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塌方、变形、岩溶和突水突泥等事故,其中塌方是最为常见和比较典型的一种事故,给隧道施工带来很多困难。以云南省内某在建高速公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塌方事故为例,本文针对隧道塌方处理的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进行了介绍和探究。本次塌方事故处理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可为隧道勘察、设计、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范家岭1号隧道拱顶塌方的发生机理及技术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杰 《隧道建设》2007,27(3):67-70,87
隧道塌方伴随着隧道的施工过程而产生,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地质因素、设计因素、施工技术因素、管理决策因素产生关联。通过对太长高速公路范家岭1号双连拱隧道拱顶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处理过程和处理方案的优化,提出塌方的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公路隧道在进行现场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塌方冒顶的事故。因此,如何及时的预防和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塌方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原始场地地貌的勘察不仅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好的根据,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也可以很好的控制施工进度,为施工企业节省支出。毕威高速公路周翼隧道右洞YK65+941~+964段上台阶完成开挖及支护后产生塌方冒顶,采用小导管注浆凝固法对塌进行处治。本文结合此段塌方情况,分析了产生塌方冒顶的原因,说明了处理方案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4.
郭高峰  朱田野  黄小年 《公路》2022,(5):224-227
墨林高速公路大中山隧道是我国首条穿越横断山区哀牢山的特长公路隧道,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给隧道的施工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综合采用勘察、设计、施工及后续服务阶段的全过程资料,深刻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洞内滑层、塌方、突泥突水等地质灾害成因,并就现有的处置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为该地区同类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5.
隧道塌方伴随着隧道施工过程而发生,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地质、设计、施工技术、管理决策等因素有关。通过对百花滩3号隧道顶塌方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处理方案及塌方的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引发公路隧道塌方风险的因素较多、较复杂,准确地对公路隧道塌方风险进行评价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文中通过文献研究及专家调查,建立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的公路隧道塌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粗糙集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通过构造隶属度函数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引入模糊理论构建公路隧道塌方风险评价模型;结合某隧道工程进行实例研究,得出该工程中勘察设计风险、地质条件风险、施工风险等级分别为较低、较高、低,总体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7.
路继平  张文新 《公路》2012,(5):335-338
隧道施工中多次发生塌方、掉块、初支变形,经过现场勘察,技术人员分析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了分段加固,完善既有初期支护、局部注浆加固、全断面加固、二衬加强、临时套拱、管棚、拱架施工、预留施工管道、泵送混凝土、吹沙等措施合理整治,成功通过了塌方段.针对塌方整治的难点,总结了处理和预防塌方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黏土层浅埋大断面隧道洞口施工的塌方风险,从围岩地质条件与隧道设计特点两个角度分析了依托隧道工程的洞口施工难点,并提出相应施工工法和加固措施。在隧道典型段落的掌子面采用地质雷达进行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以预报结果为基础,再综合考虑隧道水文和地质条件、施工状态和隧道管理水平,选择了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地下水、开挖方式、隧道跨度与施工水平作为塌方风险评估因素。以100多座典型隧道的塌方事故资料作为依据,提炼塌方事故主要致灾因子及其发生频率,采用频数统计法计算各风险因素的客观权重,通过专家对风险因素评分与层次分析法计算和获取各因素的主观权重和分配权重,再通过工程中广泛使用的Karwowski模糊隶属度函数确定各风险因素不同风险等级的隶属度,以此构建权重矩阵与隶属度矩阵,计算出隧道塌方综合风险隶属度,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塌方风险等级。最终形成了一套黏土层浅埋大断面隧道塌方风险评估模型,将塌方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到依托工程大罗山隧道中,结果表明:隧道评估段塌方风险结果为IV级,属于危险级别;洞内实际开挖引起地表发生塌陷,围岩含水丰富,评估和开挖揭露的塌方风险等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验证了该风险评估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以国外某著名公司设计的半幅通车半幅施工的公路隧道大塌方为例,详细介绍了隧道塌方情况,分析了塌方的原因,指出对隧道地质认识不足,断面设计不合理,隧道间距过小,支护参数组合欠佳,施工方案不合理,是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这是非常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国内同类隧道的设计、施工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松散砂卵石地层自稳能力极差,隧道开挖过程中塌方频发,亟待明确塌方的发生机理并提出有效的处治技术。以青海海东循~隆高速公路穿越公伯峡砂卵石地层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砂卵石地层隧道塌方的影响因素及地层失稳模式的分析研究,明确了砂卵石隧道塌方产生机理,提出洞内塌方综合处治技术,并结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处治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塌方的产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因素为主要因素,设计因素、施工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塌方的产生;砂卵石地层塌方机理属松散介质垮落型,失稳模式为重力坍塌破坏;结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密排短管棚、三台阶预留核心土+锁脚锚管、注浆回填、洞内临时支撑"防塌方综合处治技术应用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隧道施工中常见安全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分析,对隧道施工阶段常见风险因素和危险环境进行辨识,并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建立隧道塌方事故树模型,对隧道施工塌方顶事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最终得出隧道塌方26个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序列以及隧道塌方事件概率重要度和临界重要度分析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发现,采取措施前后塌方的发生概率从0.006 225降至0.000 941。  相似文献   

12.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彬 《公路与汽运》2004,(3):101-102
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分析了隧道塌方的原因 ,表明准确的地质勘察、合理的设计和及时有效的支护措施可预防隧道塌方。  相似文献   

13.
