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从最初的杂志、电视和广播,到后来的BP机、手机,再到现在的互联网,人们所能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目的也从最初单纯的传播,到通讯,再到现在的社交。在互联网时代,相继出现了论坛、QQ、人人等社交网站、微博和微信这些前所示有的信息传播方式。这些信息传播方式都具备通讯和社交的功能,在通讯方面,短信、电话和QQ功能更强大;在社  相似文献   

2.
杨燕 《摩托车》2012,(23):52-53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微时代"、"微公益"、"微旅行"、"微自由"、"微幸福"等"微"概念相继出笼,不胫而走。毫无疑问"微"是如此流行。一直以来都以屹立于时尚前沿为特点的五羊-本田再次勇立潮头,新锐推出了渗透着"微概念"的"名媛"——五羊-本田"小V·名悦100"。下面,就请跟随《摩托车》杂志的脚步,走近"小V·名悦100",感受它那与众不同的"微"概念。  相似文献   

3.
<正>1智能时代对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1.1汽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智能时代"的"智"是指信息化、数字化,"能"是指精益制造的能力,"智能时代"最核心的是智能人才的培养。智能网联汽车,即ICV(全称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是把车辆所在的位置、行驶的速度、移动的轨迹路线等信息组合成的巨大交互信息网络和智能汽车的结合,是集成各种类型传感器、控制单元、执行机构等部件,并与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了  相似文献   

4.
《驾驶园》2017,(3)
正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传统领域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和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被城市拥堵揠苗助长,一直野蛮生长的"互联网+交通"在新时期迎来发展新思路。以整合资源、开放共享为重点,以泛互联、智慧感知、便捷交互为目标,"互联网+交通"深度融合的产物——"智慧交通"在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应用创新等多方面取得了众多突破,这场起于"堵"字的智慧之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大批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巨大技术变革正在孕育。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交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深度应用,将驱动交通运输实现精准管理和信息服务,北斗定位导航、移动互联网,高精度地理信息等系统,将成为推动建设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交通运输行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应用将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应用,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崭新的"微时代"。利用微课程来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风靡全球,在推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微信以其传播速度快,内容短小精炼,易于接受,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渠道进行沟通交流等特点,让移动终端成为教学的一种新型手段。虽然近年来微信在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广泛,但仍处于探索阶  相似文献   

7.
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态势,分析了物流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困境问题,对"互联网+"时代下物流业发展趋势进行了预判;结合"互联网+"理念,从加强顶层设计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快构建国家大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供应链、大力发展智慧物流、营造与共建物流产业生态圈等方面,提出了对"互联网+"时代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进入2012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进入了"微增长时代"。那么,"微增长时代"有何特征?在"微增长时代",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突围?本文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概念,认为其是浓缩的"知识脉冲",以其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而见长。我国最先提出"微课"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是胡铁生先生,他认为微课多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在特定教学环节中用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的新型情境化视频,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微课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实践教学环节中设备设施不足,职业技术教育资金投入有限的问题,对于优化学校特色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也大有裨益,同时也是  相似文献   

10.
《公路》2017,(9)
为弥补传统公路施工以人工监测为主的质量管理手段,建立一套基于"互联网+"信息手段,结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公路工程质量监测解决方案。方案主要利用智能远程施工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及现场施工智能纠偏技术帮助提高路基、路面施工质量,并可提供远程管理和施工过程回溯手段,提升施工过程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以笔者正在亲自运作的小车匠项目为例,探究互联网时代的汽车维修保养平台模式的经营方式。随着我国私家车保有量的提升,汽车售后市场随之进入高速发展期,孕育了大量的市场机会。虽然目前我国汽车售后市场存在企业缺乏服务意识、缺乏调控和监管、资质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存在问题,给了更多新兴企业进入汽车售后市场的机遇,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更是拉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互联网+"汽车维修连锁的大幕。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20,(5)
我国公路交通体系日益完善,高速公路路网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逐渐呈现,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具备更高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针对现有道路养护管理系统存在的数据管理混乱、决策科学化程度低、养护工作开展不及时等问题,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互联网+道路养护平台"的设计,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公路养护工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互联网产业在深刻影响着传统产业。汽车维修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服务行业,站在"互联网+"风口下,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汽修"模式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如何积极应对"互联网+汽修"模式的影响和冲击,提升汽车维修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是各级运管机构面临的  相似文献   

14.
<正>4月16日,上海安亭国际汽车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隆重举办了"2015中国汽车技术合作及产业融合国际论坛",多位外国驻沪领事馆商务参赞、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及零部件厂商以及多家风投基金等金融机构参加了本次论坛。当前,在汽车产业整体微增长的发展背景下,产业技术合作日益得到整车、零部件,甚至涉及汽车产业相关的互联网企业的重视。在整车企业合作层面,广汽集  相似文献   

15.
"工业4.0"时代是大数据、智能化的时代,通过通讯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相结合,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变。"工业4.0"时代显著的特点是自动化、数字化、万物互联、智能化。API公司是一家为生产设备提供IT解决方案的公司,业务领域包括维护、监控、分析和可视化四大版块,通过发掘和提升设备效率以帮助客户获得决定性的商业成功。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API集团总裁Michael Ries和API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张佰和,与其就公司在基于"工业4.0"时代的"维护4.0"的发展战略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数据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也在汽车维修方面得到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的灵活化发展,在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进入到繁盛时代的同时,也推进了国内汽车维修工业的发展进程。文章对移动互联网在汽车维修技术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微课程内涵、类型,提出微课程开发的五个观念,以《移动互联网网上创业基础》为例,探讨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及要点、教学组织等。  相似文献   

18.
《汽车与安全》2014,(3):2+5-I0002
<正>3月19日,公安部交管局官方微信号"公安部交通安全微发布"正式上线,这是部委首个打通微博微信的政务大厅。公安部交管局局长许甘露、公安部新闻中心主任郭林等领导启动"公安部交通安全微发布"微信平台,该账号目前汇聚了的近百家公安交管官方微博和民警个人微博。全国交管系统的微博,点击后可直接跳转相应微博,并提供全国、地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查询。许甘露局长从到顺应潮流做好以"双微"为代表的新媒体  相似文献   

19.
正截至2月26日,万顺叫车已在深圳、成都、武汉、广州、海口、南昌等66个城市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获牌数量稳居行业榜首。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正加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出行领域,网约车平台通过"互联网+出行",建立起司机与乘客之间的有效连接,加快信息的匹配和交换,有效解决了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基于定位技术的出现,出行群体随机性分布的问题也得以解决。网约车的应运而生是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自  相似文献   

20.
<正>踏着时代脉搏乘风破浪,光明科技有限公司日前适时推出"工业互联网"移动科技成长系列产品。该产品包含了轿车轮胎移动服务车MC36,卡车轮胎移动服务车MT26两款跨平台的互联网产品,让轮胎服务距离车主消费者更进了一步,有力推动了行业发展,引领了一个新的服务潮流。在光明2015新品发布会上,光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咏梅女士承诺2015年光明将进一步完善品牌旗舰店,瞄准整套品牌树立形象建立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