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在已建高速公路上增设服务型互通立交时3种常见立交方案的优缺点;考虑到长深(长春—深圳)高速公路葵岗互通立交的限制因素较多,经多方对比论证,确定采用B形单喇叭立交(A匝道下穿主线)方案;为降低下穿主线匝道(A匝道)施工对主线交通的影响,提出3种桥梁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采用单孔桥梁方案。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入口区是影响立交整体运行的关键点段,为了减轻入口合流区的拥挤、提高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整体效率、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在交通需求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要采用一些交通管理控制措施。根据互通式立交匝道入口区域的特点,本文对高速公路网可靠性作用较大的互通立交匝道和主线的管理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入口合流区的几何和交通特性,对匝道和主线分别提出了不同管理控制策略,即:高速公路匝道入口控制策略和主线车道运行约束策略。  相似文献   

3.
何廷全  宋浪  俞山川 《公路》2023,(3):288-293
为提高多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采用入口匝道控制的管控效果,针对多车道高速公路不同车道之间的交通特性,通过调整合流区路面标线施划方式,提出了多车道高速公路主线提前换道与入口匝道协同控制策略。利用主线提前分散换道诱导更多主线车辆选择内侧车道行驶,以降低主线上游驶入合流区选择外侧两车道的比例,而入口匝道控制根据主线外侧两车道流量动态调整匝道车辆汇入主线的时机和数量,以达到合流区整体运行效率最优,提升合流区通行能力。案例分析发现,在入口匝道流量为600 pcu/h时,若主线上游流量分别为3 600、4 800和5 400 pcu/h,诱导150 pcu/h主线车辆提前换道可以分别降低整体车均延误4.41%、7.57%和50.55%,诱导300 pcu/h主线车辆提前换道可以分别降低整体车均延误5.94%、10.39%和61.03%,验证了协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多车道高速公路主线合流区通行效率,由于主线合流区各车道交通特征差异,针对多条匝道相互合流再一同汇入主线的情况,分析了主线合流区流量均衡状态、各车道饱和状态和匝道流量对通行效率的影响,提出了多车道高速公路车道分配与入口多匝道协同控制模型,主要通过主线车道控制引导上游主线车辆提前选择合适车道行驶,同时采用入口多匝道控制协调匝道合流区各汇入匝道车辆的驶入,实现主线和匝道的通行效率最大化提升。仿真验证及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通过主线车道控制引导上游主线车辆尽量选择内侧车道行驶,尽管会增加内侧车道行驶车辆的车均延误,但明显降低了主线和匝道的整体车均延误,说明主线车道控制与入口多匝道控制相结合对合流区通行效率提升优势明显,且主线合流区各车道流量均衡有助于提升入口匝道汇入效率。  相似文献   

5.
以南昌市某环形立交桥为工程背景。其主桥为大圆盘带匝道主梁结构,主桥与匝道采用牛腿连接,在高温天气下发生朝北偏位,且随着运营时间增加朝北偏位越来越大,导致桥墩倾斜开裂、支座销钉剪坏、TD匝道偏转等病害。通过长达三年的监控位移数据研究和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发现牛腿内支座失效是导致病害的主要原因,并得到了主梁南北位移的运动规律、TC1牛腿内板式橡胶支座和ZX159伸缩缝顶死的警戒温度。为了解决桥梁病害,建议切除匝道牛腿,新增桥墩支承,解除主桥梁端约束,使主桥与各匝道分离受力变形。  相似文献   

6.
基于单车道高速公路元胞自动机模型,提出了可以描述匝道交通行为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进行了高速公路匝道交通仿真实验,发现高速公路主线交通饱和度、匝道交通流量以及匝道交织区长度是影响高速公路匝道交通汇入主线效率的主要因素,当匝道流量控制在频率低于10s/辆且交织区长度设置在125~150m范围内时,匝道交织区承受能力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加速车道长度设计与车辆汇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加速车道长度对高速公路主线交通流的影响,利用可接受间隙理论,分析上匝道合流区通行特性和通行能力;基于最小车头时距,研究了加速车道上车辆汇入高速公路主线的概率;以高速公路主线和加速车道的车流量、最小车头时距等参数为基础,优化了高速公路加速车道长度设计方法,获得了入口匝道交通流控制模型.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设计高速公路加速车道长度,控制入口匝道交通流,在高速公路主线车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入口匝道车流量比传统方法增加了近1倍.  相似文献   

