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轨道交通未来线网建设更多的是位于中心城区以外的城郊线路,轨道交通站点的区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原有的《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等相关规范也应随之进行调整和修订.本文首先对轨道交通站点吸引范围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介绍相关的研究发展.随后,就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站点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已有相关研究、规范以及现状郊区轨道交通站点的具体情况,提出引起站点吸引范围变化的因素.最后,通过实例调查、数据分析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级别城市郊区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吸引范围参考数值并为未来导则的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快速公交站点步行吸引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济南市快速公交站点问卷调查结果与GIS处理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快速公交的各类型站点步行吸引范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站点步行吸引范围应主要以乘客步行吸引距离为标准;乘客步行吸引距离与其月收入相关性最大;快速公交的首末站步行吸引半径为普通站点的2~3倍。  相似文献   

3.
针对山地组团型城市重庆城市轨道站点与周边地区一体化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一体化规划的关键控制要素和控制策略.强化"空间范围、功能协调、用地配置、开发强度、交通设施"等5方面规划管控抓手,为推动轨道站点周边地区高质量开发提供规划支撑.以组团级轨道金山寺站为例,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控制优化策略,为轨道站点周边地区一体化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成为当今受鼓励发展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城市步行质量也成为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步行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短途交通工具,而且也是所有交通出行方式的开始和结束,对于山地城市来说步行更具有特殊的意义。针对重庆市主城区步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探讨建设步行交通系统的必要性,提出结合重庆特殊地理环境的规划原则,完成了重庆主城区的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是老旧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一方面引导居民出行方式,提高出行便利度,另一方面对轨道站点周边空间进行更新改造,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环境。本文以重庆南岸区海棠溪轨道站步道为例,从轨道站步行系统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的角度,提出优化步行通道的措施,对改善居民轨道接驳交通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柔性公交灵活度高和成本低的优点,考虑公交线路交互对乘客出行选择的影响,提出了城市外围非高峰时段多线路柔性公交的协调调度。首先阐述了柔性公交的运营模式和适用条件以及柔性公交与定制公交的区别。其次分析了城市外围非高峰时段多线路柔性公交的协调调度问题,并给出了柔性公交协调调度的具体流程。接着以乘客的候车时间、乘客减少的步行时间、乘客增加的乘车时间、公交车的运营成本为指标,考虑常规乘客的候车时间约束和公交车响应预约请求时的综合效益约束,建立了多线路柔性公交协调调度的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以乘客的出行时间最少为目标,下层模型以公交的运营成本最低为目标。然后设计了遗传算法,对公交车响应预约站点时的车上乘客数量进行编码来求解该模型。最后以重庆市180路和396路公交为例设置了预约站点,并在4种预约比例下对多线路柔性公交的协调调度和单线调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多条柔性公交线路可响应预约站点时,进行协调调度可减少实时预约乘客的候车时间;有共同目的站点的乘客数量越多,进行多线路柔性公交协调调度时乘客整体减少的出行时间越多;预约站点所有乘客有共同目的站点时,进行多线路柔性公交协调调度能降低公交的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7.
BRT站距影响乘客到达BRT 站点所花费的平均时间,这种影响对步行到站者的出行显得尤为明显。首先,对BRT走廊辐射区域进行了细致的解析,以到站时间受站距影响较大的步行到站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步行到站者的平均到站时间,得到了步行到站平均时间同站距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增加站点数量造成的平均步行到站时间减少同BRT车辆运行时间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平衡为目标,建立了BRT走廊站距优化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的标定方法。该模型对BRT 影响区进行细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能为BRT实际设站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山地城市以其复杂的地形、多变的要素不同于平原城市。山地城市的道路设计复杂性和难度明显大于平原城市。结合山地城市特征以及包容性道路设计理念,提出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轨道线网规模化发展之前,对城市客流的吸引不够.为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需要通过常规公交接运来辅助实现轨道线路的客流聚集效应.首先考虑了土地性质、出行需求和公交运营成本等因素,建立了公交运营效益最大的接驳范围单变量非线性单变量规划模型.经过参数标定与约束的简化后采用二分法求解.在模型的约束中使用站点聚集效应距离衰减函数建立了需求与接驳距离的关系式,并通过单约束重力模型获得的距离与需求样本对其进行了参数标定.然后,以接驳范围为约束指导新增线路布设和原有线路调整.前者以站点覆盖率、非直线系数、运营费用等为指标,整体客运系统运输效率最大为目标,使用启发式解法布设了新增公交接驳线路;后者根据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依流程调整了原有线路走向.本研究需要采集的数据并不复杂,可用于指导轨道站点公交接驳相关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0.
