入冬时换上去,天气热时换下来,省了麻烦及金钱。真正的全天候轮胎结合了夏季胎和冬季胎的优点,创新的胎面配方能够确保轮胎在四季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均有较好的抓地和排水性能,并且具有良好的耐磨度。同时,胎面花纹的独特设计可以使轮胎自如应对干、湿、冰、雪等各种不同路况。专家指出,在我国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冬夏季气候分明。消费者需  相似文献   

5.
《轿车情报》2006,(12):111-111
近日,固特异轮胎在上海举行了固特异全新F1轮胎(Eagle F1 GS-D3)的试驾体验活动。这次测试体验的固特异F1轮胎专为干、湿路况提供超强抓地和更佳操控而设计。  相似文献   

6.
王吉忠 《汽车运输》1999,25(11):8-9
轮胎的刚度和接地特性代表了轮胎承受和传递载荷的能力,它们是轮胎最重要的性能。本文建立了轮胎-车轮-路面系统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胎面对轮胎径向刚度特性和轮胎与路面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为轮胎胎面的合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在具备非常出色的运动操控性和排水性的同时,路极轮胎把SU01的低噪音、低油耗等都做得很优秀路极SU01为兼顾干湿地性能的高性能运动轮胎。如果经常关注轮胎行业不难发现,运动轮胎不仅要求有优秀的干地性能,同时在湿地路况下,轮胎的抓地性能和排水性能的表现能够直接影响行车安全,所以湿地性能在轮胎性能中的占比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雪地胎寒区性能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国内雪地胎的使用现状,通过将新轮胎和经过1万公里磨损之后的轮胎进行冰面制动及冰面加速性能对比试验,研究雪地胎冰面抓地性能与胎面磨损之间的关联性。试验结果表明,轮胎的冰面抓地性能随着使用中胎面的磨损发生改变,新轮胎的冰面抓地性能并不能反应该轮胎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性能状况。  相似文献   

9.
接地特性是影响轮胎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同型号轮胎在不同胎压下的花纹特征,研究了轮胎综合性能评价的典型指标,包括轮胎附着力、噪声品质等,通过整车试验对轮胎综合性能进行了主客观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欧盟ECE R117针对C1类轮胎的雪面抓地性能测试方法,建立了C1类轮胎的雪面抓地性能测试评价流程,结合CATARC寒区试验场,进行了C1类雪地轮胎雪面抓地性能评价方案的可行性测试试验,为我国轮胎企业的产品性能开发、测试评价标准制定、轮胎与整车性能匹配及申请欧盟认证提供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1.
《世界汽车》2014,(4):11
<正>对产品进行公正、科学、准确的评价为客户提供优质、及时、规范的服务轿车轮胎湿路面相对抓着性能测试Measuring relative wet grip performance of passenger car tyres通过准确控制制动过程中的踏板力、踏板速度、制动管路压力、制动器温度、轮胎温度、路面温度、制动初速度、制动轮速等,获取标准轮胎与测试轮胎的湿路面相对抓着性能对比系数,为轮胎认证、轮胎性能比对、轮胎开发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汽车热平衡能力测试Thermal balance capacity on-road test for motor vehicle采用MDT-8100N型负荷拖车、温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设备,能够完成满足GB/T 12542等跟汽车热平衡能力有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华溪 《汽车与安全》2011,(10):65-65
与一般夏季轮胎相比,冬季轮胎为了提高在冰雪路面上的抓地力,轮胎花纹和胎面橡胶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保证轮胎花纹能够抓住雪,冬季用轮胎比夏季胎花纹沟的宽度宽,且深度深,胎面橡胶采用了较为柔软的材质,进一步提高了在冰雪路面的抓地力,胎面柔软才能让轮胎在冰天雪地中拥有更好的抓地性能和较大的摩擦系数。与夏季轮胎或四季轮胎相比,冬季轮胎有更大的接地面积,特殊的技术处  相似文献   