介绍某增建二线铁路一座隧道进口端 ,在施工中发生大塌方 ,由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最终成功解救遇险人员 ,顺利处理完毕塌方事故。还分析了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影响施工的地质因素及塌方产生原因 ,总结了处理和预防塌方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塌方是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事故之一,风险评价是衡量硐室塌方风险大小的手段。为确保施工安全,提出了基于功效系数法和超前地质预报的隧道塌方风险超前评价模型。综合分析塌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围岩完整性系数、不连续结构面状态、主要结构面与洞轴线的夹角和地下水影响5个主要因素作为隧道塌方风险评价指标。采用TSP203系统和钻孔取芯的手段对评价指标进行定量描述,并基于功效系数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隧道塌方风险预警模型。最后将建立的塌方风险预测模型应用于昌宁高速川风凹隧道的塌方风险超前识别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塌方风险识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隧道塌方风险超前预测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涌水既影响隧道修建过程的正常施工,而且还危害隧道建成之后的安全运行。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乌鞘岭隧道涌水塌方段地质条件的调查、前期勘察及开挖揭示资料,对乌鞘岭隧道涌水的基本特点、形成条件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类似条件下隧道施工中的涌水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实际隧道塌方实例,利用ANSYS软件建立隧道贯通段开挖三维模型,分析水平岩层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围岩以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规律,同时深入分析隧道贯通段塌方产生的力学机理和地下水、爆破振动、空间效应和施工等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可为深埋隧道现场判断隧道贯通塌方起因和预测隧道塌方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神延、宝中、陇海、侯月等线黄土隧道塌方情况的介绍和塌方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为避免黄土隧道塌方和病害,设计及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西南复杂山区52座典型在役长大公路隧道运营10余年来逾2 500件安全风险案例的调研,以及西部高烈度地震区、高山峡谷区的国省干线运营隧道震害、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调查分析,结合境内外公路隧道安全风险相关文献,对复杂山区公路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的典型风险事件和风险致因进行细致梳理、辨识归类和分析。分析得到:建立了公路隧道安全典型风险辨识框架体系;交通事故是山区公路隧道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类风险事件,其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空间分布上隧道洞口影响段事故高于隧道中间段;交通环境是引发公路隧道火灾的最主要的因素,需特别重视交通事故和易燃易爆品运输两大不利因素的叠加效应;复杂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质灾害是导致公路隧道结构性损伤不可避免的因素,但施工过程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的人为因素却是运营期隧道各种病害的重要诱因;公路隧道运营安全风险因素贯穿隧道勘察、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全过程,加强隧道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辨识、防控十分必要,才能全方位、彻底有效地提高隧道运营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宁波象山港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安基山隧道,介绍了隧道塌方处理的设计要点和施工工序,现场监控量测结果表明,塌方处治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处理,为类似隧道塌方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小净距大跨度城市隧道施工风险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磊  李俊松 《路基工程》2010,(1):158-160
广安翠屏山小净距大跨度城市隧道是国内首次在施工阶段对塌方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并取得明显成效的隧道。施工中根据揭示的隧道地质变异情况与设计施工情况识别出可能导致塌方的风险因素,建立相应的风险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调查法,计算出各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值,再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同时降低塌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后果。最终达到缩短工期、降低投资和避免工程事故发生的目的,从而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