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修建乌鞘岭隧道采用TBM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鞘岭隧道位于兰新铁路兰州-武威段增建二线上,全长20.050km,将是我国第一长隧。本文介绍了该隧道的地质概况,结合国内外一些使用TBM施工的成功实例,阐述了在乌鞘岭隧道采用TBM施工的可行性及设计的合理性,将为完成乌鞘岭隧道提供有力保证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2006年8月23日上午10时,兰武二线暨乌鞘岭特长隧道双线开通运营庆祝大会在乌鞘岭隧道进口隆重举行,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春房宣布兰武二线暨乌鞘岭隧道正式开通。  相似文献   

3.
兰新铁路兰州西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是全长20050m的乌鞘岭特长隧道,该隧道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此针对铁道部Ⅰ线隧道总工期2.5年、Ⅱ线隧道总工期3.5年建成通车的要求,提出解决乌鞘岭隧道控制工期的施工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4.
乌鞘岭特长隧道位于兰新线打柴沟与龙沟车站之间的乌鞘岭,全长20050m,为投入运营的国内铁路第一长隧,其安全非常重要。主要介绍了乌鞘岭特长隧道通信防灾方案。  相似文献   

5.
基于激光准直特性的隧道整体道床沉降图像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实 《中国铁路》2012,(5):84-86
针对乌鞘岭隧道的路基沉降,利用CMOS图像传感器及相关仪器设备,采用二维测量方法对其进行沉降监测,提出乌鞘岭隧道路基沉降监测系统整体方案。阐述CMOS图像传感器测量原理、整体道床沉降监测图像传感器配置、图像采集和处理、数据分析和结果发布,提出以传感网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为基础的乌鞘岭隧道路基沉降非接触在线监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可通过网络发布隧道路基沉降信息,对路基沉降进行预警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乌鞘岭隧道地质条件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响  钱伟平 《铁道勘察》2005,31(4):57-61
乌鞘岭隧道为我国目前最长的山岭铁路隧道,长20050m,以工程艰巨、地质复杂、工期紧迫为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岩土工程界的瞩目。在已有勘察、施工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乌鞘岭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征,以及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与施工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7.
乌鞘岭特长隧道是我国铁路建设首次实施设计监理的工程项目。结合乌鞘岭特长隧道的特点,介绍该工程设计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方法及设计监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对当前如何实施铁路设计监理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铁路》2006,(4):69-69
2006年3月30日16时,目前亚洲投入运营的最长铁路隧道—全长20.05km的兰新铁路乌鞘岭特长隧道Ⅰ线建成通车。列车通过乌鞘岭特长隧道,从打柴沟站直达龙沟站,比经由既有线缩短30多km。陇海铁路宝(鸡)兰(州)二线建成后,兰新铁路兰(州西)武(威南)段成为亚欧大陆桥惟一的单线铁路,极  相似文献   

9.
基于电路分析原理,分别采用圆形导体阻抗公式和电路综合法建立乌鞘岭隧道贯通地线改善前后的物理模型,对比并分析改善措施的有效性。同时根据牵引系统网络,建立乌鞘岭隧道轨面电压计算模型,对比并分析轨面电压改善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8号斜井及正洞施工通风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乌鞘岭隧道8号斜井开工2年来的具体施工情况,介绍高寒地区长斜井的施工通风设计与实际通风效果。  相似文献   

