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清浩  高志萍  谢勇涛 《隧道建设》2010,30(1):67-70,77
根据工程类比法,采用CRD法优化厦门机场下穿34号楼隧道工程施工步骤。借助数值分析方法,分析既有建筑的沉降规律;根据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结果,提出超前注浆、地面硬化及补偿抬升注浆、洞内全断面帷幕注浆、大管棚超前支护等多种施工辅助措施控制沉降,结果表明施工过程既有建筑结构沉降得到有效控制,最终沉降量小于40mm。  相似文献   

2.
李景  李洋  杨阿龙  刘夏临 《交通科技》2023,(5):87-90+108
为解决超浅埋隧道下穿对既有高速公路安全运营的影响,依托某超浅埋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工程,提出隧道下穿施工的详细隧道支护方案、加固方案和开挖方案,同时建立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对隧道下穿的整个建设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预制装配式波形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箱拱型钢通道施工工艺下穿的建设方案,可有效控制沉降,降低对既有高速公路安全运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航  韩磊 《公路》2012,(8):267-272
基于环境保护和充分利用围岩自承能力的原则,在隧道洞口区段广泛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介绍了某浅埋三车道隧道下穿既有公路的施工方法及相应的支护措施。工程实践表明,对于下穿既有公路的浅埋大跨度软岩隧道施工,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以超前管棚、小导管注浆、加强掌子面临时支护、控制弱爆破、临时封闭仰拱为主要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保证施工期间公路车辆的通行。  相似文献   

4.
福平铁路岱岭段斜下穿一栋6层宿舍楼,楼房基础形式为桩径0.8m的人工挖孔灌注桩和柱下独立基础,桩长4~6m,隧道拱顶距最近桩基底端约12m,为保障楼房安全,针对掘进导致的桩基沉降变形开展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开挖距离的逼近,隧道拱顶位移与桩基沉降量逐渐增大,开挖断面处于建筑最下方时增长速率最快,桩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其中最大沉降值为11.6mm。通过验算确定该沉降不致造成楼房结构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城市隧道穿越立交桥基础时,不可避免地对周围土体产生扰动,从而对桥桩基础产生影响.为确保上部结构的安全,研究隧道施工对桥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广州轨道交通地铁五号线淘金至区庄区间浅埋暗挖隧道下穿区庄立交桥为背景,运用FLAC3D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重点分析了隧道开挖过程中桩土相互作用的变化和承台沉降规律,并将部分计算结果与现场量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经过与工程实测数据对比得知,计算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隧道施工对桥梁基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路》2019,(10)
以某顶管隧道工程为背景,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大直径浅埋顶管隧道邻近桥桩施工对道路路面及桥梁桩基变形受力的影响,并研究袖阀管地表注浆加固与桥桩加固措施对路面沉降及桥梁变形的控制效果,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分析加固措施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顶管隧道施工对桥梁桩基变形及受力影响较大,施工引起桩基向隧道发生侧移,且桩身上部位移要大于下部位移,靠近隧道的桩基易产生较大的侧移与桩身拉应力;未采取辅助措施下隧道施工引起的路面沉降、桥梁桩基变形及应力远超过规范允许值,危及道路及桥梁结构的安全,需采取有效的施工安全控制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施工安全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红黏土浅埋隧道施工开挖中,隧道初期支护产生较大沉降。通过从地质条件、施工等方面综合分析,深入探讨了隧道沉降过大的原因,提出临时仰拱、临时竖撑等措施。通过施工监控量测以及超前地质预报对隧道施工进行指导,对类似地质区处理隧道沉降过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谢勇涛 《隧道建设》2015,35(3):238-243
新乡市平原路隧道为双向4车道,下穿既有建筑物610.55 m,与既有建筑物底板净距仅2.0~4.5 m,属浅埋大跨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工程,施工难度非常大。根据工程类比,提出了分离式、双连拱和双孔矩形等隧道断面形式,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既有建筑物受影响的规律,最终确定采用双孔矩形隧道,CRD法施工,并提出了双孔矩形隧道的优化方案:双孔矩形隧道与地下商业街紧贴,充分利用商业街作用,施工中辅以适当范围的超前注浆措施,但设计参数不宜过高,否则不但施工中难以实现,而且对提高加固控制变形的效果不明显。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类似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桩基施工有可能导致临近大直径盾构隧道结构变形和渗漏水等运营风险。借助平面有限元程序,建立桩基对大直径盾构影响的数值模型,通过实测数据和数值计算对比得到了指导意义的结论。成桩过程中临近隧道产生相对少量的位移。隧道向下和向桩基方向发生变位。当桩基受荷后,隧道位移量明显加大,隧道向下和向远离桩基方向发生变位。桩基成孔过程引发的土层损失,是前期地层变位的主要原因。合理提高泥浆配比,甚至在成孔时采用全程钢护筒,可以有效减少土层损失,降低隧道变形的风险。桩基受荷后,桩周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剪切带。剪切效应引发结构与土的共同作用,进而使地层和结构产生应力应变响应。当桩基与隧道间距在2倍隧道结构外径以上时,隧道沉降和侧移可得到有效控制。桩基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层仍然会产生蠕变位移,对隧道结构依然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隧道下穿既有公路的安全施工,采用Midas GTS NX大型有限元模拟分析软件,结合某具体工程,对比分析了交叉中隔壁法和双侧壁导坑法两种开挖方法。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开挖对路面沉降影响范围主要在距隧道中线1倍洞径以内,其中CRD法对路面影响相对较小,且开挖施工时围岩能更早地达到稳定状态;采用加固圈模型模拟分析超前支护,加固圈内部以及与周围岩体交接处出现了一定的应力集中现象。对于超浅埋大跨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施工时应选择CRD法,同时应注意加强支护参数以确保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11.
隧道开挖将引起地层变形和地表沉降,过大的沉降将影响地上结构物的安全。本文采用数值方法分析支护措施对浅埋隧道性状和地表沉降的影响,通过组合不同的支护类型和设置不同的支护参数进行参数分析,研究地表的沉降规律,为有效控制地表沉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万利  李振江  吴涛 《公路》2015,(2):235-238
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青兰高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浅埋暗挖法"的理念及相应的支护参数、施工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开挖过程中既有公路路面及新建隧道围岩的位移量。  相似文献   

