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中结合江罗高速围仔隧道进洞方案,通过对出口端洞口地形、地质条件的调查,确定采用"零进洞"开挖施工工法,确保洞口浅埋段的进洞安全和隧道洞口周围的植被保护,维持原有地形地貌。总结隧道洞口前置式洞门施工方法,实现稳定边仰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为类似隧道进洞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多变,线路展线困难,洞口浅埋偏压、冲沟、降水等不利因素制约着高速公路隧道进洞施工。隧道进洞施工安全和洞口稳定是隧道安全施工的有利保障。结合株岭隧道右线进口工程现场地质条件,研究制定了明挖暗进和盖挖施工相结合的施工方案,确保了隧道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3.
受环境保护因素影响,在环保、震区进行隧道洞口施工是首要难题。成兰铁路某隧道采用"零开挖"进行隧道进洞施工,通过隧道进洞被动防护、超前支护、减震爆破开挖,支护及时封闭成环等措施的应用,有效保证了隧道进洞施工的安全,提高进洞施工效率,有效保护洞口周边的环境,并推广到其它隧道进洞施工中,对后续类似工程条件下隧道进洞施工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绵茂公路某隧道进口端进洞施工为实例,介绍了在洞口段浅埋、山体与路线轴线斜交、偏压等条件下公路隧道进洞挂口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提出了"CD"法进洞结合反打出洞的方案,此方案可减少对山体及植被的破坏,可达到零开挖进洞、缩短工期的效果,同时可有效地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5.
隧道安全进洞是隧道整体施工的基础,特别是岩溶地区浅埋偏压隧道的进洞施工,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和施工风险。结合云桂铁路布王戈一号隧道施工实践,介绍了洞口排水、边坡开挖及防护,洞口预加固桩防护,明洞开挖导向墙施工,大管棚超前支护等一系列施工措施,保证了隧道进洞的顺利进行,并可为今后不良地质段隧道进洞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隧道洞口段开挖进洞,应尽量减少坡面开挖痕迹,避免出现大填大挖现象.提出的“临时框架式洞门”工法进洞可以不开挖既有山体边坡和周边植被,能够直接进洞,从而实现“隧道零开挖进洞”,达到保护洞口环境和植被的目的.该工法在隧道洞口设计、施工中具有一定的环保意义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复杂偏压地质条件下,通常采用的斜交进洞方式存在隧道套拱变形量大,甚至倾覆等风险.基于厦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龙门隧道洞口严重偏压、斜交超过30.等不利地形情况,提出半明拱进洞施工方案,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半明拱结构的施工力学响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传统进洞方案,本工法可有效减少边仰坡开挖高度,及对洞口围岩的扰动;半明拱结构的变形与应力也较为合理.上述施工工法在龙门隧道得到了成功应用,可为类似条件隧道进洞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青海某某隧道洞口埋深较浅段采用超前长管棚支护进洞的施工方案,并对进洞后的施工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为隧道在不良地质段进洞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孟令东 《北方交通》2010,(5):137-139
针对庙岭隧道洞口段覆盖层较薄、围岩风化严重且破碎、以及隧道开挖断面大等特点,我单位在施工中对隧道洞顶采用地表注浆预加固,在暗挖洞口采用超前管棚注浆支护,很好地解决了隧道安全进洞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山区隧道洞口段常处于偏压、岩堆、浅埋软弱围岩等不良地质地段,以往不良地质的洞口段施工,从施工准备到洞口段建成,常需3-6个月时间,主要原因是对地质情况认识不清,施工方法不当,支护不及时,不到位,以致造成洞口段坍方,进洞困难,以浙江省50省道龙丽线沐尘隧道为实例,对典型的不良地质洞口的进洞和洞口段的施工提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西南地区客运专线项目建设,该地区属云贵高原,山高坡陡,线路设计隧道所占比例较大,沪昆项目隧道所占比例接近70%。隧址区存在地质复杂、地形多变、隧道进出口多存在浅埋、偏压及软弱围岩、洞口基地软基等地质危害,利用高压旋喷桩施工技术对隧道洞口洞顶及基地进行加固,为安全进洞施工及明洞施工提供了安全保证,其中明洞段软基处理可以尽早防治线路工程下沉、冒泥、弹簧土等严重危害运营安全的工程病害。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高隧道比路段驾驶员视觉特性变化规律与行车安全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隧道出入口段驾驶员的瞳孔面积变化规律,并提出“负荷重复累积效应”概念表达频繁进出隧道过程中驾驶员视觉变化现象.采用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Vω(t)作为评价指标描述驾驶员在隧道出入口的视觉负荷变化规律,以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值MTPA及换算视觉震荡持续时间作为评判视觉负荷大小的依据.