11.
铁路隧道基底病害产生机理及整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理论分析及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的方法,对铁路隧道基底结构的受力状态、病害产生的机理以及病害的整治措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隧道基底结构在列车静载作用下处于受弯拉的受力状态,在列车运行荷载作用下则会产生挠曲振动,其基底结构会随之产生疲劳破损直至断裂;隧道基底病害的产生和发展是列车动载、地下水、施工质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之间又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恶化的关系。对隧道基底病害的整治要采用改善隧道基底的结构形式和排水设计、减弱列车振动对基底结构及基岩的影响以及保证施工质量等多种措施和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轨道与隧道结构相互作用规律,建立弹性支承块式轨道与隧道底板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型。考虑隧道底板变形方式、最大变形值、沉降槽宽度等影响因素,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轨道结构的变形和内力、钢轨与道床板的脱空、道床与隧道底板的脱空。结果表明:由于支承块、道床板、隧道底板之间连接力弱,隧道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可能引起支承块与道床板、道床板与隧道底板间的脱空;钢轨对道床板的约束作用不明显,道床板与隧道结构存在变形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道床板自身的刚度;隧道底板最大变形发生在道床板变形缝处时,相比于发生在道床板中部,钢轨与道床板更容易产生脱空;沉降槽宽度越大,轨道与隧道结构的差异变形越小,而轨道结构内力随沉降槽宽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采用实际工点的参数进行计算,得到道床板与隧道底板脱空量为0.8 mm,与实测脱空量1.1 mm相比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既有铁路隧道铺底结构破损严重的现状,在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确定隧道铺底结构疲劳危险部位的基础上,采用动力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列车动载作用下隧道铺底结构疲劳危险部位的弯拉应力时程曲线,而后根据疲劳累积损伤理论,采用Tepfers的混凝土单对数疲劳方程求出隧道铺底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及其损伤度。计算中考虑了10 cm2、0 cm3、0 cm厚素混凝土和20 cm厚钢筋混凝土4种不同的隧道铺底工况,计算结果同模型试验结果的变化规律一致。根据计算结果得出20 cm厚钢筋混凝土铺底结构使用寿命较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某滨海填土区地铁盾构隧道,在运营8年后出现道床翻浆冒泥病害。结合区间隧道所在地区地质情况及结构特征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①地质情况复杂,隧道处于淤泥质地层中,衬砌结构发生不均匀变形;②道床结构与衬砌管片之间不密实,道床与管片结构变形不协调。根据病害原因,制定以适用的材料填充道床结构与管片结构间缝隙的病害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黏弹阻尼道床阻尼厚度对隧道及地表振动衰减特性的影响,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利用ANSYS建立土体-隧道-道床平面有限元模型,分析在5~25 Hz频率荷载的作用下,整体道床和黏弹阻尼道床在隧道结构中的振动响应,并分析这两种道床下地表距离隧道中心线不同距离的振动加速度的衰减特性。结果表明:荷载频率小于10 Hz时,在地表距离隧道中心25 m左右,振动有明显的放大区域;荷载频率为10~20 Hz,振动加速度随道床阻尼层厚度降低,阻尼层越厚振动衰减越明显;随着黏弹阻尼道床阻尼层厚度增加,隧道衬砌底部振动加速度有效值依次降低,隧道壁竖直方向振动衰减更加明显,阻尼层每增加2 mm,振级降低1~4 d B。  相似文献   

16.
某高原铁路沿线工程与环境条件复杂,正线以铺设少维护且经济性良好的双块式无砟轨道为主.为解决连续式道床板病害多、修补难度大且对基础变形适应性差等问题,拟采用单元式无砟道床结构.然而,道床结构单元化会削弱道床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需采用植筋加强道床与隧道基础间的连接.为确保植筋设置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基于数值分析方法对道床板与隧...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速下地铁多种轨道结构现场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地铁振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地铁中亦采用多种减振轨道结构型式用于减振。为详细评价各种减振轨道结构的减振效果,以地铁动力测试为依托,在频域内分析4种轨道结构各测试断面在不同时速下的振动特征。结果表明:对于长枕埋入式整体道床轨道而言,行车速度的增加对钢轨、道床、隧道竖向加速度低频范围内的影响较大,而在中高频影响较小。对于GJ-Ⅲ型中等减振扣件轨道,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加,GJ-Ⅲ型中等减振扣件轨道减振效果下降较明显。同时随着行车速度的提高,橡胶隔振垫浮置板轨道仅对浮置板和隧道减振效果较稳定,而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对钢轨、浮置板及隧道减振效果都很稳定。  相似文献   

18.
铁路隧道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针对我国目前铁路隧道建设的具体情况 ,就较为敏感的隧道施工地质工作、特长隧道选择单洞双线或双洞单线时方案比较、道床类型、防排水原则、信息化设计、建设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见解 ,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消防角度探讨地铁隧道疏散平台的设计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疏散平台是地铁隧道消防安全的必要保障,但疏散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中转,道床面才是疏散的主要途径。从消防疏散的角度出发,探讨地铁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的重要性,并对疏散平台和道床面的主要作用进行了对比说明,重点分析疏散平台设置步梯的必要性和步梯给区间管线安装带来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技术主张。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乌鞘岭隧道左线出口弹性支承块式整体道床设计和施工情况,对其施工工艺、进度及质量控制措施等作了论述,以期为今后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