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垂直河道布置的内循环输水系统船闸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项目船闸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包括在比较复杂的周边环境中合理确定闸位、兼顾景观效果的节能环保输水系统、特殊的船闸运营工艺流程,和具有较好防波及防淤性能的横拉式船闸闸门。  相似文献   

2.
针对如何提高三峡船闸上行五级运行闸次过闸效率的问题,研究了三峡船闸上行五级运行闸次排序与过闸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三峡船闸上行五级运行过闸规律,建立理想化模型,得出移泊迟滞时间和设备迟滞时间是影响三峡船闸上行过闸效率的两个主要因素。通过等效模型推演出应用"同船集中,梯形分布"排布法优化闸次排序可有效减少移泊迟滞时间,从而提高三峡船闸上行五级运行闸次过闸效率。  相似文献   

3.
接近开关又称无触点行程开关,它是在船闸闸、阀门设备上广泛应用的传感设备。起闸、阀门位置检测和位置保护等作用。本文主要根据三峡船闸使用环境和功能需求,介绍接近开关选型要点及其在三峡船闸的应用情况。通过接近开关的分类及选型介绍,结合船闸实际使用特点,总结其在船闸的应用实践,以期能对船闸行业接近开关运用有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VTS可依据有关规定适时对过闸船舶的计划进行调整。利用现有的监控设备,随时掌握进出船闸的船舶动态和船闸两侧船舶候闸的数量。高效、有序地组织船舶安全顺利的过闸。  相似文献   

5.
沿海挡潮闸下游消能防冲的设计一般位于特定的位置,从而导致设计的过程比较复杂。在处理挡潮闸下游消能的过程中,如果处理的方式不当将引起闸下港道冲刷的情况,严重一点还会破坏消能的设施,最终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通过目前沿海挡潮闸下游消能防冲技术进行相应的分析以及研究,从而全面了解防冲系统的特点,以此得出较好的消能防冲效果,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整个工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扬州市某船闸工程已建成通航四十多年,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结构、设备破损老化,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已影响到船闸的安全运行,为保证船闸运输畅通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该船闸工程进行扩容改造工作。为研究软土地基上扩容改造船闸工程上闸首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根据相关地质、地形及设计资料,建立了该船闸上闸首结构连同软土地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该上闸首的应力变形特性,确定了闸首沉降符合一般变形规律,闸首底板拉应力值较大,超过混凝土允许拉应力值,应力分析成果为配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为类似闸首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勃  万韬  杨珏 《水运工程》2020,(2):48-51
针对日益增长的船舶过坝需求与船闸通过能力不足的问题,对葛洲坝船闸船舶出闸方式进行优化研究,提出"全同步出闸"和"半同步出闸"的船舶出闸方式。分析葛洲坝船闸船舶出闸现状、通航建筑设施布局和航道条件,得出船舶在葛洲坝船闸开展"同步出闸"的基本运行组织方案。建立"全同步出闸""半同步出闸"和"逐一出闸"3种船舶出闸方式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结论:选取合适的方案开展同步出闸可以缩短葛洲坝船闸船舶的出闸时间。结论为后期葛洲坝船闸开展同步出闸实船试航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调水工程船闸开通闸时机与调水时间分配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鉴于目前暂无针对船闸开通闸通过能力计算的成熟方法,文章基于船闸开通闸通航特点,考虑调水时间分配的不均匀性,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推导了含调水不均匀系数的船闸开通闸通过能力计算公式。应用该方法计算了江淮运河起点工程派河口船闸开通闸通过能力。计算结果表明,综合采用调水期套闸和非调水期开通闸的运行方式,船闸设计水平年的通过能力可较单纯的套闸方式提高2倍左右,船闸运力不足问题可以通过开通闸快速过船方式得以缓解。通过与其他已有研究成果比较,该计算方法更适用于具备开通闸条件的调水工程船闸通过能力预测。  相似文献   

