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伟  袁勇 《中国公路学报》2020,33(2):114-124
混凝土沉管隧道在越江和跨海工程中得到了较广的应用,预制方法从传统的干坞法预制发展为工厂法预制。沉管隧道的混凝土管节在工厂化预制阶段容易因温度梯度、收缩以及约束等原因出现危害性裂缝,影响沉管结构的正常使用和长期耐久性。采用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水化度方法建立了混凝土材料模型,综合考虑混凝土温度变形、自收缩和徐变等时变体积变形以及热-力学边界条件;针对沉管工厂化预制的各个阶段,对配合比、入模温度、养护环境温度、模板、拆模时间、养护时间以及保温养护措施等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温度场和应力场计算结果基础上,以开裂风险指数为主要判断依据,得到了沉管在预制过程中裂缝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工厂化预制沉管隧道混凝土管节的入模温度和养护温度是沉管结构预制各阶段的关键裂缝控制影响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沉管结构的裂缝控制有直接影响,入模温度较高时,可以通过提高养护温度来保证沉管开裂风险指数大于1.4。在冬季时,养护温度的提高使沉管有较好的保温效果,进而降低内外温差和开裂风险;但在夏季还需注意控制其内部最高温度。最后开展足尺节段温控试验,提出入模温度和养护温度的控制措施,并通过温度监测得到较高环境温度下的温度控制指标,以指导工厂化混凝土沉管预制阶段裂缝控制。  相似文献   

2.
尹海卿 《隧道建设》2014,34(1):60-66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主要介绍了:1)人工岛的设计方案、钢圆筒制作运输及振沉技术;2)沉管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如沉管隧道基础、深埋大回淤节段式沉管、沉管管节预制、沉管浮运及安装、曲线段管节等;3)各施工阶段的主要专用设备,如8锤联动大型圆筒同步振沉系统、定深平挖抓斗船(精挖)、耙头定压专用清淤船和全断面预制液压模板系统等。解决了工程中遇到的众多问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7月19日,中国公路学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港珠澳大桥"曲线沉管工厂法预制和安装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果评价会,会议成立了以交通部原总工程师凤懋润为主任、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原局长李彦武为副主任,候金龙、陈冠雄、阎培渝、薛光雄、徐伟等专家组成的评价委员会。会议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讨论,形成了评价意见。评价意见认为,项目组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和工程验证等手段,对曲线沉管工厂法预制  相似文献   

4.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采用工厂法流水线施工,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体积最大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模板采用德国PERI公司设计的液压自动化大型钢模板,具有精度高、操作方便、工效高等优点。此模板系统不仅适用于直线段管节预制,也适用于曲线段管节预制施工。文中简要论述了模板结构、工作原理和曲线段模板施工工艺,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港珠澳大桥预制沉管钢筋绑扎采用工厂法流水线施工工艺,通过装配式平台实现底顶板钢筋绑扎作业的工艺衔接。本项目针对曲线段沉管的姿态变化,对顶板钢筋绑扎平台进行改造,为顶板钢筋绑扎提供充足的工作面,使钢筋绑扎工作安全和高效进行,同时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肖晓春 《隧道建设》2011,31(6):701-705
基于大型沉管隧道的节段式管节设计施工理念,以厄勒海峡沉管隧道管节的工厂化制作为工程背景,对沉管隧道管节预制的一种新技术--工厂化预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场地布置、工艺流程以及工厂化预制所涉及的模板工艺、混凝土浇筑及管节顶推等关键技术点进行介绍。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占地少、经济环保、施工周期短、质量可靠性高、全天候施工等优点, 能大大提高管节的制作速度与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7.
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采用工厂法全断面浇筑工艺,每个预制节段混凝土方量约3 400m3,采用自防水混凝土结构,主体结构抗渗等级不小于P12。在超大断面混凝土浇筑的条件下,要实现沉管120a的使用寿命,就要求沉管具有良好的工作性,以及高抗裂、低渗透和耐久性。自防水混凝土的质量成为预制沉管成败的关键。文章结合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工程实践,提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温度控制、浇筑质量控制、养护质量控制等4大关键技术,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秋林  崔玉国  陈旺 《隧道建设》2015,35(12):1345-1350
南昌红谷隧道沉管长1 329 m,共12节管节,标准管节长114.85 m,高8.3 m,质量达2.6万t,沉管需在丰水季节浮运、沉放。为了解决沉管预制工期紧张、独立干坞设备配套需最大程度共享使用设备的问题,通过对混凝土拌合、运输、浇筑、温控技术以及沉管预制所涉及的模板体系、起吊设备等关键技术进行介绍,以解决主要工序工效控制及关键部位质量控制技术。工程实践表明,红谷隧道沉管预制设备选型及配套关键技术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解决了工序衔接问题,满足施工进度要求,而且沉管质量、结构尺寸也得到了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9.
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关键部分,其中预制沉管采用较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施工作业环境复杂、组织难度大,工程消耗的人力、物力、社会资源多,建设工期长,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不可预见因素很多,工程施工方面面临很多风险,质量控制持续承压。文章讲述了在预制沉管施工中以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的质量控制思路与做法。  相似文献   

