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盾构隧道的纵向地震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与盾构隧道纵向变形性能相似的梁单元建立盾构隧道纵向等价连续化模型,通过等价刚度的方法考察管片间接头螺栓对隧道结构刚度的影响.分别采用反应变位法和有限元法进行盾构隧道的地震响应研究和抗震性能分析,并以实例比较2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盾构隧道的纵向抗震设计时,应采用螺栓最大张开量作为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并应尽量将隧道设计成可适应其变形的柔性结构;采用等价连续化模型进行盾构隧道纵向受力分析时,其等价弯曲刚度受轴向力的影响较大,故在单元等价弯曲刚度计算中计入轴向作用力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螺栓进入塑性受力状态后,建议采用有限元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2.
针对盾构隧道施工阶段的管片上浮问题,计算地层抗力系数和管片横向刚度有效率,建立盾构隧道管片上浮三维荷载-结构计算模型,分析上浮荷载作用下管片结构与接头螺栓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考虑注浆压力时管片均出现上浮,最大上浮量出现于盾尾第6环管片处;管片顶底部和左右两侧的Mises应力均先增大后减小,在上浮荷载作用下管片环呈上下挤压状态;盾尾第6环管片的上浮位移和应力较大,管片左右两侧螺栓的剪应力大于管片顶底部。  相似文献   

3.
孙英伟 《铁道建筑技术》2009,(9):113-114,122
通过成都地铁一号线人天区间隧道的防水堵漏施工,对盾构法隧道的防水设计进行了介绍,对引起隧道渗漏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隧道防水堵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深埋双圆盾构隧道的横向地震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阐述反应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和深埋双圆盾构隧道的地层荷载模式,并基于反应位移法和梁弹簧模型,对双圆盾构隧道仅受静载和静载与水平剪切地震荷载同时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和内力等动力响应特性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与对称静载作用下相比,在静载与地震荷载同时作用时,结构的变形和内力不再是对称的;弯矩和变形走势基本一致,两洞各自上半圆的迎地层位移侧和下半圆的背地层位移的衬砌基本都有向洞内的位移和内侧受拉的弯矩,两洞各自上半圆的迎地层位移侧和下半圆的背地层位移的衬砌基本都具有相反方向的位移和弯矩,与中柱底部连接处的弯矩集中现象得到消除;衬砌的轴力不再是全部为受压值,而是出现大范围受拉的情况,且拉力值较大,中柱的压力值减小十分明显;与中柱连接处的剪力集中现象消除明显,远离中柱处的管片衬砌剪力绝对值增大明显。  相似文献   

5.
河谷对地震波的散射会导致地震动边缘放大及中心聚焦效应,将影响穿越河谷隧道结构动力响应。采用有限元法研究穿越沉积河谷隧道纵向地震响应特征,探讨剪切波速和河谷坡脚坡度对穿越河谷隧道位移和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谷场地效应导致隧道纵向地震响应出现显著空间变化特征,河谷-半空间交界面部位隧道出现位移峰值,易发生应力集中或应力突变;随河谷剪切波速增加,其地震响应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当河谷剪切波速从100 m/s增至200 m/s时,拱肩最大主应力显著减小,降幅可达50%;随河谷坡脚坡度增大,隧道拱顶和拱底最大主应力峰值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坡脚坡度从30°增至45°时,最大主应力峰值增加23%。  相似文献   

6.
