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特长公路隧道互补式与竖井送排组合式通风系统的污染物分布规律,依托云南省昆明至宜良高速公路阳宗隧道通风工程,利用Fluent软件建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原理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设计参数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推导了通风系统设计参数的估算方法并优化了实际工况的设计参数。结果表明,特长公路隧道中组合式通风系统的工作效果良好,污染空气浓度在竖井和互补通道的共同作用下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显著降低了隧道中污染物浓度极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在含有二氧化氮(NO2)的环境中,过高的二氧化氮浓度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但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却没有对二氧化氮浓度排放标准进行规定。为了保证城市公路隧道行驶机动车内人的健康、卫生和隧道的营运安全,以某隧道(620m)工程为例,结合隧道智能监控系统数据分析,提出在城市公路隧道内二氧化氮浓度的排放限值,以及相应的通风方案,为城市公路隧道监控系统软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隧道建设中瓦斯运移规律及通风防灾技术,以实际隧道为工程背景,运用Ansys Fluent建立三维通风物理模型进行瞬态分析,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研究通风对隧道瓦斯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瓦斯及风流扩散不均衡性突出,随着通风时间增加,瓦斯浓度及风速在距离掌子面120 m处达到稳定;瓦斯监控及防治过程中,重点关注隧道掌子面至二衬台车区间瓦斯是否超限;放炮后掌子面瓦斯浓度不断升高,通风15 min左右,掌子面瓦斯浓度达到峰值,通风30 min后瓦斯浓度趋于稳定,且位于施工允许瓦斯浓度范围内。合理控制通风时间及通风量并加强隧道拱脚、底板等区域的通风,能够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城市慢行隧道通风系统进行合理设置,以保证隧道运营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以珠海某慢行隧道为工程依托,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从慢行隧道安全性和舒适性出发,首先通过经验公式对人体CO_2释放速率进行计算,并推导给出隧道高峰时刻人员滞留量计算公式,进而预测可得隧道内行人CO_2释放量,故可确定基于CO_2稀释的慢行隧道通风换气控制标准。同时,对其他地下空间通风换气控制标准进行调研总结,并结合城市慢行隧道自身特点给出基于新鲜风量补充的慢行隧道通风换气控制标准。此外,通过不同温湿度环境条件下的人体舒适性通风风速控制标准结合隧道等效换气频率公式计算得到基于湿热环境舒适性的慢行隧道通风换气控制标准,并基于所得运营通风控制标准给出了依托工程板障山隧道的运营通风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慢行隧道通风设计安全标准应以稀释CO_2为主,其浓度不宜超过0.1%;在湿热环境下慢行隧道的舒适性通风风速控制标准为温度低于30℃时为0.6~1.0 m/s,反之则为1.0~1.25 m/s,且慢行隧道应结合隧道内行人密度来确定新鲜空气的补给量;在考虑预留一定富余量的情况下可按换气频率为4次/h进行依托隧道工程运营通风设计,相对应的隧道换气风速为1.36 m/s,需风量为57.77 m~3/s。  相似文献   

