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崔振东 《隧道建设》2017,37(9):1140-1145
为了便于盾构过站施工连续,保证施工安全,以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上桥车站工程为依托,对双侧导洞先行贯通、中隔墙后续开挖的双侧壁导坑工法进行分析,并研究临时中隔墙岩柱开挖的稳定性和加固措施,形成临时中隔墙岩柱开挖的施工关键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在双侧导洞贯通后、中隔墙岩柱开挖前,隧道已经发生较大的拱顶沉降和收敛变形。为保证中隔墙岩柱开挖的稳定性和控制隧道变形,先对隧道及中隔墙进行加固,然后采用分台阶开挖施工。中隔墙拱部采用锁脚锚杆和增加中隔墙临时支撑体系刚度有助于改善初期支护的受力模式和控制隧道的收敛变形。  相似文献   

2.
施工区域地形复杂且狭窄,特别是云南岸无任何道路,地势陡峭。拱座基坑开挖深度51 m,峭壁接近90°,且与周围民房距离较近,施工安全风险大,基坑为饱和抗压强度90 MPa以上的白云灰岩,开挖困难。针对布拖县冯家坪跨金沙江大桥桥位区域复杂的工程地质、地形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及工程要求,结合专家意见特编制此专项施工技术方案以达到拱座深基坑爆破开挖安全与技术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隧道洞口浅埋段双侧壁导坑施工工艺的特点,对某高速公路隧道进行了数值模拟,定性地分析了双侧壁导坑开挖法施工力学行为.研究表明,在开挖初期,临时钢架与核心土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承载整体,能有效地减少地表沉降变形;上部核心土开挖后,临时钢架与初衬连接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在开挖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陈刚 《路基工程》2022,(5):177-181
依托贵阳市一临近既有建筑物的大跨暗挖车站工程,通过数值方法对其拱盖法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施工过程中加固深度和位置对既有建筑物变形的影响,并提出优化方案。研究表明:既有建筑物变形集中在拆撑并施做内衬的过程中,施工中需重点监测;随着加固桩深度的增大,既有建筑物竖向和水平向变形均降低;随着加固位置逐渐接近既有建筑物,其变形也逐渐降低,但加固深度和加固位置均存在最优值。  相似文献   

5.
高海宏 《隧道建设》2008,28(2):191-196
重庆临江门车站隧道地处繁华城区,周边环境复杂,隧道开挖断面为420.96m2的超大型断面,且断面尺寸变化多,而且隧道穿越地层为硬质砂岩,国内尚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施工难度极大。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钻爆法组织施工,通过巧妙应用多种控制爆破技术、留核心岩台的整体式衬砌技术、监控量测技术和其他配套技术,安全、优质、快速地建成了隧道,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在建重庆市轨道交通10号线红土地车站通风井施工过程中围岩受力和位移变化情况,利用Midas-GTS(NX)建立超深地铁车站通风结构-风井和通风道交叉段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风井漏渣法施工对风井和通风道交叉段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漏渣竖井的开挖对交叉段隧道围岩的位移和支护结构的应力有较大影响,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避免拱脚和拱肩出现挤压破坏以及隧底出现拉裂破坏。  相似文献   

