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的汽车品牌以外形设计为卖点,有的汽车品牌以动力操控为卖点,而只有一个汽车品牌把汽车安全作为自己的独特品牌诉求,它就是沃尔沃。现在一提到沃尔沃汽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它够安全”。能获得这样的口碑,是因为沃尔沃汽车公司在汽车安全技术方面确实很出众,它是很多先进的汽车安全技术首创者,而且在汽车安全试验研发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  相似文献   

2.
从去年秋天到今年春天,有两大“碰撞”引起我国汽车界的关注。一个是2005年9月,法兰克福车展期间发生的全德汽车俱乐部对陆风汽车进行碰撞试验的“陆风事件”,一个是今年2月17日,在天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碰撞试验室进行的丰田锐志正面偏重碰撞试验。当然.此试验非彼试验.此碰撞非彼碰撞,其内容,意义各不相同。但除去各自的特征因素,有一点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为了证明汽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一秒钟可以挽救一个人、甚至几个人的生命”,这听上去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专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车辆出现危险情况之前,驾驶员如果能有一秒种被警告时间,事故的发生率就可以减少80%~90%。未来的汽车电子安全技术可以为你争取这宝贵的一秒,让你自如地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危险。 尽管整套的汽车电子安全系统出现在量产车上还有些时日(预计需10年时间),但电子安全系统在车辆安全性方面  相似文献   

4.
自主品牌汽车在遭遇欧洲"碰撞门"之后,其安全性形象被提升到重要高度,虽然长城未受其扰,但在被动安全领域走在了自主品牌的前面,投资8000万元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安全试验室在目前中国整车企业中为第一家,而将首个"正对碰"试验作为启动仪式也是在国内敢为天下先。  相似文献   

5.
倒车安全技术作为提高汽车安全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关注。文章根据国内外汽车倒车安全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情况,从改善倒车时驾驶员的视野和提高汽车倒车操作方便性方面出发,主要从后视镜视野改进技术、倒车辅助系统及自动泊车系统3个方面着手,通过对各种技术的分析和相关产品的比较,分析研究了提高倒车安全性的有效途径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近期出现的几项汽车安全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是全球汽车工业竞争愈加激烈的一年.汽车技术又有了相当的发展,最关键的是智能化电子技术被大量地应用在汽车的各个部分,使汽车的各项性能指标有了新的提高.汽车也变得更加安全可靠、更舒适轻松、更有利于环保.本文将简要地回顾近期出现的一些提高汽车安全、操作性能的新技术、新产品.  相似文献   

7.
倒车安全技术作为提高汽车安全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关注。文章根据国内外汽车倒车安全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情况,从改善倒车时驾驶员的视野和提高汽车倒车操作方便性方面出发,主要从后视镜视野改进技术、倒车辅助系统及自动泊车系统3个方面着手,通过对各种技术的分析和相关产品的比较,分析研究了提高倒车安全性的有效途径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汽车与安全》2009,(1):6-9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道路交通安全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社会问题。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对汽车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汽车不仅需要具备先进科技的造车技术,更需要提供良好的汽车安全防范功能。  相似文献   

9.
得益于先进安全系统的保护,汽车正变得越来越安全。发达国家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已经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的道路交通安全却依然不容乐观。法规的严苛,以及消费者对安全的重视,成为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两大推力。安全带、安全气囊、防抱制动系统(ABS)、电子稳定性控制(ESC)……各种先进安全系统的配备,带给人们更多的驾乘保障。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得汽车安全系统更加智能化、集成化。驾驶辅助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汽车安全性。作为汽车安全风向标的NCAP评价体系,近年来不断提高其要  相似文献   

10.
《时代汽车》2008,(4):50-50
近日.以“汽车安全及安全汽车”为主题的中国目前唯一公益性大型户外巡展活动于3月15日在北京启程。整个活动涉及北京.成都、武汉、广州、上海、长春六大城市.为期三个月时间。  相似文献   

