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收集我院儿科1959年至1975年,根据临床征象、实验室检查确诊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4例,重点分析类固醇激素对本病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一、一般资料: 发病年令:7岁以内58例(78.4%)与学令前儿占(83.6%) 近似,最小年令7个月,最大12岁。性别:男48例,女26例,二者之比1.84:1,一般认为儿童本病无性别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发病机理中肾虚与免疫紊乱的关系及二者如何参与该病发病机制。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将 38例女性 ITP患者分为肾虚组和非肾虚组。肾虚组又分为肾阳虚组和肾阴虚组 ,测定 3组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 (PAIg G)和 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肾虚组 PAIg G明显高于非肾虚组 ,而 T辅助淋巴细胞与 T抑制淋巴细胞 (TH/TS)比值明显低于非肾虚组。肾阴虚组 TH/TS明显低于肾阳虚组 ,而 PAIg A和 PAIg M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病多肾阴虚 ,其肾虚之本质是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总结51例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分析讨论了本病的诊断名称和发病原因,认为它和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个疾病的两个阶段,本质上是由于乳腺分泌紊乱所引起,与乳癌极难鉴别。为此,本文也分析总结了本病易误诊为乳癌的原因以及与乳癌的临床鉴别,最后还就治疗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4.
藏药川西獐牙菜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藏药川西獐牙菜的醇提物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进一步评价其降酶、保肝护肝的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复制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ALT、AST活性,计算肝脏、脾脏、胸腺质量指数。结果川西獐牙菜的高、中、低剂量给药组连用10d可显著抑制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并能有效防止BCG LPS对小鼠各脏器的免疫性肝损伤。结论川西獐牙菜预防性给药能减轻免疫性肝损伤对小鼠肝脏的破坏,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5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案分析,阐述了早期手术在本病治疗中的地位。结果表明,发病后48h以内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14.3%和3.6%;而发病48h以上手术组,两率分别达52.2%和21.7%,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不同手术方法也影响着本病的预后。作者认为,早期手术能够减轻或阻断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进一步发展;术时应充分游离胰腺,切开其表面纤维组织减压,坏死组织清除,确保通畅的引流,可望提高本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脾脏巨噬细胞 (M)对门脉高压症 (PHT)脾亢以及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等方法 ,观察PHT脾脏M的数量、分布、超微结构、M内ACP含量以及M吞噬破坏血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PHT脾内M细胞密度减少 ,M内ACP含量增多 ,M表面伪足增多、增长、胞内溶酶体数量增多 ,M吞噬破坏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脾脏M在PHT脾亢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PHT脾脏仍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西安地区798名50岁以上人员皮肤情况的调查,发现皮肤衰老表现以老年疣最多,占37.96%。其次是点状血管瘤,点状白斑,脱发,皮肤干燥及指甲纵嵴。在这些人员中皮肤病的发病情况,共检出各种皮肤病27种,以感染性皮肤病多见。色素性紫癜性苔癣样皮炎,过去一直认为系少见病。这次调查发现7例(0.8%),发病机理恰与老年皮肤变化相似,故我们认为该病也是一种老年血管性皮肤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网织血小板(RP)比值,探讨其对SLE患者的诊断和疗效判断价值。方法筛选出确诊的SLE患者80例和健康体检者41例,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常规各参数分析,并根据血小板降低与否,将SLE患者分为SLE伴血小板降低组和血小板未降低组。所有人员均进行静脉采血,收集富含血小板血浆,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RP分析,并对其中11例SLE患者进行用药前后检查。对21例SLE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涂片,分析巨核细胞总数和分类以及血小板情况。结果 80例SLE患者初次RP检测结果为(6.73±6.02)%,健康体检者为(2.31±0.8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0例SLE患者中,15例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RP为(10.99±7.54)%,而65例血小板未减少患者的RP为(5.04±3.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例SLE患者用药前后的RP分别为(8.59±7.01)%、(4.79±3.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骨髓涂片结果显示,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片中血小板少见比例显著多于血小板未减少者;虽然幼稚巨核细胞在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SLE伴血小板减少组中的产血小板的巨核细胞(简称产板巨)显著少于血小板未减少组(P=0.007)。结论 RP对SLE患者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和预后判断作用,尤其对于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患者;SLE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可能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性别小鼠肝脏和脾脏铁相关蛋白烧伤前后的变化.方法 90 ℃水蒸气制备烧伤小鼠模型,采用比色法测定烧伤小鼠肝脏和脾脏中的铁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肝脏hepcidin和膜铁转运蛋白1(Fpn1)表达,使用Western检测了肝脏和脾脏Fpn1蛋白表达.结果 烧伤后雄性小鼠脾脏铁含量升高,肝脏hepcidin表达升高同时肝脏和脾脏Fpn1蛋白含量减少.烧伤后雌性小鼠铁内稳态破坏程度较轻.结论 铁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引起烧伤后铁内稳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不同性别小鼠铁相关蛋白表达差异可能暗示了雌激素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浓度及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6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患者、73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26例血小板正常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参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PO浓度;荧光定量PCR法测定99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BV-DNA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及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组的血小板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组的血清TPO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与血小板正常的慢性乙肝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TPO浓度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的血清TPO浓度与外周血小板计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与HBV-DNA水平小于103IU/mL的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组比较,HBV-DNA水平在103~106IU/mL及HBV-DNA水平大于106IU/mL的血小板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减少可以作为评价慢性乙肝肝硬化的指标,但不能区别肝硬化肝功能处于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是多因素影响的,血清TPO水平在慢性乙肝肝硬化中增高,其对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不大,而乙肝病毒载量高低对血小板减少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G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质量浓度变化及免疫抑制剂对其影响 ,分析其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ISA法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清VEGF质量浓度。