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工程车辆非线性橡胶悬架动力学建模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AD250铰接式自卸车的非线性变刚度橡胶悬架为研究对象,应用模态综合法和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并通过整车试验建立了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以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为优化目标,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对不同载荷、不同等级路面和不同车速下的悬架特性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最优悬架特性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橡胶悬架刚度参数的理想非线性特性曲线。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橡胶悬架系统能使车辆保持良好的行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2.
新型混联式ISD悬架建模与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包含惯容器的新型混联式ISD悬架,该悬架由主弹簧、副弹簧、减振器和惯容器4个基本元件构成。建立了整车8自由度动力学数学模型,确定了悬架参数的优化范围及约束条件,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悬架参数优化。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可使座椅处垂向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降低26%,车辆行驶平顺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响应面法和ADAMS/Car虚拟样机模型,在不改变悬架刚度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行驶条件对前、后悬架阻尼参数进行了优化匹配.设计了前、后悬架可调阻尼减振器并进行台架性能测试.将可调阻尼减振器装车进行随机路面平顺性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悬架阻尼参数的整车行驶平顺性得到改善,验证了响应面法和阻尼优化匹配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改善大客车行驶平顺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座椅参数优化和应用少片弹簧悬架对大客车平顺性的效果,由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两部分组成。计算机分析是针对一个受路面随机激励的人一椅一车系统进行的。座椅参数优化的目标是使不同位置的座椅上的乘坐舒适性差别最小及传给乘员的振动能量最小。研究表明,应用少片弹簧不仅显著地改善大客车的行驶平顺性还能使悬架轻量化、文中术出了为DD—680大客车设计的少片弹簧的优化参数。  相似文献   

5.
汽车磁流变非线性悬架模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志党  高峰  高献栋 《汽车技术》2006,(12):27-30,45
建立了整车悬架系统的三维模型,根据试验数据得出了前后悬架弹簧的非线性特性曲线。前后悬架减振器均采用磁流变减振器,采用Bouc-Wen参数化模型为其阻尼力模型。采用模糊控制算法为整车半主动控制算法,采用ADAMS和Matlab联合对整车平顺性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控制算法控制磁流变非线性悬架可提高整车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6.
汽车平顺性是汽车NVH性能的评价指标之一。系统介绍了汽车行驶平顺性的客观评价方法,并结合某车型搭建整车行驶平顺性虚拟样机,进行了仿真分析评价。该方法可用于指导汽车行驶平顺性的改善以及悬架参数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针对公路行驶的重型载货汽车,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悬架系统及整车的ADAMS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用功率谱密度对平顺性做频域分析,在典型工况下,采用路谱激励对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对悬架系统参数自动优化以进一步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载货汽车用户反映的平顺性差问题,在综合考虑空、满载频率的合理性与钢板弹簧、橡胶弹簧设计寿命的前提下,正确匹配钢板弹簧与橡胶弹簧的刚度特性,利用CAE仿真工具,开发出一种橡胶弹簧和钢板弹簧组合的复合弹簧。通过正向设计使该复合弹簧比原车的主副钢板弹簧质量轻20%、成本降低5%,舒适性明显提高。后期试验验证表明,该复合悬架设计方法合理有效,解决了整车平顺性差问题,提高了整车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空气悬架大客车平顺性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弹簧具有变刚度特性,其固有振动频率要比钢板弹簧低得多,且不随汽车承载质量的变化而改变。安装有空气悬架的汽车车轮动载荷小,可以获得良好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减小了高速行驶车辆对路面的破坏。空气悬架在汽车悬架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安装有空气悬架的大客车为研究对象,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空气弹簧大客车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并对其平顺性进行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江铃轻型货车行驶平顺性的改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江铃轻型货车行驶平顺性不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道路试验,电液伺服模拟激振试验,模态试验和理论分析;查明了该车平顺性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前后悬架刚度过大,特别是后悬架在空载时;在不改变钢板弹簧安装尺寸的条件下对前后板簧进行了改进设计。试制后装车试验表明,行驶平顺性显著提高,操纵稳定性有一定改善。改进型板簧、台架的疲劳寿命达到了标准要求,在行驶可靠性试验中未出现板簧损坏。改进型板簧比原车板簧质量减轻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1/2车辆模糊控制半主动悬架的基础上,加入了发动机和人椅系统等因素,建立了"车椅人"1/4车体4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设计了用于该车体的参数自整定的模糊PID控制器,并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高频恒定的发动机激励对座椅加速度影响较小,模糊PID控制器比模糊控制器具有更强的自...  相似文献   