以换乘可步行性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效率的研究重点,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安全性、快捷性、舒适性和标识性4个方面构建了换乘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步行速度影响因素构造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效率评价模型,并对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各站点换乘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换乘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换乘时间长、经过较多人车交织点、道路狭窄拥挤和标识性不足,整体换乘效率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城市轨道交通各站点乘客出行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站点分类研究方法.使用城市轨道进出站刷卡数据,讨论不同输入变量下的聚类结果,建立一种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不同类型站点识别方法,并运用于重庆市主城区轨道站点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进出站客流数据能较好反映不同类型轨道站点的时空特性.最后分析了不同类型站点乘客出行特征,针对不同类型站点的识别研究为今后精细化研究轨道站点客流奠定基础,为轨道站点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城市老旧街区由于人口集聚而且土地紧缺,普遍存在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缺乏的问题,基于相关理论方法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在步行空间统筹考虑交通通过性功能和交谈驻留等公共空间功能,提出轨道站点周边步行空间划分和边界设定的规划设计导则,并应用在乌鲁木齐轨道交通2号线规划设计中.  相似文献   

13.
赵炜莉 《时代汽车》2024,(7):172-174
TOD理念是指以公共交通导向为基础进行城市交通系统开发与规划理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重点理念。强调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状态,达到提升公共交通可达性的目标。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城市轨道交通覆盖面积逐步加大的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工作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TOD理念下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优化工作需要通过强化公共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力度、引入紧凑型城市开发模式进行应用、促进土地混合应用、优化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环境,达到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功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规模进行准确预测,从各接驳方式分担的客流量入手对接驳设施规模预测方法展开研究.在分析接驳设施规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各出入口进出站客流进行观测统计,确定高峰小时集散的总客流量,利用多项logistic回归和Bayes判别分析2种方法分别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方式分担率预测模型,将模型输出的结果与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判定2类模型在不同接驳方式分担率预测上的适用性,进而得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高峰小时各接驳方式分担的客流量.利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常规公交停靠站、出租车停靠站、P&R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规模预测模型,根据调查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应用这组模型对哈尔滨轨道交通1号线中哈达站的接驳设施规模进行预测,验证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山地城市长大通道具有地形条件复杂、里程长、控制因素多、工程投资大的特征。在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落地的背景下,通道选线阶段应提前做好与“三区三线”的协同对接,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针对山地城市长大通道的特征,分析线路设计方法与原则。以重庆中心城区—綦万快速通道工程为例,运用三维GIS技术建立基于大范围地形数据的基础模型,对路线方案进行三维可视化模拟分析,进行山地城市长大通道选线及空间协同论证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作为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出行运输的"主动脉",轨道交通运输速度快,载客量高,缺点是线路固定不变,灵活度不高。共享单车则是运载客流的"毛细血管",在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合成都市地铁3号线,采用Logit算法计算模型求解方法标定出轨道交通出行与常规公交出行的效用函数,从而计算得到轨道交通站点吸引范围:由市中心往城市外围发散,吸引范围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7.
当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兴旺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计算模型和理论,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的计算方法。首先,从国家政策与交通战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与形态、交通需求与供给等方面,剖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提取城镇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GDP、全网日均客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和线网负荷强度6个量化指标。其次,利用我国21座城市的历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影响指标数据,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计算模型。最后,以上海市、深圳市、重庆市、长沙市和南宁市为例,应用该模型对五市2035年的线网合理规模进行预测,以期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我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各大城市向着国际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交通问题的解决,都期待着轨道交通能在大城市交通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在城市的一定地块内,将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体功能相结合,通过一体化设计让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城市空间成为城市对外衍生、对内运作的核心区块,整合交通、商业、办公、居住等多种城市空间,让各功能空间无缝对接,相互融合;做到交通顺畅、物业繁荣、城市空间有序发展.本文以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这一城市综合体为例,从研究内容、影响因素和方法策略3方面对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综合体一体化设计进行探讨,希望找到轨道交通一体化设计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9.
邱巧  李丽华  全利  孙坚 《公路》2021,(1):269-27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服务主体是乘客,其空间环境离不开乘客的体验、认知与感受。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下乘客交通出行时心理因素、行为模式的改变,以及其对空间环境的新要求,围绕着空间形式、空间环境、空间秩序等因素思考构建与之相符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人性化公共空间,并通过符合乘客生理与心理需求、高效空间秩序需求、弹性空间需求等方面的改进方式和设计策略,使轨道交通站点解决与乘客新需求的不适应、不匹配问题,既提升设计品质,同时也体现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20.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匡算模型进行研究.运用结构化模型方法,建立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分析了现有模型的不足,选取多级递阶结构图中的独立且较易量化的因素,运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多因素模型.和现有模型相比,该模型较全面地反映各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影响.结合重庆市交通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重庆市2020年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为348~385k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