9.
杨港  邓健  刘少勇  曾笑涵 《水运工程》2022,(12):196-203
为了提高内河船闸调度水平、缓解船闸堵航情况,以我国内河水运梯级开发中最为广泛的单级单线船闸为研究对象,运用Arena仿真平台构建了船闸通航仿真模型,以汉江兴隆船闸为例,对单级单线船闸船舶过闸问题进行仿真。在此基础上,为了评价相关要素对船舶待闸时间的影响,开展了大量单因素和多因素影响下船舶过闸敏感性试验。采用数据拟合方法研究了单因素作用下船舶待闸时间变化规律和预测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双因素作用下的船舶待闸时间预测模型。检验表明船舶待闸时间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结合过闸预约制和预测模型提出了船闸优化调度策略,可为管理部门开展船闸科学调度提供有效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三峡船闸试通航半年简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雄 《水运工程》2004,(5):64-68
三峡船闸试通航半年有关数据表明,船闸设备设施技术状况良好,船闸运行总体表现为较高水平,船舶待闸积压是试通航阶段和当前航运市场条件下难以避免的现象,需要采用综合措施逐步解决。本文对三峡船闸提高通过能力和建立疏通机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护舷是船舶与陆域建筑物接触的装置,它能够有效地防止船体免于在靠泊、停泊中产生损坏,也能够起到保护陆域结构物的作用。一个完整的护舷设计应包含几种护舷布置的替代方案,护舷选型的确定对泊位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码头的设计荷载。依据俄罗斯规范对码头护舷选型进行案例分析,并与国标进行比较,为港口工程工作者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符成  方波 《水运工程》2018,(10):91-95
国内外规范和标准均未明确船舶有效撞击能量在护舷中如何分配,通常考虑由单个护舷完全吸收。以海外某重力式码头护舷选型为例,研究船舶有效撞击能量由多护舷分配的可能性,阐述基于PIANC指南的多护舷分配的有效撞击能量计算方法和护舷选型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护舷的破损不至于引起码头结构严重损害的前提下,基于PIANC指南的船舶有效撞击能量考虑多护舷分配是合理的。这一设计理念能够降低对单个护舷的吸能要求,降低码头结构造价,对海外码头工程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介绍大连港矿石专用码头泊位升级改造工程护舷改造钢架结构的设计情况,在国内码头升级改造工程中该结构尚属首例。根据护舷钢架的受力特点,比较了两个护舷钢架的设计方案后,最后选用了放射竖板加顶底板的方案。详细介绍了护舷改造钢架的设计分析方法,同时介绍了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张新福  王琦  吴立洋 《船舶工程》2020,42(10):68-73
针对潜没式护舷的结构形式和性能特点,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橡胶护舷单体、并靠两船和潜没式护舷整体及局部的有限元模型。以两船并靠状态下的运动响应结果为输入条件,对船体和潜没式护舷的低速碰撞问题进行评估,分析并靠状态下潜没式护舷力学性能,并对护舷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为海上并靠方案和潜没式护舷方案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一艘17.5万吨散货船和一艘11万吨油轮并排系泊的模型试验,得到其在吹岸风和吹开风状态下,缆绳和防护垫的受力随风浪流及风向角变化的一般规律,对码头双船系泊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苗挺 《港口科技》2007,(4):37-39
介绍了目前更换橡胶护舷方法存在的不足。结合工程实例,在创造干施工环境下,通过化学锚固螺栓的方法,实现了更换低水位以下成套橡胶护舷。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码头防冲设备材料改革的必然性及聚氨酯护舷的工作原理,主要以筒型护舷为例,从护舷性能、工作过程、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说明码头防冲设备材料改革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于波 《船舶》2010,21(1):44-47
充气橡胶护舷是以压缩空气为介质的船舶停靠防碰撞装置,通常应用在船靠船(ship to ship)、船靠码头(ship to wharf)以及潮位变化较大的码头安装。本文主要介绍了充气护舷系统的设计思路以及具体计算方法,并对各种应用环境下护舷的设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考虑风、浪、流的联合作用以及平台护舷非线性恢复刚度,研究船舶系泊状态与平台的撞击力及其分布规律。针对不同的风、浪、流的作用方向以及不同的风速、波高及流速,计算波浪和海流的载荷,建立系泊船舶的分析模型,采用频域与时域分析方法,进行系泊船舶运动及其与平台之间碰撞力的仿真,得到系泊船舶与平台的碰撞力时间历程,并分析不同碰撞力发生的概率,确定发生最大碰撞力的风、浪、流方向,比较常量护舷刚度与非线性护舷刚度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橡胶护舷刚度的选取对于碰撞力的计算结果影响显著,选取非线性护舷刚度计算靠泊碰撞力十分必要,用目前的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的碰撞力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20.
单铁兵 《船舶》2019,30(3):1-10
对大型浮式平台与供应船之间的旁靠带缆系统进行选型设计,同时开展两船旁靠作业时耦合响应特性的水池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两船体六自由度的相对运动特点、旁靠系泊缆的受力以及护舷的挤压应力随风浪流角度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两船在纵荡、横荡及首摇这三个低频方向的相对运动幅度较小,一般不会成为制约旁靠卸载作业的控制因素,但另外三个波频方向运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不受旁靠缆绳的约束,是影响旁靠作业窗口期的重要因素;缆绳张力和护舷挤压力对来流角度较为敏感,且供应船处于上风位时,缆绳的张力、护舷的挤压力比其位于下风位有明显增大,建议供应船尽可能位于浮式平台的下风位旁靠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