5.
《公路》2017,(11)
为解决高原特长隧道施工期间缺氧低压、通风困难的问题,以雪山梁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针对高原地区特长隧道施工通风技术展开研究。结合雪山梁隧道各施工阶段隧道内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从理论上对施工通风需风量、高原地区通风阻力做出计算和分析,选择合理的通风设备,适应不同阶段的通风方式。依托工程,基于Fluent流体力分析学软件及相关理论,对隧道主洞在压入式通风气流运动条件下采用三维紊态k-ε双方程湍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隧道在掘进过程中扬尘浓度和气体流场的变化情况;通过模拟结果与实体监测数据相互佐证,对现有施工通风方案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特长公路隧道CO浓度设计限值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简要回顾了各国公路隧道CO浓度设计限值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在含有CO的环境中,CO对人的时间意识、视力敏感度以及行动反应能力产生的不良影响;依据限制公路隧道内污染物浓度的目的是保障隧道内行驶机动车内人的健康、卫生和隧道的营运安全,建立了确定特长公路隧道内CO浓度设计限值的剂量—反应方程。以某特长公路隧道(长18.020km)工程为例,取CoHb=2%,得到了机动车以不同行驶速度经过该特长隧道对应的CO浓度设计限值。其结果可供相关特长公路隧道在环境保护、通风和防火灾方案设计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7.
隧道施工过程中通风方式的选取制约着隧道的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影响施工人员的健康和施工机械的工作效率。以重庆三环高速公路铜梁至永川段某隧道为工程依托,根据并行双洞长瓦斯隧道的工程特点,提出了一种循环式巷道通风技术方案。通过对依托工程进行通风设计计算以及与传统通风方式进行对比分析,该方法从通风效率、可操作性、经济效益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这种新的通风方式对解决并行双洞长瓦斯隧道施工中的通风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类似工程的施工通风提供技术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高原地区特长隧道施工期间缺氧低压、通风困难的问题,以雪山梁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对高原地区特长隧道施工通风技术展开研究。结合雪山梁隧道各施工阶段隧道内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从理论上对高原地区隧道施工通风需风量、通风阻力进行计算和分析,以便选择合理的通风设备,适应不同施工阶段的通风方式。另外,基于Fluent流体力学分析软件及相关理论,对雪山梁隧道主洞在压入式通风气流运动条件下采用三维紊态k-ε双方程湍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隧道在掘进过程中扬尘浓度和气体流场的变化情况,并将数值分析结果与实体监测数据进行比较,找出通风技术环节的不足,使施工通风方案得以补充和优化。  相似文献   

9.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吕康成  伍毅敏 《公路》2006,(5):223-227
长大公路隧道的通风系统工程造价高、运营能耗大,通风系统设计合理与否,对长大隧道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现行的《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 J 026.1-1999)在隧道自然风阻力计算、根据稀释烟雾计算隧道需风量、竖井送排式通风系统中“不应有短道回流”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1)隧道自然风阻力应由自然风等效压差确定,在缺少工程实地观测资料的情况下,假定隧道自然风阻力为常量,并在10~30 Pa之间取值;(2)依据稀释烟雾计算隧道需风量时,在公式中应引入烟雾的质量浓度或烟雾的体积浓度,并用其替代公式中的一般烟雾浓度;(3)竖井送排式通风系统中宜变短道顺流为有控制的回流。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两河特长公路隧道左右线通风负荷差异较大的情况,采用双洞互补式通风设计理论及方法,对两河隧道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横向通风道使上下行隧道形成整体通风网络,以下坡隧道内污染物浓度较低的空气去稀释上坡隧道中污染严重的空气,使2条隧道内的通风均满足娩范要求。互补式通风方式充分利用隧道内部空间与下坡隧道的富裕通风能力,取消通风竖井,使通风系统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管鸿浩 《隧道建设》2005,25(5):23-27
武汉长江隧道为我国第一个在长江主流上修建的交通隧道工程,该隧道通风系统复杂,通风设计好坏关系到隧道行车的舒适和运营安全,对今后类似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特长隧道修建中,斜井送排风地下联络风道是特长隧道通风设计及施工中的难点。本文以兰海高速麻崖子特长隧道为工程依托,对隧道斜井底部联络风道的设计在施工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满足了通风需要断面净空要求前提条件下,考虑施工方便性和节省工程投资,对联络风道的布置形式进行了调整优化,减短了风道长度,改善了施工条件,在经济效益上也具有显著优势,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齐晔 《北京公路》2006,(3):15-19
通风量的计算是公路隧道通风系统设计的关键,它关系到通风方式的确定,影响着隧道工程的交通功能、投资和社会经济效益。文章针对公路隧道通风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对车辆有害物的基本排放量、修正系数、阻滞模式、允许浓度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简要介绍了公路隧道通风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特长公路隧道平导通风方案研究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国森  胡斌 《公路交通科技》2011,28(4):84-90,95
为了给特长单洞双向公路隧道提供经济合理的通风方案和设计参数,结合四川绵茂公路篮家岩隧道通风设计实际工程,综合考虑篮家岩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环境保护等制约因素的影响,选择了有利于救援和隧道修建的半横向平导通风方案.在平导通风方案中,根据隧道纵坡线形,计算分析后确定风压中性点,合理组织风流,并为特长单洞双向公路隧道提供了可...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制定高海拔地区特长高瓦斯隧道施工的通风方案,以宝鼎2号隧道在建工程为依托,对其进行详细的施工通风方案设计。同时以此隧道为研究对象,计算隧道施工过程中最大需风量,合理划分通风工区,根据计算结果选择通风设备,优化通风设备布置的位置,并对部分参数进行优化,对方案进行动态调整,最终确定合理的施工通风方案。结果表明:通过以上通风方案的设计和现场的控制,既能保证高海拔地区特长高瓦斯隧道施工通风需求,又能节约施工通风成本。  相似文献   