运用Ansys软件对盾构隧道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水平、竖向耦合地震的响应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隧道衬砌结构的不同部位上应力和位移的分布状况,探明了盾构隧道在地震作用下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找出了衬砌衬砌结构的受力最薄弱部位,研究可对盾构隧道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半径曲线地铁隧道盾构法掘进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小半径曲线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易发生的问题,结合金科路站~广兰路站区间小半径曲线隧道工程实例,介绍曲线隧道的盾构法掘进技术,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长江沉管隧道为背景,采用动力有限元法分析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沉管隧道二维分析的合理计算范围分析表明,横向半宽取3倍洞径为宜。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随着周围岩土的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在减小,因此,从抗震的角度讲沉管隧道宜浅埋,但浅埋必须满足抗浮稳定性、安全性等要求。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沉管隧道4个角的动力反应较大,是结构的薄弱部位,在设计中应予以加强。考虑水的耦合作用时,隧道的地震反应增强,在水深20 m条件下,应力增量最大超过10%。实际工程中水深一般较大,因此,计算中应该考虑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寒区隧道地震响应的弹粘塑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首先给出冻土的弹性本构关系方程,然后以大坂山隧道为例,模拟隧道的开挖和衬砌过程并考虑渗流体积力的影响;给出了隧道刚修好时隧道衬砌和围岩的初应力和位移。在此基础上模拟冻融循环过程,给出了考虑围岩的冻胀后,隧道刚好使用1年和5年时隧道衬砌和围岩的应力和位移。最后对寒区隧道的地震响应进行弹粘塑性的有限元分析。算例表明,寒区隧道衬砌和围岩的初应力和位移对其地震响应有很大的影响,在寒区隧道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将二维有限元动力计算与响应位移法相结合的方法,摒弃了响应位移法地震动输入为简谐波的假定.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模拟地震波在地基中的实际传播过程,并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随后利用这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盾构段隧道纵向地震响应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地铁盾构隧道管片接头刚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东洋  何川 《铁道学报》2005,27(4):90-95
在对我国地铁单线区间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及内力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引入面-面接触单元和衬垫单元,采用三维有限元手段对盾构隧道管片纵向接头在不同轴力、弯矩、偏心矩、螺栓预紧力、管片尺寸、衬垫厚度和螺栓位置下的接缝端面转角和接头抗弯刚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θM关系曲线和三维图形曲线分别揭示和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单独和共同作用下的接缝转角和接头抗弯刚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纵向错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盾构隧道通缝拼装管片结构的错台一直是困扰盾构隧道施工的技术问题,且由错台引起的管片开裂、拼装困难和防水隐患等问题对施工和运营的影响日益凸显,并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以上海轨道交通二号线西延伸段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计算方法对盾构推进过程中管片错台进行分析,获得了管片结构错台发生及发展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了盾构千斤顶的顶力对错台大小及发展规律的影响,为盾构施工中减小错台,提高施工精度和质量,以及盾构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阻尼计算模式对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跨度斜拉桥阻尼组成复杂,各阶振型的阻尼差别较大。为了研究阻尼计算模式对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结果的影响,以主跨448 m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航道桥为对象,对应用考虑结构阻尼分布影响的振型应变能比例阻尼理论、常数阻尼、Rayleigh阻尼理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响应结果与所用的阻尼理论有关,常数阻尼不能很好反映结构的阻尼特性,而Rayleigh阻尼模式的计算结果取决于选取的参考振型,在较大的频率范围内存在过大或过小估计结构阻尼的问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相比之下,振型应变能比例阻尼理论能够考虑斜拉桥阻尼的分布特性,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顺层岩体各向异性对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考虑顺层岩体的横观各向同性本构关系以及顺层岩体中地震波的偏振特性和相速度变化特点,基于黏弹性边界的时域波动理论,建立二维平面地震波从隧道底部入射的输入方法。以某顺层岩体中高速铁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ANSYS软件进行地震响应数值分析,研究平面地震波由隧道底部入射时岩层各向异性强度对隧道地震响应不对称性或非反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qP波入射时,随岩层各向异性的增强,同一时刻地震响应的不对称性总体上逐渐增大,且服从近似线性关系,但地震响应的内力包络却无明确且统一的规律,视岩层倾角而定;地震qSV波入射时,地震响应的非反对称性随岩层各向异性的变化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律,视岩层倾角而定。  相似文献   

15.