12.
汽车座椅舒适性的主观和客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正华  喻凡  庄德军 《汽车工程》2006,28(9):817-819
在对座椅机械结构及人体脊骨生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针对腰托对汽车座椅舒适性影响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腰托装置的设计及安装对人体的体压分布有显著影响,设计合理的腰托装置可明显改善汽车座椅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舒适性和轮胎动载的车辆悬架参数优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为了改善汽车行驶的舒适性并减小轮胎对路面的动载,以某载货汽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统一目标函数法对车辆悬架参数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悬架刚度减小而阻尼增大,且前悬架参数变化较小,后悬架参数变化较大;相比于优化前,车身垂直方向加速度均方根值减小了20%,前轮动栽均方根值减小了40%,后轮变化更显著,减小了49%;采用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不仅可提高车辆自身的舒适性,而且可减小轮胎对路面的动载。  相似文献   

14.
汽车主动悬架的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耀  于德介  宋晓琳 《汽车工程》2006,28(10):933-936
在1/4汽车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汽车主动悬架的自适应神经元控制器。以车辆的行驶平顺性为主要控制目标,车身垂直加速度、悬架动挠度、车轮动位移为具体评价参数,研究了系统在随机路面激励条件下的时域响应,计算了振动响应的均方根值,考察了在变参数条件下控制器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能有效改善车辆的综合性能,尤其是平顺性和舒适性,并且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对模型参数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正交试验的虚拟样车平顺性分析及参数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多体力学理论,在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中建立了某车的整车多体力学模型。将虚拟样车在三维空间道路上进行平顺性仿真试验,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前、后悬架弹簧刚度及相关主要衬套等性能参数对汽车行驶平顺性的影响,并根据正交试验的结果优选了相应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6.
基于柔性模型的多轴汽车平顺性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弹性梁弯曲振动理论和模态分析法建立了多轴汽车平顺性分析的柔性模型。按照汽车行驶平顺性评价方法,运用建立的柔性模型,分析了车速、路面等级、悬挂质量的分布、车架刚度以及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对多轴汽车平顺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悬挂质量的弯曲振动是影响多轴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常用的刚体模型不能准确地描述多轴汽车的平顺性,不适合用于多轴汽车平顺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神经网络的轻型客车悬架参数的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段敏  张立军  石晶  王岩松  耿艾莉 《汽车工程》2003,25(2):190-192,197
应用四轮相关的时域路面随机输入模型的不平度时间序列,对轻型客车的八自由度非线性平顺性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计算出的平顺性指标作为输入,以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对后悬架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算法准确,合理,为平顺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非线性汽车行驶平顺性模型的神经网络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郑军  钟志华 《汽车工程》2001,23(3):172-176,159
本文运用离散生成随机路面输入的方法,在时城上对11自由度非线性整车行驶平顺性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 以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对悬架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模型及算法合理准确,为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9.
长期在不良工况的道路上驾驶会降低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性。随着人们对乘坐舒适性需求不断提升,空气弹簧的优势尤为明显。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LQR控制策略的自适应空气悬架系统的创新设计方案,提出的LQR控制器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以客车空气悬架为研究对象,采用MATLAB软件对空气悬架系统的被动和自适应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设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空气悬架系统在保证车辆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车辆在随机道路上的最大位移幅值,从而提高了车辆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