7.
蓝洋 《隧道建设》2009,(Z2):153-156
渝湘高速公路武水段B6合同段羊角隧道属大断面超长隧道,具有施工难度大、技术复杂、技术要求高的特点。结合工程现场实际,利用荷载结构法进行数据分析,最终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行开挖,施工过程中注意监测控制、预留变形量的设置,顺利通过软弱围岩段,有效控制了总体变形。主要就羊角隧道双侧壁导坑施工技术展开阐述,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马栋 《隧道建设》2018,38(Z2):253-260
针对王岗山隧道出口段三线车站隧道断面施工前期CRD与台阶法施工存在拱顶下沉与收敛变形过快过大,断面拱顶下沉和收敛变形速度达到3~5 mm/d,日最大下沉和收敛值为4.7 mm和4.8 mm,15 d内累计下沉109 mm、收敛53 mm,且下沉、变形还在进一步发展中,存在围岩侵入设计限界的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分析大变形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埋深浅、跨度大、扁平率低、穿越辉绿岩侵入岩与沉积岩的混杂带,岩体破碎,岩质软弱、易滑。提出优化施工方案,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优化超前和初期支护措施,并制定详细的施工步骤。实际监测结果显示,该优化施工方案有效地控制了围岩变形,初期支护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收敛和拱顶下沉基本未突破预留值,保证了施工安全,为按时完成隧道施工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
张维  梁桥欣 《路基工程》2023,(2):142-147
以南宁市轨道交通3号线青秀山站工程为依托,采用超深群管井综合降水、大直径深长钢管柱成孔及定位技术、非爆破新型双牙高频振动高频破碎锤、抓斗等联合机械开挖、多节点立体交叉隧道施工等技术,解决泥质粉砂岩等地层降水难、大直径深长钢管柱成孔及垂直度控制难度大、基坑开挖效率低、明暗挖工程平面重叠和立体交叉施工难度大、群洞转换节点多等难题。在确保超深基坑、暗挖隧道开挖过程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了地表下沉,提高了复杂车站基坑开挖施工功效,缩短了工期,取得较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隧道通风设计至关重要,合理的设计可以将隧道中的气体排放浓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值内。如果设计不合理,一旦隧道中其他的浓度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对工作人员和司机造成威胁。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对特长深埋隧道通风方案优化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公路》2020,(5)
以柞山高速段小岭隧道为依托,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对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开挖与支护过程进行数值分析,探讨了围岩与衬砌材料的变形与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偏压导致隧道洞口两侧出现超过18mm的变形差,通过锚喷支护可将该变形差控制在7mm以内;偏压隧道稳定性最不利位置出现在拱顶与底部处,在拱顶右侧与拱底左侧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双侧壁导坑法相对于预留核心土开挖法可以更好地控制拱顶处竖向变形;设计中应合理设计衬砌参数,防止锚杆等材料处于屈服状态,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2.
莫斯科深埋地铁车站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叙述了自1956年至今在莫斯科修建的12个立柱式和塔柱式深埋地铁车站的设计杭技术特点。本文叙述了的每个工程的可行性参数表列在文章最后。  相似文献   

13.
郭杰 《隧道建设》2014,34(6):525-533
传统双侧壁导坑法存在施工工序多、施工速度慢、闭合时间长等不足。以深圳市红棉路隧道工程为背景,对传统工法进行改进,并采用数值方法重点分析改进的双侧壁导坑法的安全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改进的双侧壁导坑法;2)在合适的地层采用改进的双侧壁导坑法,能够满足地表沉降、结构受力、施工安全等各项隧道施工技术要求;3)应用改进的双侧壁导坑法能够产生良好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刘兴庄  刘宝发 《公路》2011,(6):223-229
通过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模拟双侧壁导坑法的施工过程,分析该施工方法的优缺点,达到指导施工的目的.双侧壁导抗开挖的施工工序比较多,目的是多步卸载,确保一次应力释放不会太大,从而保证围岩的自身稳定.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福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泉州段前鸥隧道单洞4车道超大断面公路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进行总结,主要介绍该隧道的开挖、管棚支护、超前小导管注浆、防排水施工、二次衬砌等施工工艺,对从事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及施工管理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述粘性土区域在无条件放坡开挖或放坡开挖边坡不经济时,采取直立边坡的安全开挖方法,给出直立边坡开挖极限安全高度与最长分段开挖长度的公式。  相似文献   

17.
18.
于军 《隧道建设》2013,33(1):22-26
浅埋暗挖隧道近距离下穿施工会对既有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解决好下穿施工引起的既有结构沉降变形问题,对城市地下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显著意义。以北京地铁6号线东四站-朝阳门站区间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5号线东四站为工程背景,在施工过程中开展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对隧道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并总结分析零距离穿越施工对既有结构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 1)在隧道开挖轮廓线两侧2 m内进行全断面注浆能够显著提高穿越段的土体强度,有效降低既有地铁车站的沉降变形; 2)千斤顶顶撑能够对既有结构底板提供支撑反力,不仅限制了既有结构的沉降变形,而且减小了穿越施工对既有结构的影响范围,确保既有结构的最大沉降值控制在3 mm以内。  相似文献   

19.
京石客运专线石家庄隧道是中国第一条穿城入地多线双连拱浅埋大跨铁路隧道.该文依托下穿既有石太客运专线的浅埋大跨双连拱隧道暗挖段,考虑不同工法、不同超前加固措施等因素,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不同工况进行模拟,分析既有线变位、新建隧道结构受力以及塑性区发展深度,提出合理的穿越方案.  相似文献   

20.
双侧壁导坑法在隧道特殊段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奥法是隧道施工普遍采采的方法,但在合(肥)-芜(湖)高速公路试刀山隧道特殊段施工中,坚持新奥法,先后采用正台阶法,上导洞法均未成功,最后通过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才得以顺利贯通。本文仅就该法的具体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