建立了隧道出入口驾驶员视觉舒适度评价体系,然后依据此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隧道出入口的驾驶员视觉负荷程度,最终判断隧道出入口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高隧道比路段驾驶员视觉负荷评价研究中,可为隧道出入口安全保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城市水下特长隧道的行车安全和运输效率, 总结了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典型问题与改善措施, 分别从舒适性、经济性、设置依据、安装形式等方面对洞口遮光设施、出入口加强照明、景观装饰、视线诱导系统4种隧道光环境改善措施进行了比较分析;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驾驶人视觉需求进行分层, 提出了包含事故分析、评价体系、优化思路、优化方法的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评价体系与优化研究框架。分析结果表明: 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主要有出入口的明暗适应、道路线形变化引起的视距不足、中部的视觉参照信息不足、隧道整体空间路权不清晰的问题; 设置视线诱导系统是一项低成本、有效的光环境优化方法, 能满足驾驶人在不同隧道路段上的视觉差异化需求; 驾驶人视觉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 并依次对应相应的基本型、安全型、舒适型、韵律型视觉参照系, 可构建以空间路权、人因与驾驶任务、差异化、韵律性为指标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 城市水下特长隧道光环境优化应将视线诱导和加强照明相结合, 主要通过视线诱导系统来重构视觉参照系, 隧道接近段、入口段、中间段普通区、出口段应以舒适型视觉参照系为优化目标, 中间段提醒区及唤醒区则应构建韵律型视觉参照系。   相似文献   

14.
刘伟明 《交通标准化》2009,(15):127-131
由于山区高速公路的地质、地形条件复杂,使隧道规模越来越大,建设难度增加,因此更要重视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隧道设计应以安全、功能、环保、经济为重点,不仅要满足有关规范的技术指标,还要注意与路线总体、洞外构造物相衔接,达到“系统最优”的目的,同时应充分汲取国内外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的经验,实现“安全与效益”的统一,提高我国公路隧道建设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王长春 《北方交通》2012,(5):125-128
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既要与隧道洞门结构形式相协调,又要与洞顶截排水设施、洞口附近的附属设施、洞口坡面防护等进行合理搭配,并满足公路隧道洞口结构使用功能。以辽中环线本溪至辽中段高速公路、丹东至通化高速公路、沈阳至本溪高速公路等项目为例,探讨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软弱围岩浅埋地段(特别是洞口段),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通常采用较强的超前支护措施,比如超前大管棚支护、超前小导管注浆等,这些超前工法极大地提高了地层围岩参数,改善了隧道稳定性。但设计中这些地段的二次衬砌结构配筋偏多,材料性能得不到有效利用。结合工程实际,借助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某隧道衬砌的受力特点并对内力进行检算,发现二次衬砌各截面均有较高的安全储备,墙脚是二衬配筋的控制部位。因此提出降低钢筋直径、增加钢筋间距,适当加长仰拱与边墙部位搭接钢筋的长度等措施,最终可以既减小全断面配筋面积、又充分发挥钢筋的作用效果,数值模拟验证了这一措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广西百色至罗村口高速公路发达隧道因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的影响,隧身结构受到浅埋、偏压、滑坡、地下水等不良地质的综合作用,开工前设计补充技术措施,掘进后对地表、洞身结构跟踪监测,积累了完整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掘进100多米后,考虑山体、地表、洞身严重变形等情况,再次采取补强措施,使隧身变形情况得到控制,保证了结构质量和工程的顺利开展。可为同类地形、地质条件的隧道选址、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家山隧道浅埋偏压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遇到浅埋、偏压、软弱围岩的情况下,如何改进施工工艺,进行地表处理.开挖支护,选择何种进洞方案,是决定施工安全和整条隧道施工成败的关键。重庆云阳至万州高速公路张家山隧道出口部分处于严重浅埋偏压段,重点讨论了地表注浆预加固和单侧预切槽镶嵌拱架式进洞的分部开挖法.成功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山岭隧道的长度不断增加,数十公里的隧道不断投入到施工阶段,然而由于埋深大、施工支洞布置困难、环境保护要求高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硬岩掘进机(TBM)得以应用。TBM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不及钻爆法灵活,但适宜的地质条件下可以取得很高的施工进度,它可分为开敞式、单护盾、双护盾等不同类型。不同的TBM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工...  相似文献   

20.
城市隧道洞口景观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城市隧道洞口视觉景观格局的影响因素,从视觉协调与驾驶员的行驶安全性两方面进行指标选择,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方法对重庆既有城市隧道的景观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城市隧道洞VI评价;同时提出了城市隧道洞口景观环境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