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运动学方法对渐开线齿轮的根切现象作了理论推导,较常见方法概念清楚,便于理解。提出了用解析法确定齿廓渐开线起点压力角α_k的简单步骤,其计算精度不低于按现有较繁公式计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波动法和振动法的计算原理和使用方法,用这两种方法计算人工地震波,分析两种方法的区别。结果表明:波动法和振动法的计算数值和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波动法可以反映波动传播的时间效应,振动法不能反映波动传播的时间效应,但振动法计算步骤简便,精度可以满足要求;建议在地下结构动力分析中使用振动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双向板计算采用的两种方法,即弹性理论计算和按弯矩调幅法计算。第一种计算方法许多书中已经给出具体计算公式或表格,而弯矩调幅法是参照单向连续板的弯矩调幅方法,提出了双向板进行弯矩调幅的原则和方法,并且通过一个设计实例,介绍双向板肋梁楼盖的弯矩调幅步骤与计算结果,并将此计算结果与按弹性分析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其在实际设计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尖轨变截面对曲尖轨轮轨接触行为和磨耗分布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道岔区的三维非对称接触几何算法,该算法可计算车轮与曲尖轨间的真实法向间隙.使用SIMPACK建立车辆-道岔多体动力学模型,获得仿真结果;利用考虑变截面的接触模型与英国谢菲尔大学提出的USFD磨耗模型计算曲尖轨磨耗.研究结果表明:1)以S1002CN车轮与12号道岔曲尖轨为例,轮对摇头角与尖轨变截面均会引起轮轨法向间隙沿接触斑纵向非对称分布,从而导致接触斑形状与应力沿接触斑纵向非对称分布;当摇头角为10 mrad,横移量为7.5 mm时,本文算法得到的接触斑面积比未考虑尖轨变截面和摇头角的简化算法所得结果大9.2%. 2)以CRH3型车与12号曲尖轨道岔为研究对象,简化算法得到的最大磨耗深度为本文算法所得结果的0.75倍.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型变断面桁架模型的模态试验,阐述了试验原理,方法及实施步骤,研究了结构模型的试验模态参数特征,对理论计算模态结果与试验模态结果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供一种新的计算力矩影响值的公式,其法系首先按冗力法原理写出某一杆端截面的变形连续条件方程式,然后利用角变传播原理计算方程式中的变位,将所求得的变位代入方程式之后,即可推导出各结点有单位力矩作用时对该截面的力矩影响值。力矩影响值求得之后,各截面力矩之计算按一般的叠加原理进行。本文除讨论在静载重作用下的计算外,并提出了—种利用力矩影响值绘制连续梁及敝口刚架影响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单向交通规划方案的能效判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向交通组织规划改变了车流原有的运行状态,使得路网中各路段的交通流量和行车速度发生变化,车流在规划区域的能源消耗和废气的排放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已知规划区域节点0D的条件下,假定影响车辆排放因子的其他因素不改变,通过交通仿真获得单向交通规划方案的各路段的交通流量和运行车速,利用能源消耗模型和车辆排放模型,计算出单向交通和双向交通组织状况下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量,再运用比值法建立了单向交通规划方案的能效判别模型,对单向交通规划方案的能效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8.
基于定向寻优的交通配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平衡配流中的STOCH法应用广泛,但计算量大;而概率加载模型的计算难度及逼近模拟的有效性限制了其发展.利用交通路网中的定向寻优方法,合理的吸取了STOCH的择路机制,并考虑了拥挤平衡影响,从而可建立了一种拟现实交通配流方法.文中对新配流法的依据原则、配流步骤、定向寻优法的计算步骤以及配流中相关参数标定问题作了介绍,并结合算例将新方法与STOCH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临坡条形基础极限承载力上限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极限分析中的机动法,构建临近边坡条形基础承受极限承载力的二维机动许可破坏模式.根据外力功率与内部耗能相等获得极限承载力的目标表达式,并把其转化成了一个求含有非线性约束的极限承载力上限解最小值问题计算模型.通过编制和调用计算程序,对建立的计算模型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SQP)进行了优化求解.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倾斜程度δ和岩土体内摩擦角φ对临坡条形基础地基承载力影响较大;边坡坡角δ的增加将使地基破坏区域发生显著变化,使各分项系数Nr,Nc,Nq迅速减小;而内摩擦角φ增加对Nr、Nc、Nq的影响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