13.
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衬砌抗震性能攸关其自身及毗邻和交叉建筑物的安全性,抗震设计需要采取合理的抗震计算方法。文中建立了某外径12.4 m盾构隧道工程的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反应位移法、反应加速度法和整体式反应位移法等抗震计算方法,对比分析砂土、粉质黏土等不同土层条件、90%~320%的隧道直径埋深时隧道衬砌结构的弯矩、剪力和轴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反应位移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的内力变化规律相似、计算值最接近,反应加速度法和整体式反应位移法的计算结果偏差较大。在隧道埋深浅、土层均匀的情况下,可采用反应位移法进行盾构隧道衬砌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14.
15.
由于地铁施工地域的特殊性,以致周边环境安全性要求高,其中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沉降是周边环境安全性的主要内容。为了判别周边的环境是否安全可控,需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地表沉降控制指标,根据监测的数据反馈对地铁施工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通过结合环境因素和众多工程实例,对某地铁工程区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在考虑工程建设经济性的基础上,提供更符合现场施工的地表控制值的建议值,为指导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下道路具有断面大、埋深浅、施工环境复杂等特点,常对地表既有建筑物造成不利影响。以济南市玉函路隧道工程为依托,利用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城市大断面超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与不同走向的既有建筑物的响应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既有建筑长边垂直隧道走向时,发生靠近隧道的柱基差异性沉降造成建筑破坏。既有建筑物长边平行于隧道走向,破坏形式为倾斜破坏,平行于隧道走向的建筑柱基不均匀沉降相对最大值发生在隧道掘进过程中,垂直于隧道走向的建筑柱基不均匀沉降相对最大值则有概率发生在全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当地表建筑物存在时,特征点沉降变化趋势与天然地面沉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在建筑物荷载的作用下进行隧道开挖施工,应力释放过程变长,后期的固结沉降量也相应增加,导致地表沉降要明显大于天然地表的沉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南翔西路隧道下穿既有全三高速公路工程,采用FLAC3D数值分析手段对隧道三导洞开挖法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初期支护内力分布情况、地表沉降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隧道施工完毕后,初期支护大管棚起着良好的支护效果,围岩应力集中区局限在拱部一定范围内。隧道三导洞法施工对拱部影响较大,各个分部开挖后周边围岩均有应力集中现象,但应力变化梯度不大。隧道临时支护拆除前地表沉降最大值23mm,临时支护拆除后地表沉降最大值45mm。隧道仰拱向上隆起30mm。隧道开挖后,隧道周边围岩位移不显著,满足规范要求。地表沉降最大值位置为隧道中线,对应地表沉降槽宽度为50m,影响范围为隧道中线左右各25m。初期支护拱部素混凝土安全系数满足施工安全要求。相关结论对类似工程的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既有管线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先堂 《隧道建设》2002,22(2):23-25
主要介绍北京城铁14标轻轨暗挖双连拱隧道穿越一盖板河的浅埋暗挖施工技术,对洞内和地表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魏纲  姚王晶  许斌  石长江  傅翼  王哲 《隧道建设》2018,38(7):1123-1130
软土地区的浅埋隧道由于土层软弱,易产生较大变形和坍塌。为解决隧道开挖时的围岩变形及开挖工法选择问题,依托紫之隧道第1标段暗挖段工程,对洞内拱顶沉降、拱腰收敛和仰拱隆起进行实测,对实测数据的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CRD工法在淤泥质软土中与四台阶法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测得的拱顶沉降都较大; 2)拆除隧道支撑会引起较大的拱顶沉降,其比例占总拱顶沉降的14.63%; 3)隧道在淤泥质软土中开挖时会发生椭圆化变形,二次衬砌完成后,由于隧道基底承载力不足,隧道产生了整体沉降; 4)降雨会使上部土体超载,并弱化围岩的强度,导致拱顶沉降加大; 5)土质条件与施工工法的变化都会明显影响拱顶沉降,在隧道变形要求严格的区域或淤泥质软土中,采用CRD工法开挖风险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在地表有建筑物的地层中修建地铁隧道,需要研究隧道和上部建筑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数值方法,考虑不同基础形式情况下,分析隧道周围土体的应力、变形及基础沉降, 重点研究偏移距对隧道和上部建筑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