10.
广州某沉管隧道固定干坞与移动干坞方案的经济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刘 《隧道建设》2008,28(6):688
 随着我国沉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水下隧道采用沉管法施工。而沉管隧道中,固定干坞以及移动干坞方案的选择与工程造价有着莫大的关联,以广州市生物岛—大学城隧道工程为例,对预制管节的场地选择(固定干坞及移动干坞)在经济上进行分析比较,并综合考虑隧址周边环境、施工条件、工期等因素,确定了该隧道采用固定干坞作为管段预制场。  相似文献   

11.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6):148-148
<正>近日,北方首条沉管隧道——天津市重点工程海河隧道沉管预制全面完工。天津海河隧道线路全长3 648.5 m,隧道总长1 306 m,封闭段长378 m,沉管段长255 m,水下分3节沉管施工,沉管断面为36.6 m×9.65 m,基坑最大深度为26 m,总投资达23亿  相似文献   

12.
沉管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文武 《隧道建设》2009,29(4):397-404
沉管隧道工法为水下隧道建设的主要工法之一,其关键工序包括管节预制、浮运、沉放对接和基础处理等。近几十年来建成的大型混凝土沉管隧道工程,进一步发展并突破高水压、复杂水流和复杂地质条件的工程技术,能够跨越更深和更宽阔的河口、海峡水道。结合具代表性沉管隧道工程,包括Maas隧道、香港地铁过海隧道、Tuas电缆隧道、Oresund海峡隧道、Busan隧道和Bosphorus海峡隧道,着重讨论管节预制、管节防水、干坞系统和基础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沉管预制过程中,根据沉管隧道使用要求,在管内预留安全门、排烟口、灭火器箱等交通工程预埋设施。本文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建设为案例,分析沉管交通工程预埋设施在制作阶段和安装阶段的精度控制方法。通过对预埋设施采取尺寸控制、原材保护、安装定位控制、滑移轨道安装质量控制、钢筋笼顶推同步控制等措施,有效提高沉管交通工程预埋设施安装精度,并为类似沉管交通工程预埋设施安装工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独立的薄壁混凝土结构在现代工程中由于其工序的繁琐、精度和成品质量控制难度大,逐渐被预制装配化施工替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中管廊电缆通道隔断隔墙因其位置的特殊,预制装配化施工难度较大,故仍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而成,使其与沉管隧道本体连接,在恶劣的环境下为沉管隧道打造了一条完美的海底脊梁。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我国内河在建的最大、最长城市道路沉管隧道——南昌红谷隧道,近日在赣江浮运最后一节沉管,提前实现12节沉管预制、浮运的目标。南昌红谷隧道主线全长约2 650 m,沉管段长1 329 m,共12节管段,分2个批次在异地巨型干坞内预制。E11管节作为红谷隧道浮运的最后一节管节,长111 m,宽30 m,高8.3 m,重达2.5万t,历经5个  相似文献   

16.
受沉管漂浮影响,沉管浮态标定测量塔法标定的精度及稳定性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为解决沉管深水安装测量塔法高精度对接定位的难题,提出沉管坐底标定测量塔法。在完成沉管浮态下测量塔标定后,通过预先在深坞内铺设碎石基床,使沉管稳定坐落在碎石基床上;然后把仪器架设在陆地控制点再次标定沉管顶部特征点与测量塔特征点,并进行坐标转换;最后,分别将2种标定方法获取的测量塔定位参数输入定位系统进行内符合精度比对。通过沉管安装贯通测量对2种方法定位结果进行精度验证,证明采用坐底标定方法获取的测量塔定位参数精度稳定可靠,且可以有效提升沉管安装对接精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技术,从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指标、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进行探讨,以达到自密实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的目的,确保深中通道钢壳沉管隧道管节预制质量,同时对钢壳沉管脱空检测及缺陷修补进行了探讨,为国内同类工程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仑头-生物岛沉管隧道管段浮运方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沉管技术的发展,干坞形式的多样化,突显出了干坞与隧道的距离不再是沉管隧道干坞方案比选的决定性因素。但新的问题是如何长距离运输管段并达到经济、合理的效果。通过仑头—生物岛沉管隧道的管段浮运,探讨移动干坞法预制管段前提下,管段长距离浮运方案比选和具体实施细则,为今后大型沉管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钢壳沉管隧道施工中,钢壳管节浇筑前后的验收主要是对端钢壳进行三维姿态测量,主要包括端钢壳面板(端面板)平整度、端钢壳横向垂直度(水平偏角)和竖向倾斜度(竖向偏角),目的是保证沉管精确地沉放安装.根据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端钢壳施工验评标准,要求端钢壳总体测量精度达到mm级,难度较大.为满足测量精度,采用了一种钢壳沉管三维姿...  相似文献   

20.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暗埋段通过预制沉管海底对接,实现桥隧转换功能,亦是岛隧工程施工控制性节点。沉管隧道暗埋段位于伶仃洋海域,外海高盐高湿高腐蚀环境、人工岛内深基坑施工、结构耐久性河抗渗标准高,对工程施工和管理都是极大的挑战。文章主要从技术角度剖析暗埋段施工时,节段差异沉降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结构和节段防渗3个方面阐述沉管隧道暗埋段施工中重难点的管控,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