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公路》2018,(11)
中巴公路国内段泥石流灾害暴发频繁且危害严重,严重影响中巴经济走廊带建设和互联互通安全,当前缺少对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防治分析。文中以中巴公路奥布段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等手段,结合泥石流孕灾环境和控制要素分析,通过GIS与信息量模型相结合分析公路沿线泥石流危险性。研究发现,公路沿线大部分区域处于中度危险以上,中度、高度和极高度危险区3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34%,泥石流数量达到66个,主要分布在盖孜河的深切峡谷区段;评价结果与实际灾情较为吻合,近年来频发的泥石流灾害较好验证了评价结果的精度;结合泥石流危险度和泥石流活动特点,提出不同危险度下公路泥石流的防治原则和对策。研究成果可为中巴公路选址布线和制定泥石流防治方案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公路》2020,(2)
文章以滇西北香格里拉~丽江高速公路沿线的5条典型公路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泥石流对公路路线影响的基础上,以研究区高精度DEM为底图,基于GIS平台,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公路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分别计算出各条泥石流沟的危险度:上补洛大桥左侧泥石流沟为高度危险;园宝山隧道进口、黄草坝泥石流沟为中度危险;冲江河互通、彪水岩隧道与上长坪隧道之间泥石流沟为低度危险。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该方法可以作为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推广应用,同时可为公路泥石流风险评估、预警预报及工程治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蒋礼  朱煦 《路基工程》2013,(6):187-190
以清平乡11条泥石流沟为依据,分析其泥石流形成条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危险性进行综合评判。选取7个因子作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主要关联因子,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对每条泥石流沟作出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泥石流危险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中巴公路穿越西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山系的冰缘地带,沿线冰川活跃,冰川消融与进退等引发各类地质灾害,严重损毁公路,危及公路安全.中巴公路灾害防治是中巴公路改扩建工程的目标,科学防灾减灾需要掌握中巴公路沿线冰川及冰川灾害的形成及发展规律.通过野外调查、定点观测、文献检索与遥感解译等研究手段发现,独特的地形地貌、丰沛的夏季降雪、险峻的地形落差、山地气候波动等环境因素孕育大量跃动型冰川,具有长期萎缩与间歇跃动、同期不同步、夏季累积型和悬冰川的活动特征.中巴公路沿线可区分为四大活动性冰川群,洪扎河谷(Hunza River)一带的帕苏幕士塔格山冰川群(Pasu Mustaghs)最为活跃.中巴公路冰川灾害可分为冰川灾害与冰川地质灾害两大类别,10个类型.其中,冰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的治理是工程上主要面临的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5.
由于影响泥石流的危险性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很难精准地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描述和定量分析。以安县枇杷沟为例,采用基于粗糙集-改进层次分析法综合定权和模糊数学理论,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选取泥石流一次最大冲出量、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沟道两侧坡度、弯曲系数、流域相对高差、最大日降雨量、植被覆盖率、人口密度、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共10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评价结果表明,枇杷沟泥石流为轻度危险。该方法对泥石流的监测、防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贵州某山区公路边坡,通过对该公路边坡工程地质情况的分析,对高速公路沿线拟开挖工程边坡的重点研究段进行划分,并对该公路边坡危险性评价模型进行确定。通过因素层次结构法对边坡危险性的分析,将公路边坡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等级划分,分别为I级非危险区、Ⅱ级低危险区、Ⅲ级中危险区、Ⅳ级高危险区,就公路沿线边坡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危险区占比8.01%,中危险区占比41.72%,低危险区占比40.01%,非危险区占比10.26%。对重点段边坡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析,采用Nsarma法对边坡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危险段提出加固措施,为该高速公路边坡稳定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日地沟泥石流位于四川省康定县炉城镇大河沟村境内,是一条高频中等规模的泥石流沟。该泥石流严重威胁着沟口的居民生活以及交通状况等各方面的安全。在对日地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日地沟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评价,且通过数量化的评价来确定此方法的可行性。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灰色关联法求出的权重,以及对泥石流的隶属函数采用五值逻辑分区,将泥石流的评价划分为5个等级,准确地反映出泥石流的危险程度,从而能更准确和客观地评价日地沟区域泥石流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GZ40公路安康至紫阳段为例,在收集野外资料,详细分析研究区环境地质背景及地质灾害类型及成灾特点的基础上,合理选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因子相对权重,建立模糊关系矩阵,采用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评价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估结果,研究路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不等,主要以危险性轻度为主。危险性中等级及高危险等级区段主要分布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危险性斜坡等灾害分布密集带和沟谷地带。  相似文献   

9.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某公路工程岩土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地区公路地质层的岩石性质、地区整体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条件进行了相关实地调查,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分析;对该地区公路地质所造成的灾害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本工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低度危险区总里程为14 km,占公路全长21. 87%;中度危险区域的总里程有34 km,占公路全长53. 13%;其中属于高度危险路段总里程数为16 km,占公路全长25. 00%,表明本工程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总体上偏中度。  相似文献   