以宁波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采用的类矩形盾构隧道为研究背景,分别建立类矩形盾构隧道和圆形隧道有限元模型,并对两种隧道结构的振动特性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圆形盾构管片相比,类矩形盾构管片自振频率更高,对控制管片结构与轮轨振动的共振更为有利;无论是道床中心、隧道壁还是线路正上方的地面位置,类矩形盾构隧道的振动水平均要小于圆形盾构隧道;当振动由隧道壁向地面传递时,圆形盾构隧道的振动衰减得更快;考虑地铁设计选线因素,在地面建筑敏感点位置,类矩形盾构隧道可以减少Z振级3~6 dB。类矩形盾构隧道在自身结构和线路规划等方面对地铁振动的控制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江苏省的地震环境,研究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的双层竖向重叠地铁隧道的地震反应特性,并与单层地铁隧道的地震反应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近场地震动作用下上下层隧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隧道的相对水平位移差具有放大作用,而在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双层隧道的相对水平位移差与单层隧道的基本相同;在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上层隧道的相对水平位移差要比下层的大得多;在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存在隧道拱肩外侧的地震应力大于拱肩内侧地震应力的现象,而在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地铁隧道拱肩内侧的地震应力值最大;在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双层隧道下层的地震应力幅值要比上层的地震应力幅值大,在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则相反;在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双层竖向重叠地铁隧道底部的峰值加速度与浅埋或深埋单层隧道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地铁工程中,经常出现新建隧道施工近接既有隧道的情况,包括隧道水平、竖直和倾斜平行以及上下正交和斜交等,新隧道的掘进不可避免地对既有隧道产生影响。本文针对盾构法新建正交下穿隧道,以广州地铁3号线大塘-沥滘区间盾构隧道为背景,采用室内相似模型试验和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手段,引入横向和纵向等效刚度折减系数,对盾构隧道正交下穿施工所引起的既有隧道纵向变位、纵向附加轴力和弯矩、横向变形、横向附加轴力和弯矩进行深入研究,得到围岩条件、隧道净距、顶推力等因素作用下盾构隧道正交下穿施工所引起的既有隧道的变形和附加内力分布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铁路盾构隧道单、双层衬砌纵向力学性能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水下盾构隧道为背景工程,采用轴向等效刚度模型,开展盾构隧道单、双层衬砌纵向力学性能模型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在软硬交替地层且地表有局部附加荷载的复杂情况下,单、双层衬砌隧道纵向沉降与弯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隧道处于软硬交界地层中时,单层衬砌的纵向沉降受地层条件的变化作用明显,较大的沉降量和沉降差均发生在软土侧;双层衬砌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受地层条件的变化作用而产生的不均匀沉降,隧道纵向中心最大沉降量和沉降差均较小;管片衬砌内侧施加连续的混凝土内衬后,隧道所受纵向弯矩成倍增大,最大正弯矩出现在隧道中央偏向软土侧,且混凝土内衬承受绝大部分弯矩;当荷载距隧道轴线3倍洞径以内时,会对隧道的纵向变形及内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盾构隧道掘进对砌体结构建筑物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杭州地铁1号线某区间隧道工程下穿13栋住宅群的盾构施工,通过右线隧道(先掘进)和左线隧道(后掘进)下穿建筑物整个施工期间的建筑物底部与屋顶沉降的监测及分析,研究盾构隧道掘进施工对地表砌体结构建筑物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砌体结构建筑物的沉降历时规律有别于天然地表沉降,尤其是后续沉降阶段的下沉量占累积沉降量的比例明显大于天然地表;右线施工稳定之后,砌体结构建筑物底部与屋顶的沉降曲线均基本符合高斯正态分布,左线通过后不再符合高斯分布规律;砌体结构建筑物屋顶的沉降曲线均与其邻近立面底部沉降曲线较为接近;单线隧道施工时,砌体结构建筑物的沉降曲线可用地表沉降Peck公式表达,但两者存在着本质差别,杭州地区砌体结构建筑物沉降槽的地层损失率取值范围一般为0.7%~6.4%,平均值为1.98%,沉降槽宽度参数的取值范围一般为0.36~1.77,平均值为0.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