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电动驱动冷却液回路1.电动驱动冷却液回路概述捷豹I-PACE纯电动汽车采用了先进的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综合利用液冷方式、热交换器和增强型空调系统,其中还包含一个热泵流程。热管理系统不仅为驾驶员和乘客保持了舒适的环境,还用于恒定保持20~25℃的高压(HV)蓄电池理想工作温度,这可确保HV蓄电池以最佳效率进行工作,从而在所有条件  相似文献   

2.
<正>(接上期)(4)HV蓄电池温度传感器HV蓄电池温度传感器位于HV蓄电池模块下方,共有4个温度传感器,其中一个位于HV蓄电池模块和HV蓄电池冷却鼓风机总成之间的空气进气口附近。EV控制ECU基于此HV蓄电池温度传感器通过HV蓄电池电压传感器发送给它的信息,控制HV蓄电池冷却鼓风机总成,如图26所示。  相似文献   

3.
<正>(接上期)7.高压电气分配高压电气分配如图24所示。I-PACE上的HV电路由HV部件组成,这些部件由一系列橙黄色的HV电缆连接在一起。来自HV蓄电池的HV电力直接供应至前后逆变器以及HVJB。在驾驶模式下,逆变器将HV直流电力输送至EDU;在再生制动过程中,逆变器将会接收三相电流。HVJB负责向HVCH、直流-直流转换器和EAC压缩机供应HV电力。该电路由一组不可维修的熔丝提供保护。HV蓄电池中内置了两个熔丝,一个用于电动驱动系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介绍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高压(HV)蓄电池充电系统,包括国标要求、充电系统操作、充电系统基础知识、交流(AC)充电及通信、直流(DC)充电及通信等内容。车型以知名车企捷豹路虎为例,该车企不仅生产混合动力汽车(如揽胜运动P400e),还生产纯电动汽车(如捷豹I-PACE)。电动汽车高压(HV)蓄电池充电系统符合一系列国内和国际标准,所以,不同车企生产的不同车型其高压(HV)蓄电池充电系统都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5.
冷却电源电子装置:电源电子装置集成在发动机上的低温回路中。电动辅助水泵可以促使冷却液循环,确保电源电子装置始终在最佳温度下工作。集成在压缩机壳体中的增压空气冷却器也连接到了同一冷却回路。冷却高压蓄电池:高压蓄电池在+10~+37℃的温度范围内可以达到38kW的最大功率。受保护的蓄电池安装位置在实际情况下可以防止蓄电池出现较低的温度。如果在此条件下蓄电池温度仍低于最低阈值,系统会通过循环应用充电和放电电流产生热脉冲,直到温度达到+10℃的阈值。  相似文献   

6.
正一、低压配电系统1.低压(12V)系统概述捷豹I-PACE纯电动汽车带有一个47Ah、420CCA启动蓄电池和一个14Ah、200CCA辅助蓄电池,两者均位于前舱中。在所有工作模式下,12V电源网络均由直流/直流(DC/DC)转换器提供支持。DC/DC转换器由高压(HV)蓄电池通过高压接线盒(HVJB)供电,然后它会将350V以上的电压降至约14V。在HV系统运行时,启动蓄电池和辅助蓄电池均由配电盒(PSDB)连接在电路中,二者均由DC/DC转换器进行充电。低压(12V)系统部件如图1所示,双低压蓄电池系统由以下部件组成:  相似文献   

7.
正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是蓄电池管理系统(BMS)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通过PTC加热装置和风扇等冷却系统使动力蓄电池组温度处于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内。动力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单体蓄电池间的温度均衡,避免因为单体蓄电池间的温度不均衡而使单体蓄电池的不一致性继续扩散,从而提高动力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正>5.高压蓄电池冷却系统模式由BECM确定使用哪种冷却:散热器冷却空调系统冷却高压蓄电池冷却系统回路示意图(散热器冷却)如图28所示。高压蓄电池冷却系统回路示意图(空调系统冷却)如图29所示。6.部件诊断:点击100%后如图30所示。目标转速一致说明冷却液泵正常。  相似文献   

