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拟建川甘界~广元高速公路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表明沿线地震地质灾害主要为高陡边坡崩塌落石、边坡中上部岩土体滑移、边坡岩体开裂变形等几类,并对各类灾害对待建公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汶川5.12地震灾区典型震害现象,分析了广甘路主干断裂上盘山体稳定性、隧道长期地应力变化影响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边坡地质灾害又是其中主要类型之一。边坡灾害所引发崩塌、滑坡等成为了阻断交通的主要因素。所以,对地震所引发的边坡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对震区道路边坡地质灾害进行大量、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分析总结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破坏的分布特征、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边坡动力破坏的主要类型以及边坡地质灾害对公路基础设施的影响,并提出了震后公路边坡病害的防治对策建议,以期在今后几年的公路灾后重建过程中能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锡常地区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名鹏 《路基工程》2009,(6):209-210
从苏锡常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现状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及成因入手,分析得出该区地质灾害主要是受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沉降、地裂缝以及软土等特殊性岩土灾害。阐述了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影响,提出了防治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2010年8月、2011年7月和2013年7月汶川地震区3次大型区域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桥梁灾害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典型桥梁病害成因进行分析。结合重建工程,对山区桥梁地震地质灾害防治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巴公路穿越西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山系的冰缘地带,沿线冰川活跃,冰川消融与进退等引发各类地质灾害,严重损毁公路,危及公路安全.中巴公路灾害防治是中巴公路改扩建工程的目标,科学防灾减灾需要掌握中巴公路沿线冰川及冰川灾害的形成及发展规律.通过野外调查、定点观测、文献检索与遥感解译等研究手段发现,独特的地形地貌、丰沛的夏季降雪、险峻的地形落差、山地气候波动等环境因素孕育大量跃动型冰川,具有长期萎缩与间歇跃动、同期不同步、夏季累积型和悬冰川的活动特征.中巴公路沿线可区分为四大活动性冰川群,洪扎河谷(Hunza River)一带的帕苏幕士塔格山冰川群(Pasu Mustaghs)最为活跃.中巴公路冰川灾害可分为冰川灾害与冰川地质灾害两大类别,10个类型.其中,冰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的治理是工程上主要面临的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6.
公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韶关地区最为常见,每年都有可能发生,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物质财富的巨大损失.公路地质灾害预案为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对公路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制订公路地质灾害预案的实践,对防治公路地质灾害的基本原则、减轻公路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主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公路》2017,(10)
高烈度艰险山区交通生命线工程在强震中遭受严重破坏,震后如何进行公路重建的防灾选线是一个难点。结合汶川地震后G213线映汶路重建工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及交通遥感技术,建立了强震后高烈度艰险山区公路重建防灾选线技术,主要包括:计算综合地质灾害指数、测评自然边坡抗震稳定性、测评沿线河谷抗震稳定性及综合测评路线走廊的防灾稳定性;提出了强震后高烈度艰险山区公路重建防灾选线的十字方针,即"绕避、穿越、拦挡、治理、留存";运用防灾选线技术及方针,制定了老虎嘴崩塌体路段公路重建防灾选线方案。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艰险山区强震后交通基础工程的恢复重建和防灾选线技术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普安县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发育,灾害分布点多面广,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文中通过对区域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现状评价及地质灾害趋势预测3层次的评价,划分出普安县地质灾害高、中、低3类风险区,为境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制定减灾防治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诱发边坡动力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实地调研5·12大地震后汶川震区附近道路沿线的滑坡与崩塌灾害分布情况,对地震烈度、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影响边坡动力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经过统计表明,沿发震断层长轴方向的地质灾害点数目明显地比垂直于断层的短轴方向比较多;地震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在该区域分布上以沿河流水系呈线状分布;地震引发的滑坡多集中在坡度2...  相似文献   

10.