16.
超长公路隧道建设中,瓦斯浓度需作为施工安全因素考虑。以三联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用流体计算软件PHOENICS建立了瓦斯隧道扩散数学模型,经计算研究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在隧道横断面考虑,瓦斯浓度最高点为断面顶端,监测时需以顶端浓度作为判断依据;在隧道纵断面考虑,掌子面附近CH4浓度最高,瓦斯浓度最大,随着通入新鲜空气,瓦斯逐步向外扩散,掌子面位置瓦斯浓度降低;在入口风速为4 m/s条件下,通风30 min时刻掌子面CH4浓度降低至0.004 162,在入口风速为8 m/s条件下,通风30 min掌子面CH4浓度降低至0.002 301;从施工便利以及通风效果良好两方面考虑,最佳入口风速应设置为5~7 m/s。  相似文献   

17.
相较于原有的《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新的《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JTG/T D70/2-02—2014)在通风标准、通风方式及通风计算相关参数上作了较大修订。根据对新规范的理解,从通风标准、通风方式、通风计算等方面,将新规范与旧规范进行对比分析,以在建的潘城隧道为依托工程,进行通风计算对比。结果表明,按照新旧规范设计的隧道通风系统方案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进行设计更新。  相似文献   

18.
准确预测各个排风口的排污量,对分析隧道废气排放的环境影响和评价通风排污设计的合理性至关重要。利用大气扩散方程推导出多点排放式纵向通风隧道废气浓度和排污量的计算公式,并以某城市隧道为例计算分析了废气在隧道内的分布规律以及各排污口的废气排放特征。  相似文献   

19.
针对隧道通风系统存在的控制策略单一、智能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将模糊控制应用在隧道通风控制中。考虑与通风系统运行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选取实时检测的CO浓度和能见度值与设定值的差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对隧道通风模糊控制算法进行设计和Matlab仿真。通过与传统隧道通风的分档控制方法进行试验比较,发现模糊控制算法可以利用灵活的控制策略,动态调整风机数量,改善隧道空气环境,降低风机的启停频率,并降低设备损耗。  相似文献   

20.
秦岭特长公路隧道群通风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彦民  曹振 《公路》2005,(4):186-191
高等级公路上的特长隧道,由于车辆密度大。在隧道运行时排出废气多,影响隧道中空气质量。如不采用良好的通风设备,以新鲜空气置换隧道内的污染空气,将会影响司乘人员健康,同时汽车行驶在隧道内会散发出烟雾,掀起粉尘。降低隧道内能见度,不利于行车安全。尤其是在隧道内因交通事故而塞车时,甚至发生火灾的特殊情况下,通风就显得越发重要。而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方式的确定是通风设计中的关键,它依赖于诸如交通量、气流速度、废气标准等复杂因素。GZ40秦岭特长公路隧道群单洞长34079m,本文结合秦岭特长公路隧道群的工程实际情况,对运营通风进行了技术设计,并对特长公路隧道通风设计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