10.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所在区域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特殊,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明显且独特的景观特征,并在建成之后成为一条旅游线路.通过对中巴公路巴方段沿线各类景观进行详细调查和记录,并对沿线旅游需求情况进行了不同形式调查,对中巴公路沿线廊道范围景观特征和旅游者及其行为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中巴公路廊道景观安全格局以及基于旅游需求的景观规划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地质构造对成昆铁路沿线泥石流的发育规律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成昆铁路峨边—德昌段35条泥石流沟的详细调查,采用构造纲要图、工程地质分区图和泥石流分布图叠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区构造体系对泥石流发育规律的控制作用,取得以下认识:①沿线跨越三大次级构造单元,其中位于凉山拗褶区和安宁河隆起区结合带附近的下普雄—泸沽分水岭段泥石流最为发育;②泥石流在该区所处区域大地构造线控制作用下,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规律;③泥石流在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呈垂直分布规律,在差异性升降运动强烈的地区,泥石流沟集中发育,活动频繁;④泥石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15,(12)
中巴公路奥依塔克镇~布伦口段路线主要位于山岭重丘区,地质条件复杂,泥石流暴发频率极高,对公路具有极大的危害。通过分析中巴公路奥依塔克镇~布伦口段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爆发频率、分布规律、危害方式以及危害程度等因素,对路线区典型的泥石流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G315线托帕-吐尔尕特公路是连接中国和吉尔吉斯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沿线频发的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通行。通过对G315托帕-吐尔尕特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实地调查,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并结合泥石流对公路危害特征,初步提出研究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对策。研究表明,研究区泥石流沟主要分布在K0+00~k80+00段,灾害性泥石流共发育55处,其中沟谷型泥石流34处。泥石流沟口高程在2105~3036m之间,流域面积介于0.013~41.49km~2,沟床比降介于25‰~727.3‰。沿线泥石流均为降雨型泥石流,受物源类型及供给形式的影响以稀性泥石流和水石流为主。最后针对泥石流危害特征初步提出了硬性治理和柔性防护相结合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 我国西南、西北不少地区存在较多的泥石流沟谷,造成危害很大,华北、东北次之;中南、华南则较少。我国几条公路干线如川藏、川滇、甘川、兰青等线,均广泛分布着泥石流。如川藏公路大小泥石流沟共有157条,受泥石流危害地段长达654公里,占全线里程约1/4。(1)甘川公路岩昌至文县  相似文献   

15.
开展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矿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主要结合取得的地质环境资料,建立矿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体系,根据野外调查描述及影像资料显示,得到形成区泥石流的物源特征、植被及水文等情况,了解矿山泥石流沟的发育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和赋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物元可拓模型进行矿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泥石流是矿山开采中环境问题的典型实例,以湖北省阳新县洋港镇的复兴煤矿泥石流为例,  相似文献   

16.
《公路》2020,(5)
川藏公路邦达至林芝段泥石流十分发育,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公路通行安全。通过遥感及现场调查,研究分析了泥石流的分布规律、环境背景及激发因子。研究区域泥石流类型主要为暴雨型泥石流、冰水混合型泥石流和冰湖溃决型泥石流三大类,地形、构造运动、地层岩性等环境背景及降雨诱发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泥石流的规模及分布。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国道212线陇南段沿线区域的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泥石流侵蚀强度远大于土壤侵蚀强度;人为因素是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发育最重要的外动力条件。水土流失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处理好公路建设与沿线泥石流防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巴公路奥布段冰碛土分布广泛,在调查冰碛土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基础上,分析其颗粒组构特征,并重点探讨冰碛土作为路基填料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中巴公路奥布段冰碛物多为碎石土,具有承载力高、渗透性良好等优越工程特征,但多数级配不良,需要对土体进行级配改良后方可作为路基填料使用;对改良后级配良好的冰碛土作为路基填料适用性强,承载比、材料膨胀量和压实度等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且具有易于压实、储量丰富、距施工区距离较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15,(9)
从危险性识别和危险性估计两方面进行了公路小桥涵水毁危险性评价,根据水毁危险度将公路小桥涵水毁危险性分为极严重危险、严重危险、中等危险和轻微危险4级;将小桥涵水毁易损性分为好、一般、较差和差4级,从完善性和自身稳定性两方面选取了小桥涵水毁易损性的评价指标,根据各评价指标的定量描述完成了小桥涵水毁易损性评价;从承灾体因素和致灾体因素两方面选取了公路小桥涵水毁综合稳定性的评价指标,通过影响因素叠加法建立了评价模型,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值,以G210宁陕段K144+300处涵洞为例对评价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20.
《公路》2017,(5)
划分了西宝高速公路研究区域地震区带和潜在震源区,选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作为公路地震危险性评价指标,在PGA衰减关系、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方法和场地地震动影响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西宝高速公路研究区域未来50年内超越概率2%、10%和63%的PGA分布,绘制了地震危险性分区图。总结了公路结构物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开展了漆水河大桥、千河大桥、沣河大桥和渭河大桥等典型结构物的地震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西宝高速公路沿线区域跨越Ⅶ度和Ⅷ度基本烈度区,评价结果略高于我国第四代地震区划图,这是与渭河断陷盆地地震活跃的现实一致的;漆水河大桥和千河大桥的地震危险性是可控的,沣河大桥和渭河大桥的地震危险性不可控,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抗震加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