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青(岛)兰(州)高速公路陕西段路域范围内枣林子镇、左泉镇和郊道镇典型林地、耕地,进行养分含量规律研究,结果显示:OM含量表层土壤(0~30cm),有机质含量在0.8%~1.5%左右,为较为良好的耕作土壤,而随深度变化,下层(30~80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锐减;总磷含量在各层土壤中变化幅度小,有效磷表层含量较高(0~10cm:0.7%;10~20cm:0.8%),下部土壤含量骤减(30~40cm:01%),且林地土壤中磷的含量在不同地势差别较大;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总氮含量上差别较大,自然林地总氮含量较高能达到0.5%以上果园土壤0.3%耕地0.15%;综上,黄土沟壑区的养分研究结果,黄土区耕地的表层(0~30cm)有机质(OM)、有效磷含量较高,而下界面土壤养分含量骤减,在公路建设表土剥离中在黄土地区应在耕地剥离表层30cm的土壤;林地土壤应加深对表土的剥离厚度,建议剥离厚度为40~50cm。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高寒山地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对植被恢复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折多山4个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性质,并与同海拔原生植被土壤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高寒山地公路边坡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处于极度缺乏水平,除恢复初期进行了原始表土覆盖的3800m处样地外,恢复一年的样地仅占原生植被土壤的3.7%和9.4%,人工恢复5年的样地也只占11.16%、24.37%和21.29%、30.66%;碱解氮除3800m处样地外均未检出;土壤密度与同海拔原生植被土壤相比均显著增加,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明显减少,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0~20 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不到原生植被土壤的50%。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极度缺乏可能是高寒山地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极其困难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在高寒山地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原始表土进行有效保护并回填或用有机客土覆盖并适量追施氮肥是保证边坡植被恢复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国道G214线青海段路域土壤和植被的基本特征、相关关系与空间分异规律,为路域环境保护、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对公路沿线40个样地的土壤养分与植被盖度、多样性和生物量数据进行了基本统计、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将40个样地分成5类。结果表明:土壤与植被属性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与离散性,显示了自然地带性规律叠加了人为影响;大约以K540附近为分界点,即玛多以北路段的土壤和植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退化,玛多以南至玉树段路域土壤和植被情况较好,少数破坏地段处于正向演替的过程;氮素不足以及土壤盐碱化可能是制约路域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当地植物如紫花针茅、沙棘、高山绣线菊、百里香等具有较好的植被恢复与土壤改良效果;为充分发挥当地适生植被的水土保持效果,避免生态受到破坏,在高原公路建设中应注意保护这些原生植被,同时增施氮肥(或种植固氮植物)和控制土壤盐碱化对路域植被恢复重建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部黄土区地形破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加之特有的黄土结构,致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强公路边坡维护和生态修复无疑是保障公路基础设施安全、促进路域景观优化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地区典型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公路类型对应的边坡特征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黄土区公路边坡不同坡位、坡向土壤养分含量对比情况,为探究土壤养分流失特征、以及不同路域景观结构下植被恢复与土壤养分流失的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取路线调查与典型调查方式,对山西省部分在建和建成高速公路弃土场的表层土壤进行了采样,并对其肥力状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太原环城西北段与汾阳至离石高速公路的弃土场表层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以及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79~14.6g/kg、4.33~86.4mg/kg、0.20~5.27mg/kg、120~250mg/kg,得胜口至大同、太原至长治高速公路的弃土场表层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以及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2.53~9.77g/kg、1.43~53.0mg/kg、0.11~8.46mg/kg、32.7~218mg/kg;大同至右玉、大同至浑源以及平遥至榆社等在建高速公路弃土场表层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以及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14~13.8g/kg、2.85~31.4mg/kg、0.20~5.30mg/kg、38.3~213mg/kg;弃土场表层土壤的肥力状况随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弃土场的再生能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其表层土壤的肥力状况,降雨、气温等自然条件与弃土场表层土壤肥力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植被恢复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客土喷播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岩石路堑边坡生态防护技术,采用客土喷播进行边坡生态防护,喷播初期人土壤养分与植被覆盖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安全,选取山东省济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生态护坡试验工程,坡面设置采用室外模拟试验场,测试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植物种动态指标并对期分析认为,在植被恢复初期的养分变化过程中,无机养分误差较为明显,而有机养分变化并不显著,植物生长成土壤养分密切相关,在养分充分的前提下植被覆盖度和物种数相对较高,有利于路堑边坡正常恢复坡面植被。  相似文献   