11.
汽车安全技术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安全的性能是汽车技术永远的焦点。从安全带到ABS和EBD,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其实我们所接触到的还都是些初级技术。国际先进的安全性配置已经发展到非常智能的阶段,许多原来需要人操作的地方,现在电脑都能轻松完成。  相似文献   

12.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汽车领域,轻量化是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已被《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列为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汽车轻量化不能以牺牲汽车安全性为代价和前提,如何提升汽车安全性是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永恒的主题和动力,是保障交通参与者出行安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天仪再始,岁律更新。站在新年的门槛上,首先要向大家送上的是我们的新年祝福。希望我们的每一篇报道、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都能化作对201 3年的祝福,祝福每一个人在新的一年,点亮自己,收获希望,拥有爱和温暖。我们愿与您一起关注201 3年的汽车与安全。备受关注的新交规在新年伊始正式实施是针对严峻交通安全问题的一次强力推动。本刊特稿编发的《公安部令第123、124号一百问》、《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盘点各国驾考》等7篇文章。旨在通过对驾驶证申请、使用、驾驶人考试、交通违法记分、服务群  相似文献   

14.
《汽车与安全》2011,(9):34-37
汽车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汽车安全性能不断提高的历史,安全技术发展的动力是安全理念的改变,而安全技术反过来也在推动着安全理念的革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多车主认为车体坚固、抗撞就是安全。然而最近一些行业专家提出了最新安全理念——即一体化安全,一体化安全概念融合了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增加了以智能交通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驾驶辅助系统以及预碰撞安全技术等。广大车主是如何看待新的安全理念的?车主是如何理解车辆安全?本刊联合搜狐汽车进行了网络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及部分网友反馈。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安全》杂志创办于1995年,曾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双效期刊"奖、"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奖等多种奖项。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5期。《汽车与安全》以报道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机动车管理、机动车安全检验查验、检测和安全驾驶技术等汽车安全领域作为宣传主线,为广大交通参与者、为车管所、检测站和驾校提供汽车安全宣传服务。  相似文献   

16.
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再到集成化主/被动安全技术,如今的汽车安全系统越来越智能化。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使得汽车能够提前探测到可能发生的碰撞危险,大大提高了道路交通安全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交通事故死亡率也居高不下。技术的薄弱、法规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不过,这一尴尬很快就要打破,因为更多的安全法规即将出台。在日前举办的"2010中国汽车安全系统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标准化研究所总工程师周荣、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西产教授,从法规和技术的角度,阐述了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亮  肖雄建  杨砾 《运输车辆》2009,(9):122-123
安全问题是汽车产业一直致力于解决却又难以完全解决的问题。为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在过去的30多年内,各种汽车安全设施被普及或被强制安装,如20世纪70年代安全带开始推广使用,80年代ABS被普遍推广,90年代安全气囊开始被要求安装。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既体现了汽车产品技术的发展,也代表了人们安全理念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基于ITS技术的汽车驾驶安全辅助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ITS技术的汽车驾驶安全辅助系统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研究行驶环境感知和信息融合、驾驶员特性和安全距离模型、车辆运动控制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了汽车驾驶安全辅助系统试验平台和试验样车,实现了行车前撞预警、安全车距保持、智能车道保持等功能,并完成了相关试验分析与评价,为进一步开展基于ITS的汽车主动安全辅助技术的研究以及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应TRW(天合)汽车控股集团邀请,本刊记者于今年7月初参加了TRW在德国霍根海姆举行的大型媒体试乘试驾活动,并参观了TRW位于德国科布伦茨的制动系统技术中心及工厂。在7月2日的试乘试驾活动中,TRW全方位展示其在安全领域的产品,并重点介绍示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包括集成化制动控制系统(IBC)、24GHz雷达系统(AC100)及其它安全功能,如摄像传感器、主动安全带系统和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等。以"安全,人  相似文献   

20.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在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同时还能够将事故防范于未然,在保证驾驶者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现代汽车上准确可靠的主动安全系统的装配也越来越普遍,集成化、模块化的主动安全技术已成为当下流行趋势。本文对常见的几种典型主动安全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供读者更加准确全面的了解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