以雷打石深切河谷地貌平推式滑坡为例,通过现场调查、钻孔、地表位移监测等方法,查明变形特征和规模等工程地质条件,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谷下切使坡体前缘临空,卸荷变形明显;陡倾裂隙的差异充填利于其中部形成竖向空隙层,对平推式滑坡的滑面位置和充水高度具有较大影响。深切河谷区平推式滑坡的失稳演化可分为构造作用下岩体损伤、坡体卸荷开裂、裂隙差异充填、坡体滑动诱发和平推式失稳5个阶段,坡体卸荷开裂和裂隙差异充填是深切河谷地貌对平推式滑坡的典型贡献。现有计算模型适用于深切河谷区平推式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地区等级较高的地震,常常发生在岩体强度高的深切割地貌区,因而震后次生灾害的危害预测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以G213映秀至汶川公路抢险保通的工程实践为例,总结了极震区崩塌灾害对公路造成的危害,结合震区地质环境,对崩塌物源的危岩体的发育和崩塌体运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危岩体防治措施。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17,(6)
天山公路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研究区域涵盖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其中崩塌作为突发灾害,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营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根据野外考察与统计分析,选取地形地貌、岩性、坡体结构、地质构造以及气候作为因子对其发育规律以及变形失稳机制进行研究,对沿线崩塌体的失稳模式进行分类,总结出滑移、倾倒、坠落等3种失稳模式。为当地公路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南复杂山区公路多具有长期干旱集中降雨的河谷气候、高陡的峡谷地貌、破碎的变质岩岩体、复杂的复式褶皱断层构造、强烈的地震活动等良好的地质灾害孕育条件,复杂地质背景条件下国省干线公路养护面临类型多样、规模不一、危害程度不同的地质病害。文中通过对病害类型、数量、规模、危害程度、养护资金、处治难点等的分析,提出西南复杂山区国省干线公路地质病害处治方案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14.
李永勤  王鹏  李琛  尉学勇  闫肖楠 《公路工程》2024,(1):112-117+130
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影响,黄土地区传统路基工程设计理念和防护结构已经不起极端天气的检验。以“2021年10月山西省极端暴雨天气”诱发黄土地区公路地质灾害为例,对临汾地区G209线(南北向)和G341线(东西向)走廊带沿线地质灾害类型进行统计,重点分析了极端天气下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致灾机理,探析了极端天气、地形地貌及地层结构等因素对黄土地区公路走廊带地质灾害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黄土沟壑区灾害多样,黄土残塬及梁峁区灾害种类单一,主要以路基塌陷为主;受降水量不同影响,南北向G209线较东西向G341线沿线灾害更为发育,灾害密度分别为0.6、0.4处/km;灾害发育密度显现出从沟壑坡脚—黄土梁峁—黄土残塬依次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G209线崩塌灾害多发,G341线路基塌陷发育,并且灾害规模大,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极端强降雨为本次地质灾害的致灾因子。此外,针对临汾黄土地区灾害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今后公路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高原山区公路沿线典型地质灾害的致灾原因,以2016年—2020年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等高原山区公路典型灾害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灾害与公路断道的关系,得出了该地区典型灾害发生频率由高至低为洪水水毁、崩塌、泥石流、滑坡,断道风险由高至低为泥石流、崩塌、滑坡、洪水水毁的结论,并揭示了高原山区地形地貌高原山区地形地貌、地质、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提供的物源条件与降雨耦合是诱发公路典型灾害的主因,且断道多发生在雨季5月—9月,灾害频繁爆发时段较雨季延迟。基于此分析,从灾害防治、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等方面提出了高原山区公路防灾措施。  相似文献   

16.
皖西南山区公路所经路段大多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工程地质多变,公路建设中必然会使原地形地貌遭到破坏,而且不可避免有不少高填方、高边坡、高挡墙出现,工程地质条件差的地段时常出现地质灾害,每年因为地质问题而引发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滑坡等灾害给人类的财富和生命安全带来重大损失。就皖西南山区公路工程地质问题、灾害成因和防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5):148-148
<正>广东省水利主管部门近日在广东全省三防工作会议上表示,广东今年可能旱涝互现,在降雨集中期,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局部性城市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而山洪灾害历来是造成广东群死群伤的主要灾害。对此,广东省年内将投入3.4亿多元资金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建成覆盖全省范围的山洪灾害防治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防群测体系,打通防灾避险"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8.
简述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亓晓贵  王爱涛 《公路》2000,(9):61-6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及害害程序评估的进一步完善。以莱新高速公路的地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介绍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依据、范围及防治措施,对今后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太行山区阜长公路印钞石一长城岭段地质灾害尤为发育,严重影响了阜长公路的安全运行。为有效防灾与减灾,文章立足于野外考察和对已有资料的统计分析,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地质灾害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在分布上,灾害发育密集、类型多、分段性显著;成因复杂的松散堆积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强烈的水岩作用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重要因素。文章为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介绍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结合"5·12"汶川地震后泥石流灾害工程的防治对策,对公路工程泥石流防治的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对震后修建的防治泥石流灾害新型结构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