结果 GD患者血清VEGF显著高于对照组。GD临床分组中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组 (CGN)、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组 (LGN)、紫癜性肾炎组 (HSPN)、狼疮性肾炎组 (LN)患者血清VEGF均高于对照组 ,而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未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血清VEGF高于对照组 ,服用者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GD患者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后与冲击前对比血清VEGF显著下降。肾病综合征组 (NS)患者肾病期血清VEGF高于缓解期 ;膜性肾病 (MGN)患者血清VEGF与 2 4h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LN患者血清VEGF与血浆γ 球蛋白、血抗 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结论 VEGF参与GD的发病机制 ,与蛋白尿的发生发展有关。免疫抑制剂可降低血清VEGF质量浓度。LN患者血清VEGF质量浓度与LN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出血是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三大主征之一 ,机制十分复杂 ,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障碍是主要原因之一。其血小板损伤起始于发热期 ,休克、少尿期严重 ,血小板数量迅速、大幅度下降 ,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 [1]。本文综述 HFRs中血小板损伤的机制 ,以探讨更有效的疗法。1  HFRs血小板形态学改变及功能异常1.1 血小板数量减少 ,体积增大。光镜下 ,血小板大小极不均一 ,多数增大 ,并见异型血小板。血小板内可见大空泡 ,或紫色细颗粒聚集 ;有的颗粒甚少或全无 ,胞质透明。亦可见许多血小板破碎或聚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调查陕西宝鸡丝厂工人职业性皮肤病的发病情况,主要是立缫车间工人手部的急慢性皮炎。作者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是于长时间频繁地接触热的偏硷性缫丝水和水中所含的某些有机物质或霉菌的分解产物所引起的炎性反应。针对这一原因,作者提出了应用氧化锌软膏防水,明矾水和滑石粉脱水,吸水,水杨酸软膏防治漫性皮炎等防治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此外,作者还测定了发病工人的血清微量元素、宏量元素和维生素A.E值,发现发病工人的血清中铜,铜兰蛋白、钙、镁及维生素A.E值均有所降低,铁值增高,锌值无改变,其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适当注意膳食中对此等物质的补充,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正> 为估价多种可疑致病因素在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病因过程中的作用,在102例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及其1:1配对的一般病人对照中进行了病例回顾研究,同时另选106例其它肿瘤病人作为平行对照。三组对象均逐一调查了肝炎史、烟酒嗜好及精神创伤史等10类因素,并静脉采血测定了HBV感染的5项指标。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肝癌发病与HBV感染密切相关。由于加深了资料的分析过程,本结果对说明两者的关系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证据。1.将HBV感染指标分为感染性和免疫性两类,结果肝癌病人HBV感染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三叶因子3(TFF3)在胃溃疡大鼠脾脏不同部位的表达。方法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正常组(6只)和溃疡组(42只)雄性大鼠脾脏TFF3的表达。结果①溃疡组大鼠脾脏明显肿大、充血;与正常组相比白髓面积明显增大(P<0.05或P<0.01),至6 d组最大,边缘区增厚(P<0.05或P<0.01),至10 d组最厚;红髓面积减少。②TFF3阳性反应物呈棕黄色颗粒状分布于胞质中。③TFF3在正常组大鼠脾脏中呈弱阳性表达,在溃疡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或P<0.01)。溃疡组白髓中阳性细胞TFF3平均吸光度值各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以10 d组增高最为明显;边缘区阳性细胞TFF3吸光度值1、2 d和6 d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或P<0.01),以6 d组增高最为明显;红髓阳性细胞TFF3吸光度值1、2、6 d和14 d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或P<0.01),以6 d组增高最为明显。④溃疡组边缘区TFF3表达与损伤时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 TFF3在胃溃疡大鼠脾脏各部位呈高水平表达,可能通过提高脾脏免疫反应性促进胃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脾大、脾脏巨噬细胞 (MΦ)在门脉高压症 (PHT)脾亢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等方法 ,对比观察PHT脾脏MΦ 内ACP含量 ,MΦ 超微结构及MΦ 吞噬破坏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并对PHT患者的脾指数、MΦ 内ACP含量及外周血细胞计数三者之间作相关分析。结果 同正常脾脏相比 ,PHT脾脏MΦ 内ACP含量增多 ,MΦ 表面伪足增多、增长 ,胞内溶酶体数量增多 ,MΦ 吞噬破坏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明显增多。PHT患者的脾指数和MΦ 内ACP含量与外周血细胞计数成反比 ,脾指数和MΦ 内ACP含量成正比。结论 脾大、脾脏MΦ 在PHT脾亢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Fluo-3的荧光强度,对42例确诊的HFRS患者血小板内[Ca2+]i进行测定,并以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检测显示,多尿期HFRS患者的[Ca2+]i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发热期、少尿期及恢复期的[Ca2+]i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FRS发病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可以活化血小板,多尿期患者的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而发热期和少尿期患者的血小板可能由于各种原因的功能缺陷导致其[Ca2+]i并不升高。  相似文献   

18.
<正>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原因特性不明的疾病,为包括慢性滑膜炎、肉芽肿性的持久的免疫学异常。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并无特效疗法。为要探讨其免疫状态与发病机理的关系,我们于1980年7月—1981年3月对4例活动期RA病人进行了淋巴细胞转化试验,IgG、IgA、IgM含量的测定,现将其初步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包括craves’病,桥本氏病及特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为研究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及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本文对416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TGA及TMA进行了测定,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0例腓肌萎缩症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就其发病年龄、性别、遗传规律、诊断与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本病有遗传和非遗传两种类型。可依据始于下肢远端,大腿中、下三分之一以下的肌肉萎缩;肌电图有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进行诊断。比较困难的病例,可用肌电图检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