8.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弯箱梁桥同步顶升纠扭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弯箱梁桥在运营阶段经常出现支座变形、脱空及梁体扭转、偏位等病害,使桥梁结构受力趋于不利状态。以上海市一座匝道桥梁加固处理为对象,在对该桥病害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采用PLC液压同步技术对桥梁进行整体同步顶升(不对称布顶)更换支座、纠扭、增设支座调整扭矩与支座反力等改造措施。实施结果表明:同步顶升控制系统较好地保证了顶升位移的精度;支座反力测定简便、可靠;病害弯桥基本恢复到原设计状态,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公路》2017,(6)
以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主线同侧连续合流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小型车的加速特性进行分析,并基于可插入间隙理论,确定了不同匝道车道数车辆汇入主线的加速车道模型;然后通过分析驾驶员操作规律,考虑反应距离、决策距离、换道或减速距离3个方面的需求,建立了主线车辆与下游匝道汇入车辆间安全视距模型;最后确定以小型车为研究对象的加速车道长度值与换道模型确定的安全视距值之和,建立高速公路主线同侧连续入口最小间距计算模型,并提出了基于主线和匝道设计速度、入口匝道车道数的高速公路主线同侧连续入口最小间距指标值。研究成果是对我国有关规范和设计细则的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江苏环保公众网对南京至盐城高速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南京至盐城高速公路工程路线全长124.451 km,采用高速公路标准,主线行车道采用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为120 km/h,全线设置互通立交15处,主线收费站1处,匝道收费站10处,服务区3处,主线桥梁155座,其中特大桥7座。工程拟2019年开工建设,2023年建成通车。这条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大大缩短开车往返南京与盐城的时间,也将填补江苏中部地区东西向高速公路的空白。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高速公路在交通事故条件下的道路通行能力、整体路网的可靠度和交通运行效率,分析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和交通流的基本特征,不同类型限流方法的特点及优缺点。结合线性控制算法与交通事故条件下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列出四个约束条件,建立了入口匝道控制模型。最后运用Matlab等软件分别从主线可插人间隙的3种情况下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出交通事故条件下匝道限流控制的最大值。为今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路段交通组织与管理提供了决策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省域高速公路通道系统集成控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匝道、主线及干线统筹考虑,对入口匝道控制、主线控制、干线控制、交叉口控制及通道诱导进行集成控制,可以有效缓解高速公路通道内的交通拥挤及堵塞问题.讨论省域高速公路通道系统体系结构的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13.
李峰伟  丁宁 《中外公路》2011,31(3):295-299
结合连霍高速公路兰考至刘江段主线改扩建工程,研究兰考西枢纽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提出了主线单侧加宽、分离式路基、先匝道分流后分离式路基、主线扩容匝道分流后分离式路基等枢纽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入口匝道延误由车辆等待延误与车辆加减速延误组成,等待延误占据总延误的80%左右,而对于车辆的等待延误研究较少.文中以排队论和可接受间隙理论等为基础,讨论了高速公路入口匝道连接处的等待延误.在入口匝道和高速公路主线不同车辆到达流量的情况下,分别进行了研究,建立起了相应的模型,获得了匝道车辆的等待延误.等待延误的研...  相似文献   

15.
承担着交通转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改造是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文中结合京港澳(北京—香港—澳门)高速公路湖北境北段的互通实际,探讨两种典型改扩建方案——主线上跨匝道类和匝道上跨主线类的改造步骤和保通方案。  相似文献   

16.
重庆渝黔高速公路有79座主线桥梁,运营超过10年,为有效提高该路桥梁养护信息化管理水平,基于桥梁养护管理现状及信息化发展背景,探索开发了一套桥梁养护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桥梁基础信息管理、日常巡查检查、养护工程管理、数据可视化展示等内容,实现了桥梁信息标准化、数据电子化、检查规范化,并实现了桥梁检测、病害分析、养护维修闭环管理,对桥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桥梁在设计年限内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满足其承载能力和通行能力要求,并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对渝黔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主线同侧相邻入口路段的交通安全,满足当前越来越复杂的互通式立交相邻入口的行驶安全需求,在规范的规定不够全面的情况下,以主线同侧相邻的匝道入口间距为研究对象,分析驾驶人进入上游入口后的驾驶特性。考虑车辆由匝道驶入主线时加速行驶距离、等待可插入间隙行驶距离和变换车道所需距离,建立了最小间距计算模型。结合相关调查结果及国外规范的成熟研究成果,对匝道入口处关键参数取值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不同匝道设计车速对应的合流鼻初速度、不同主线设计速度的合流点末速度、不同车型在加速段的平均加速度及合流车辆等待可插入间隙的平均等待时间等参数。通过对匝道合流处的驾驶员视距研究,分析了合流前识别决策距离、合流前换道距离以及合流前减速距离。最后从行车安全角度,提出了基于主线和上游匝道设计速度的高速公路主线同侧相邻入口最小间距指标建议值。结果表明:主线同侧相邻匝道入口最小间距与主线和匝道的设计速度均存在较强的关联,两者的速差越大,所需要的间距越大。《路线规范》中未区分相邻出口和入口,相邻出口的间距和相邻入口的间距相同,且未考虑匝道设计速度,所规定的主线同侧相邻匝道入口最小间距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陈智俊  胡胜刚  张晟斌 《公路》2008,(1):109-114
结合宜巴高速公路兴山互通立体交叉C匝道桥的设计,简要叙述了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特点以及组合钢板梁桥的发展与现状,介绍了简支组合钢板梁的整体设计思路,说明了组合钢板梁的构造设计和材料选择,重点介绍了组合钢板梁的设计与计算。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入口匝道控制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针对Markos Papageoriou的高速公路交通流宏观,动态,确定性效能流模型,从入口匝道流量对高速公路主线交通流影响的实质出发,通过对入口匝道可汇入量影响因素的详细分析,提出了独立的入口匝道控制和入口匝道联合控制两种控制策略,并以高速公路的总行程时间,总服务流量及入口匝道平均等待时间作为入口匝道控制效果评价的目标函数,将目标函数、交通流模型和入口匝道控制模型化为求解二个最优问题,最后利  相似文献   

20.
以高速公路匝道连续分流点最小间距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车辆行驶路径及最小间距组成等,建立了考虑高速公路主线设计速度、运行速度过渡段及匝道设计速度等因素的匝道连续分流点最小间距模型,提出了基于该模型的匝道连续分流点最小间距值。模型计算值相较规范规定值更详尽,与不同匝道设计速度搭配取用,可为相关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