13.
外倾和侧偏联合作用下轮胎接地印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德国Daimler Chrysler研发的Dtire轮胎模型,对外倾和侧偏联合工况下轮胎接地印迹形状和接地压力分布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提高轮胎的附着性能,改善车辆的操纵性能以及改善轮胎磨损寻找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dzbj 《当代汽车》2008,(6):106-109
选购轮胎的因素主要包括技术性能和舒适性指标能两方面.技术指标包括旱地抓地性能、制动性能、雪地抓地性能、水地抓地性能、耐压、耐磨、耐热等等。舒适性能包括胎噪、振动、吸能等。因为各人对轮胎使用的要求不一样,下面说一些基本的概念,希望可以有助于读者选择到合适自己的轮胎。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衰减特性,该文分析了汽车行驶时轮胎-路面作用状态及抗滑机理,开发了能充分模拟行车对路面作用的加速加载试验机,同时以此设备为手段,研究了几组典型级配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衰减规律,提出了沥青混合料抗滑指标衰减非线性指数模型,模型参数能较好地反映沥青路面抗滑水平的衰减特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轮胎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性能轮胎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有的轮胎强调的是优异的干、湿路抓地力、有的以安静、省油而著称,有的保证100000km使用寿命 ,也许当轮胎装车后的200000-300000km行驶里程内,都能发挥出100%的设计性能,但轮胎是属于车辆的易耗品,  相似文献   

17.
在大空隙(20%~30%)母体沥青混合料中灌入水泥砂浆,形成一种水泥-沥青复合半柔性路面材料。对其抗车辙性能和疲劳特性进行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此路面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在试验温度为70℃、轮胎接地压强为1.0 MPa非常规车辙试验条件下,其动稳定度均在6 000以上,与常规沥青混合料相比较,其更能适应高温和重载作用下的路面抗变形需要;温度对半柔性路面材料的抗裂性能有明显影响,断裂强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解析弹性基础的柔性胎体模型,并考虑胎体圆环的径向变形与切向变形之间的耦合关系,为重载大扁平比轮胎建立了柔性环二维轮胎低频动力学模型。采用接地边界求解方法探究了轮胎的接地滚动过程中的接地角和接地印记的非对称特性,并进行了轮胎接地刚度和接地印记非线性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接地边界求解可准确计算接地角和接地印记;基于胎内应变传感器的接地印记估计方法可间接测量轮胎滚动过程中的接地印记。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取公路陡坡路段荷载对路面结构的动态效应,为理论计算分析和试验分析提供可靠的参数,利用自主开发的轮胎对地压力动态分布实时测量装置,进行了不同车型、不同载重、不同车速和不同纵坡条件下坡面轮胎接地压力的动态测量,得出了不同速度下坡面轮胎接地压力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速运动状态下,重载货车轮胎接地形状近似于矩形,车速越高接地形状接近矩形的相似程度愈高;随着车速提高,接地压力的分布形式从凸起型分布逐渐向鞍型分布演变,接地压力峰值逐渐减小;运动状态下,车辆轮胎接地压力在行进方向上呈半正弦波分布,在横向上表现为非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车辆制动工况下路面抗滑性能对弯道行车安全的影响,以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为仿真平台,提出采用轮胎解析参数、整车参数、路面抗滑值构建耦合关联的车辆-轮胎-路面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湿滑路面状态下弯道行驶车辆的运动学参数值变化情况,探索路面抗滑性能与表征行车安全风险的运动学参数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路面抗滑性能影响车辆运动学参数值变化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较低的弯道路面抗滑性能易使车辆在制动时出现急速横摆、甚至侧翻的交通事故;车辆两侧轮胎接地面抗滑值不均衡对弯道行车安全的影响高于对直道行车安全的影响,车辆极易在弯道制动时出现因抗滑值不均衡而无法保持有效转弯半径、进而冲出车道的交通事故.研究可为制定弯道行车安全的保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