9.
动力蓄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其热管理系统对其工作性能至关重要。相变材料由于有很大潜热储存能力故在蓄电池热管理系统中有不错的应用前景。叙述了现今国内外学者对锂离子蓄电池包热管理系统中相变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动力蓄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其热管理系统对其工作性能至关重要。相变材料由于有很大潜热储存能力故在蓄电池热管理系统中有不错的应用前景。叙述了现今国内外学者对锂离子蓄电池包热管理系统中相变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三、制冷剂和冷却液循环回路 针对新研发的电气化驱动单元以及高压蓄电池Se16,对G08 BEV的制冷剂和冷却液循环回路进行了调整.对于这一全新代次的高压蓄电池(第5.0代),电池单元模块的冷却通过车辆冷却液循环回路进行.由于电池单元模块的冷却而受热的冷却液会通过冷却液/制冷剂热交换器和配套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加以冷却.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维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工作在合理的温度区间,文章首先建立了PEMFC热管理系统的电堆温度模型和电堆冷却回路模型,然后建立了PEMFC本体模型,并进行了本体模型的验证,采用基于Bang-Bang控制的热管理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离线仿真和快速控制原型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电流负载变化的情况下,电堆能够很好地保持在目标温度(70±1)℃,散热器冷却水温度保持在目标温度(70±2)℃,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模型,该模型能考虑系统内各部件间及部件与电池堆间的相互影响;应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某65 kW车用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对燃料电池堆性能的影响、热管理系统运行参数的控制依据和散热器布置形式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应主要通过调节冷却风扇转速来调整电池堆温度,通过调节冷却水泵来保持电池堆进出口水温温差;散热器并联要优于散热器串联。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汽车热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汽车热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和研究方法.包括智能化电控热管理系统、新型布局热管理系统、新型热管理材料和热管理系统仿真等.展望了现代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发展目标,指出采用电控冷却部件实现精确冷却和分流式冷却的有效整合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全新热管理材料的出现必将加速热管理系统模块化和集成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正9.加热和冷却策略(1)高压蓄电池加热当车辆行驶或高压蓄电池充电时,VSC监测高压蓄电池的内部温度。保持该温度是为了确保蓄电池实现最佳的输出并保持尽量长的使用寿命。只有在车辆插入电源进行充电时,高压蓄电池才会得到加热。当电池温度低于20℃且冷却液温度低于22℃时,蓄电池加热将被激活。高压蓄电池加热回路示意图如图43所示,BECM会激活高压蓄电池泵、高压蓄电池加热器和隔离阀,从而将冷却液转移到加热器。这将会加热冷却液并  相似文献   

16.
<正>6.蓄电池冷却高压蓄电池A38在充电和放电时,会发生化学反应,这就导致蓄电池变热了。由于在奥迪A6混合动力车和奥迪A8混合动力车上,高压蓄电池总是在不断地充电、放电,那么它所产生出的热量就会很可观了。这除了导致蓄电池老化外,最重要的是还会使得相关导体上的电阻增大,这会导致电能不转换为功,而是转换成热量释放掉了。为了使得混合动力蓄电池单元AX1的温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就配备了一个冷却模块。这个冷却模块使用12V的车载电网电压工作,并  相似文献   

17.
<正>车型:配置272发动机。行驶里程:80000km。故障现象:客户反映在路边停放一会儿后,出现无法启动的现象,于是拖回店里维修。故障诊断:此车为混合动力汽车,其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与一般车型不同,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混合动力发动机,集成式启动机-发电机,电力电子控制模块,带蓄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模块和DC/DC转换器控制模块的高电压系统。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能量管理,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能量协调,自动启动停止功能,再生制动功能,高压电蓄电池冷却,电力电子冷却功能。蓄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模块集成在高压蓄电池模块  相似文献   

18.
<正>一、电动汽车充电操作1.一般信息捷豹I-PACE可以接收来自外部电源的交流(AC)或直流(DC)电源电压来对高压(HV)蓄电池进行充电。充电端口位置如图1所示,AC插座位于车辆右侧,DC插座位于车辆左侧。在车辆上市时,将会提供多种充电解决方案,您可以使用不同的充电电缆和电源,并且可以采用不同的充电率:模式2通用型(AC):便携式电缆,使用家用电源模式3(AC):专用壁挂充电箱,  相似文献   

19.
<正>一、改进型N63发动机1.冷却系统E72的N63发动机也采用两个彼此独立的冷却循环回路。其中一个用于发动机冷却,另一个用于增压空气冷却。车辆还有第三个用于高电压蓄电池的冷却循环回路,由于它并不属于发动机部分,因此具体介绍参见相关章节。  相似文献   

20.
<正>2.示例:主动冷却高电压蓄电池1 AX2如图20所示。高电压蓄电池冷却液泵V590将冷却液通过高电压蓄电池1AX2和高电压蓄电池预热混合阀V683输送到高电压蓄电池热交换器(冷却器)1。连接高电压蓄电池预热混合阀2V696,以使来自电动动力总成的冷却液回路的冷却液不能流到高电压蓄电池热交换器(冷却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