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是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有多媒体管理软件模拟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汽车商务实训中心等多个实训场所。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汽车销售、汽车售后服务、汽车保险、二手车评估等工作,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班级为例,阐述了建设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从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教学现状出发,结合汽车营销专业特色,通过创新“一主四式”教学模式、校企共同开发“双元”教学资源、建设“六融一通”新型教学空间开展日常教学,教学改革实践成效显著,提升了专业教学水平,提高了汽车营销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实训课堂承载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在明确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九维三步”模式,建立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实训课程思政教学法。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课程育人评价体系,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融入到实训课程思政教学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王莹 《时代汽车》2024,(6):59-61
中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面临着实训普及率低的痛点,不利学生技能的培养,建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引进基于3D/VR/AR技术的实训教学资源,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利用仿真技术加强汽车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实训普及率,有利于解决“三高三难”,推动汽车专业教学变革创新。我校是汽车专业群大力推进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在VR技术应用方面积累了一些的经验,对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应用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1汽修专业实训教学现状分析目前,多数职业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都已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近几年来,随着各职业院校生源扩招,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很多班级的学生人数达到50人左右,导致“大班式”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由于学校没有大量的实训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支持,即使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时间有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也很少。  相似文献   

6.
唐珍珍 《专用汽车》2023,(11):125-127
在新时期,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相关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系统化落实汽车专业实训教学,打破实训教学存在的局限性,全方位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实践能力优异的人才。基于此,以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实训教学为切入点,针对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易娇 《时代汽车》2023,(24):43-45
培养高职汽车技能型人才需要完善培养目标和提升教学质量,汽车专业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对现有汽车专业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模式与组织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汽车专业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将对推进人才培养的技能目标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CIPP模式为背景,旨在探讨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以期提升汽车专业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各环节的教学效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汽车的教学研究,实训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汽车实训教学模式相比,虚拟仿真应用到汽车营销实训中,不仅有利于学生规范化的掌握主要岗位的能力要求,还可以提高实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文章主要探讨了仿真技术在汽车实营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和取得的成绩,为同行业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快速发展地背景下,我国有着更加广阔发展空间,当前汽车工业进步对汽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在后续教学工作中注重汽车专业学生汽车拆装实训教学工作的改革,让学生接受更加专业的学习,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并将掌握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提升就业率。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应始终关注对学生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出PBL教学手段在汽车专业课程中的利用优势,让学生在各种实验教学工作中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因此,本文将围绕汽车专业学生汽车拆装实训教学改革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汽车专业学生汽车拆装实训教学改革的价值,再提出促进汽车专业学生汽车拆装实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尹山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尹山湖边,是融专业实训和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车专业是我校品牌专业之一,积累了30余年的专业教学经验,现已形成了以服务于汽车后市场为主要培养方向的教学框架,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群的构建随着汽车在安全节能、智能和信息等技术领域的不断更新,企业大量需求汽车美容、汽车维护、汽车检测、汽车维修和汽车营销等后市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以我校设置  相似文献   

11.
<正>1高职院校汽车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1)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失调。许多高职院校借鉴本科院校汽车专业的教学模式,偏重于汽车理论知识,忽视汽车专业实训课程,容易形成与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为补充,理论教学为主体"类似的局面,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而汽车相关企业则看重学生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正1中职汽车专业实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实训设备欠缺。中职汽车专业需要相应的机械设备作为教学辅助,然而由于学校的经济条件、办学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实训配置差异较大,部分学校的设备根本不足以开展实训课教学,学校只是单方面开展"黑板上修汽车"的实训教学,实训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3.
为了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满足企业就业岗位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毕业生岗位能力的需求,将汽修检测与维修专业技能大赛融入实训教学的需求不断增加。文章结合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条件与内容,分析得出我校该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简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的赛况与特点,分析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的大赛理念;参考技能大赛优秀的理念,提出改进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的措施,达到提高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服务陕西区域汽车行业后市场。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就中职院校汽车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其后分析了中职汽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随之阐述了中职汽车专业开展实训教学与实验教学互补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中职汽车专业实现实训教学与实验教学互补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机修钳工》课程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中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汽车维修中应用广泛。目前,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思维活跃,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学习积极性较差,特别是对于钳工类实训,学生缺乏主动性。因此,针对钳工实训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改革刻不容缓。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教师通过与机械专业教师深入探讨,并结合汽车类专业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  相似文献   

16.
张侠 《时代汽车》2024,(6):80-82
汽车新媒体营销课程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核心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汽车营销策划与新媒体营销的能力。为适应新时代下市场对汽车新媒体人才的需求,基于“岗课赛证”,重构课程体系,以模块-任务式进行教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通过学院比亚迪产业学院,实现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师”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创新课程设计,探究技能链融思政链的“双链育人”模式,实现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类中职院校就汽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编排、教学方法、实训设备安排及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作者从一名汽车维修专业的中职学生成长为教师,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与教学体验,谈了对职业教育一些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龚天 《时代汽车》2022,(2):84-85
中职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的课堂上,学生的实训教学效果如何评价,专业技能如何量化考核,1+X证书考核内容和方式的变化,都对中职汽车专业实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开展汽车专业实训教学,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笔者提出以数据为驱动,形成精准闭环实训教学评价方案,打造品质汽车实训课堂...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故障现象我院汽车实训中心有1辆通用雪佛兰牌2013款手动挡科鲁兹实训轿车,发动机排量为1.6L,配置手动变速器。车辆在正常的实训课堂实训作业时突然熄火,再次起动时无法正常起动。二、故障诊断到达车辆实训中心现场,试着起动发动机,起动机运转良好,起动状况明显,变速器位于空挡位置,发动机就  相似文献   

20.
微课的出现和高等职业教育汽车维修专业的结合是一种必然。微课教学将极大推动汽车维修专业的发展,吸引学生的理论课兴趣,提高实训课程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