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领广西内河发展的贵港港,今年以来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港口货物吞吐量在逆势中实现高增长,港口经济复苏明显。表明了贵港港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广西内河航运正迎来良好的发展先机。  相似文献   

2.
<正> 一、常熟港的发展带动常熟临江经济的腾飞 常熟港自1996年11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坚持以高起点、高速度和服务好的发展理念,依托苏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港口优势,经过六年多的建设和发展,港口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02年常熟港货物吞吐量持续攀升,港口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234万吨,外贸货物吞吐量31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万多标箱,到港国际航行船舶626艘次。常熟港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钢材、木材及纸浆中转基地。目前,常熟港已同41个国家和地区、175个港口通航通商,位居全国十大内河港之列,港口知名度日益显现,常熟港为发展中的新兴港口城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港口的发展和实力的逐步加强,常熟市开发开放、经济发展的优势逐步向沿江转移,重大外资项目接踵而至,相继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连云港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合作强港之路,港口建设突飞猛进,港口经济超常发展.吞吐量连续跨上2000万吨、3000万吨和4000万吨台阶,集装箱运量从10万标箱迅速跃上50万标箱的平台。去年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近7成,创造我国沿海大港集装箱发展速度之最。新年伊始,陔港前两个月吞吐量同比增长近3成: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约6成,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4.
得益于我国快速发展、欣欣向荣的经济大环境,近年来,招商港务(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港务)与国内各港口一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11月18日,招商港务的集装箱吞吐量一举突破100万TEU,预计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15万TEU。作为深圳唯一以内贸集装箱为主的港口,我们以自己的努力和发展为深圳港,这个世界第4大集装箱港作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5.
以厦门港拉动厦门城市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协整相关理论方法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使用EVIEWS5.0软件,定量分析了厦门港对厦门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和揭示两者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厦门港的发展与厦门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厦门港吞吐量、外贸吞吐量增长对厦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研究说明了厦门港对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倪亮 《珠江水运》2011,(12):44-47
港口的发展对于所在城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不仅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还能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知名度。目前,中山港面临港口吞吐量增长率放缓和沿海、内河港口竞争激烈等突出问题。要想实现吞吐量的增加,就要通过集疏运体系的完善,使腹地延伸到中西部地区。中山是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门城市,西江沿岸有众多内陆港口,沿江经济带也正在形成,这些都为中山港发展江海联运、延伸经济腹地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7.
2007年,广州港生产、建设和发展再创佳绩。广州港2007年货物吞吐量突破3.4亿吨,继续保持全国第三、世界第五;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20万TEU,位居全国第五位。在港口建设方面,南沙港区二期工程6个10万吨集装箱泊位顺利投产,广州港出海航道浚深至-15.5米,满足10万吨级船舶进出港口,确保了自2005年以来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连年全国第一,实现了河口港到大海港的跨越,提升了集装箱干线港的地位,为广州和广东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2009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跌13.5% 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运费下滑和信贷紧缩等因素影响下,2009年全年新加坡港的吞吐量为2586.6万TEU,依然保持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的地位。其中12月份处理箱量228.3万TEU,同比回升5.9%,环比下跌1.8%.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7.1% 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影响,12月份新加坡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只有210万TEU,同比大幅下跌14%,这已经是连续两个月下跌。2008年全年的吞吐量为2990万TEU,比2007年依然上升7.1%,虽然未能突破3000万箱的大关,但仍稳居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这也是连续四年排名首位。该港2008年全年货物吞吐量5.15亿吨,同比上升6.5%。  相似文献   

10.
肖钟熙 《水运管理》2014,(1):3-5,16
<正>香港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是继纽约和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是香港经济与香港港互动的结果。香港港支持香港经济的发展,而香港经济的发展,又可以生成更多的货流,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从1992年至2004年,香港港雄踞全球集装箱港口榜首十余年。内地改革开放后香港制造业大量内迁,香港自身货流生成能力随之大幅度下降,香港港成为一个靠中转货流支撑的港口。2012年,香港港中转货物吞吐量占货物吞吐总量的58.7%,集装箱中转吞吐量更占集装箱吞吐总量的70.9%。这表明,港口的类型主要取决于所在城市的经济形态,并随着城市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2006年,贵港港平南港区货物吞吐量在连续四年以70%速度攀升的基础上猛增到610万吨,继续稳居广西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的第二位。成为平南县加速发展经济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2.
叶祥辉  徐伟 《中国港口》2008,(3):42-44,41
<正>一、厦门港与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比较厦门港和宁波-舟山港有许多相似点,特别在努力发展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方面更有共同之处,然而近十年的时间里,宁波-舟山港依托浙江省强大的经济腹地和有效的措施,在集装箱吞吐量和集装箱国际中转方面将厦门港远远甩在后面  相似文献   

13.
顾家骏 《海运情报》2007,(10):21-23
21世纪的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与腾飞,反映到港口业,仅以货物吞吐量而言,中国的亿吨大港就由2000年的5个增长到2005年的10个。据德国不来梅航运经济与物流所(ISL)统计,2005年全世界共有29个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大港。(见表1)[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在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带动下,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水路货物运输需求旺盛,长江干线水运生产形势喜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再创历史新高。继苏州港、南京港和南通港成为长江干线第三个亿吨大港后,南京港和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突破100万TEU大关。  相似文献   

15.
贵港港是目前珠江水运主通道上吞吐量最大的内河港口,2001年港口吞吐量已达654 万吨(本港吞吐量为541万吨),同比增长15.56%。 前不久,由贵港市委书记覃远通、副市长韩广宗带队,市人大、政协参加,包括交通、水利、城建、国土等有关部门30人,到珠江三角洲广州港、中山港、佛山港等重要港口,考察港口的发展规划及经济区的开发,以更好地发挥贵港在西江经济走廊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重庆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情况重庆港集装箱运输始于1993年,经过10多年的发展,该港现已成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一类水运外贸口岸,集装箱年吞吐量近10万标箱。表一是重庆港历年集装箱吞吐量的具体数据。表一重庆港历年集装箱吞吐量统计重庆港腹地广阔,货源充足,集装箱运输量正  相似文献   

17.
宗泽 《中国港口》2012,(11):19-20
<正>近年来,伴随江阴快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江阴港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港口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完善设施配套,发展港口物流,港口综合竞争实力不断提升。至"十一五"期末,江阴港货物吞吐量超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成功实现由"小"港向"大"港的转变,港口成为江阴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城市优化提升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十二五"以来,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江阴港口物流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态势,2012年实现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29亿t、集装箱运量111.6万TEU,江阴区域性枢纽港地位  相似文献   

18.
《水运文献信息》2007,(1):17-18
韩国作为亚洲的经济强国,一直把港口的发展作为国家建设的支柱。韩国政府认为,韩国的经济发展能否持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釜山港能否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和集装箱枢纽港。因此。韩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加速釜山港建设。2003年以前,釜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在东北亚地区一直占据首位,其中来自中国的中转箱量对釜山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中国港口的发展,2003年起上海港和深圳港后来居上,使其失去了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三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问题具有多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高阶次、复杂时变系统特征。基于该特征,引进系统动力学建模法建立了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模型,利用环境、经济、进出口贸易、港口及集疏运5个子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反映多种不确定因素对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影响。应用该模型预测了宁波-舟山港2010—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国民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港口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港口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港口规划及可行性研究阶段,都需要研究、论证建港规模,而建港规模的确定是建立在港口吞吐量需求预测基础上的,预测港口吞吐量就成了港口项目前期工作中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