7.
寒冷地区公路建设日趋发展,公路建设对土壤、植被等生态因子产生影响,导致寒区路域生态环境恶化。以典型寒区代表黑龙江省公路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提出将冻土环境作为寒区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方面,建立公路施工期路域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TOPSIS模型,通过计算各级指标贴近度来确定公路施工期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对国道丹阿公路呼十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Ⅱ级。结果表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黑龙江省公路生态环境评价,组合赋权法确定的权重科学合理,TOPSIS模型适用于黑龙江省公路施工期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8.
《公路》2020,(3)
为探究长时间修复工程创面土壤肥力特征,通过对二郎山西坡318国道沿线较长修复年限的工程创面及其附近自然坡面各土壤肥力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肥力指标上,工程创面整体低于自然坡面,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含水量两者差异显著。坡位对土壤肥力指标在均值上有影响,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但工程创面上仅土壤含水量的上、下坡差异显著,自然坡面有机质、全氮、含水量上、下坡间差异显著。各指标中pH值、有机质、全磷及含水量是影响工程创面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有机质、全氮、全磷及有效磷是影响自然坡面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岩溶地区公路路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光银  熊瑛  朱自强 《公路》2007,(3):147-151
在2002年和2004年,分别对地处岩溶地区的衡昆高速公路湖南段、207国道、322国道的多个路段,在距离公路5 m、10 m、15 m、25 m、40 m、60 m、80 m、100 m、120 m、150 m处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试土壤中的Cu、Pb、Zn、Cd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公路两侧土壤中的Pb、Zn、Cd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在公路运营之后显著增加,其中,土壤中Cd元素的污染严重,轻度污染的元素为Pb、Zn,基本上未受到Cu的污染影响,土壤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及污染程度为:Cd>Pb>Zn>Cu。重金属污染影响范围自公路起大约80~100 m;岩溶地区公路路侧水田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旱地、果园低,但影响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0.
公路的植被恢复技术主要依靠人工和自然力两种,目前公路植被恢复基本靠人工建立植被群落,而做为土壤种子库载体的表土的保护在公路建设施工及后期植被恢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公路植被恢复及表土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分析,提出土壤种子库在公路植被恢复中的潜力与应用,为公路植被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青海省玉树县境内G214国道护坡的植被恢复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保水剂、复合肥、专用肥和不同植物种类配比对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探讨适合当地植被恢复的技术方法,提出目前植被恢复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北方高寒山区化学除雪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道312线塞里木湖至果子沟口公路冬季路面冰雪清除要求,介绍了环保型融雪剂的研制现状,通过对融雪剂环保评价标准的分析.提出应重视对氯离子含量的限制,通过对融雪剂及撒布工艺的合理选择以减少其对公路及环境的破环。  相似文献   

13.
路基施工直接决定公路使用功能及竣工后的使用寿命,路基施工工艺、压实效果直接影响到整个公路工程的质量。文章研究了国道路基加宽改建施工技术,先对现有公路进行外业勘察和内业图件资料整绘,再根据当地经济与交通量的发展,提出经济、可行的设计方案。介绍了路基填料、路基边坡形式、路基防护、特殊路基的主要技术要求,并以国道G214线和G317线新改建工程为例,对国道新改建工程路基工程施工要点进行简要分析。通过总结相关建设经验,可为后期类似的山区公路路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吉林省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沿线3种典型公路占地类型(林地、旱地、水田)0~10、10~20、20~40cm的剖面土壤营养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研究了土壤质量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公路占地类型的剖面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很大差异;3种不同公路占地类型0~10 cm土壤质量表现为水田>旱地>林地,10~20c...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土壤细菌与植被相互作用对岩质边坡生态恢复的影响,以广连高速公路工程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特性、功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细菌群落多样性,但由于土壤细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等)氨基酸代谢及氮异化还原、同化还原功能较强,易与植被进行无机氮竞争吸收,植被生长1年后,土壤有效氮含量显著不足,即边坡生态恢复前期土壤细菌与植被氮竞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植被生长。因此,在岩质边坡生态恢复过程中应注重硝态氮肥的施加,以缓解土壤氮素竞争,促进植被稳定生长,进而提高边坡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表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公路建设中沿线表土资源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指导公路生态环保与恢复实践。依托南亚热带广东清远—云浮高速公路,在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养分特征、土壤结构及土壤种子库特征等综述基础上提出了不同表土资源的结构、养分及种子库等利用方式及优先利用顺序,并开展了农地表土的边坡客土喷播(或回填)+外源种子喷播、林地表土边坡客土喷播(回填)+外源种子喷播、取弃土场表土回填诱导自然植被恢复、桥梁段落施工便道稻田土回填+外源种子喷播利用等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表土尤其是林地表土的保护与利用可极大丰富建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提高人工群落与环境植被的融合性,但野外建成群落植物种类与室内试验土壤种子库萌发种类有差异,表土回填中根茎及其他营养体对工程实践中自然植被群落建成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道214线起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终于云南省景洪市。青海省共和至玉树(结古)公路是国道214线在青海境内的重要路段。也是通往玉树地区的"生命线"公路通道。是交通运输部西部大通道"八纵八横"中的一横。在国家公路网中居重要地位,同时今后将成为青、藏、川、云藏区黄金旅游线的重要路段。  相似文献   

18.
山区公路边坡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公路边坡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恢复效果,对北京市延庆县境内的栾赤公路进行了植被调查和土壤性质的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模式下乔木层群落结构要明显优于自然恢复模式;自然恢复模式下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数量、多样性指数略优于人工恢复模式,而植被盖度小于人工恢复模式;人工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优于自然恢复模式.在尊重自然生态演替规律的前提下,对公路边坡进行合理的植物种植将有利于边坡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部无人区的实地踏勘,结合对已建成的沙漠公路成果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针对塔东沙漠公路走廊带的比选及推荐方案的具体路线的设计原则,为以后类似沙漠地区的公路路线走廊带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陈树汪  李志厚 《公路》2007,(10):66-71
结合冲江河二期电站库区国道214线中甸~松园桥段公路改建的工程实践,简要介绍了水下大断面箱涵的结构及防水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