对变截面压杆稳定性计算的等效刚度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由文献[1]中提出的变截面压杆稳定性计算的等效刚度法提出了改进,增加了变形相等的约束条件,从而使自变量等效刚度法在解决变截面压杆稳定性问题时更为有效和精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流线曲率法计算了叶轮进口无叶区流场,并根据计算结果和实验验证,设计出一种新的叶片入口中型线,使沿叶片进气边冲角均匀。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变i法理论的级配组成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最大密度曲线理论和粒子干涉理论及相关级配算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变i法及相应算法.通过变i法计算的集料级配与规范中AC-16,SMA-16级配和以粒子干涉理论为依据设计的嵌挤密实结构级配的比较,给出了满足AC-16和SMA-16级配的相应i值范围.结果表明:变i法的提出既考虑了各级粒径以1/2递减的情况,又考虑了各粒级不以1/2递减的级数计算情况,较好地适应了我国沥青混合料级配采用方孔筛的划分标准,更适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计算;对AC型及SMA型沥青混合料,给出了各自适宜的i值取值范围;以粒子干涉理论为依据设计的级配与变i法计算的级配相吻合,表明采用变i法设计嵌挤密实结构级配是可行的;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变i法理论调整后的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使用品质,适宜作高等级公路沥青面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的电火花线切割循环单向走丝机构存在的缺点,对循环单向走丝机构提出了一种优化设计新方案.基于循环单向走丝原理,设计了导丝杆组成轴辊式循环单向走丝机构.通过对导丝杆的空间位置的设计构建出循环单向走丝的等价螺旋面,并通过分析计算获得合理的导丝杆的根数.并对电极丝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打滑问题进行了建模分析,提出了防止打滑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三角高程测量原理为依托,依据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中单向和中间法的测量模式,确定不同作业方式中的误差来源,利用误差传播定律确定各种误差在整体误差中的权重.通过精度分析总结在已有的设备条件下,采用单向观测和中间法作业方法,确定在怎样的作业条件下能够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计算二次力的方法,得出对于等截面连续梁桥用力法,等效荷载法,影响线法计算二次力,其工作量相差不大,但对于变截面,配筋较为复杂的连续梁桥或刚架桥用动力矩影响线法能迅速完成连续梁的二次弯矩计算,同时可获得经济合理的配束方案,对优化预应力砼连续梁桥设计,有一定作用,并给出了计算示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建立了汽油机工作过程的准维预测模型,其中包括热力学子模型、紊流火焰传播子模型,燃烧室几何子模型及排放子模型等.为了验证模型的计算准确性,本文实测EQ6100发动机在外特性工况下的各种性能参数,并与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它们有较高的吻合性.在此基础上对该发动机进行改变压缩比、转速等8个变参数预测计算,获得了各参数的变化对发动机性能指标的影响趋势大小。  相似文献   

17.
斜拉桥施工阶段初张索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用差值法确定一次张拉斜拉桥施工阶段拉索初张力的实用计算方法,该方法只需按施工步骤进行正装迭代计算。通过消除成桥阶段最优目标索力与正装迭代所得成桥索力之间的差值,可获得施工阶段拉索初张力。该方法避免了传统倒拆法无法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和几何非线性等问题,同时给出了差值法加速收敛的近似方法,并对差值法和影响矩阵法进行了比较。通过一座实际桥梁的计算分析,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斜拉桥施工阶段初张索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用差值法确定一次张拉斜拉桥施工阶段拉索初张力的实用计算方法,该方法只需按施工步骤进行正装迭代计算。通过消除成桥阶段最优目标索力与正装迭代所得成桥索力之间的差值,可获得施工阶段拉索初张力。该方法避免了传统倒拆法无法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和几何非线性等问题,同时给出了差值法加速收敛的近似方法,并对差值法和影响矩阵法进行了比较。通过一座实际桥梁的计算分析,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实际动态交通环境下智能汽车的变道控制, 提出了基于轨迹预瞄的智能汽车变道动态轨迹规划与跟踪控制策略; 针对实际交通环境下目标车道车速和加速度的动态变化, 提出了智能汽车变道动态轨迹规划算法, 获得了能够避免智能汽车发生碰撞的变道轨迹的动态最大纵向长度; 设计了兼顾变道效率和乘员舒适性的优化目标函数, 优化获得了在变道轨迹最大纵向长度范围内的实时动态最优变道轨迹; 利用轨迹预瞄前馈和状态反馈相结合的类人转向控制方式, 实现了智能汽车变道动态轨迹跟踪和乘员舒适性的最优控制, 并利用硬件在环试验台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 定速工况下实际与参考轨迹的侧向位移误差、航向角误差和最大侧向加速度分别为1.4%、4.8%和0.59 m·s-2; 定加速度工况下实际与参考轨迹的侧向位移误差、航向角误差和最大侧向加速度分别为1.1%、4.6%和0.48 m·s-2; 变加速度激烈工况下实际与参考轨迹的侧向位移误差和最大侧向加速度分别为1.7%和0.80 m·s-2, 航向角超调后能迅速重新跟踪动态轨迹航向角; 所提控制策略可以很好地跟踪控制实际交通环境下目标车道汽车在定车速、定加速度和变加速度工况下的智能汽车动态变道轨迹, 从而能实现智能汽车最优变道, 可确保变道过程中不与目标车道汽车发生碰撞, 并兼顾变道效率和乘员舒适性。   相似文献   

20.
选取了单向交通规划方案综合评价的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权综合理论对5种单向交通规划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