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现状、挑战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在对铁路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指出通过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智能化,使铁路 运输系统向铁路智能运输系统转化是保持和提高铁路运输业在21世纪竞争力的核心战略.之 后给出了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的定义、特点及一般构成,并在对RITS相关研究发展简要 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RITS的发展框架,系统结构体系以及构成我国RITS的核心技术. 以及中国ITS系统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开放的RITS体系框架是建设RITS标准体系的前提,而适宜的RITS标准体系则是构建开放的RITS体系框架并确保其大规模无缝集成的基础.在2000年开展的RITS体系框架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中国铁道科学院于2003年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启动了有关RITS标准体系的研究.本文介绍了RITS标准体系的研究背景,在对国内外RITS相关标准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中国RITS标准体系的总体架构及其中涵盖的标准的种类和标准要素群内容.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体系框架,试验RITS关键技术,完善、发展和推广RITS,提出依托国家环行铁道试验基地,在智能运营管理、智能列车控制与调度指挥、先进的铁路安全检测/监控、先进的铁路运输资源管理与维护、客户综合服务与智能导航、铁路电子商务6个涉及铁路运输核心环节的服务单元,建立能较完整反映RITS特征和结构体系的最小综合铁路智能运输模拟试验系统。论文详细研究了需求分析、建设意义、作用和目标,特别提出了RITS的创新性,模拟试验系统的建设原则、内容和总体框架,形成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模拟试验基地总体规划,对RITS及其模拟试验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起到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是铁路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RITS的发展在我国已 初步具备了条件,大力加强RITS的研发和应用,不仅能避免发达国家铁路发展的传统阶段,而且可以促进大量高新技术在铁路的应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对铁路的改革、运营模式的转变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针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特点及一般构成,认真研究RITS关健技术,特别是通过分类研究分析其国内外发展现状,找出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重点攻关,对于实现我国铁路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是智能交通(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 ,ITS)与轨道运输相结合的产物,本文结合《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给出了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的明确定义,介绍了RITS的关键技术体系,并分别对列车定位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共享与综合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提出总体的技术战略,为深入进行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战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发展先进的货物运输服务系统的迫切要求,在运用传统的面向过程的体系构架开发方法的基础上,借鉴了企业架构规划思想,提出了基于模糊聚类的RITS逻辑框架设计模型。从系统科学的思维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货物运输整套流程,提出了基于 RITS 面向货主的货运服务系统需求分析表,并定义了货运服务系统逻辑框架系统要素。运用模糊数学相关概念,定义了过程和数据的模糊关联矩阵,运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数学方法,实现了RITS货运服务系统的逻辑框架功能模块软化分,并完成货运服务系统顶层逻辑框架DFD图。  相似文献   

7.
基于发展先进货运服务系统的迫切要求,从系统科学的思维角度出发,采用面向过程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整套货物运输作业流程,提出了基于铁路运输系统面向货主的货运服务系统需求分析表。在充分考虑货运服务需求和系统智能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借鉴企业架构规划思想,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货运服务系统的综合服务框架,并完成了货运服务系统顶层逻辑框架DFD图,实现了RITS货运服务系统的逻辑框架功能模块的划分。  相似文献   

8.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 )规模大、结构复杂、要素繁多,系统设计难度大.这类系统设计和建设的关键在于采用合理的模型描述系统的结构、数据及相互联系,使得复杂的信息关联简单易懂,便于整个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设计.为降低系统设计复杂程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的RITS逻辑结构分解方法,通过建立模糊关联强度矩阵描述过程间的关联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聚类将RITS逻择结构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功能单元,使系统分解过程更为精细和严谨,为系统物理实现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ailway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RITS)在本质上是建立在信息流基拙上的人流和物流的统一体,共用信息平台是RITS中各个子系统互相通信的信息中枢.在研究和分析全路内外对信息查询的需求的基拙上,对信息共享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当今流行的分布式计算结构,提出适合RITS信息共享系统的体系结构;然后分析当前主流的构件技术模式,提出建设信息共享系统所采用的关健技术;同时研究数据集成模式及数据集成方式,最后建立信息共享系统的总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的组建和实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的重要性、主要任务和关键技术.论述了“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ITSC)”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资源优势、投资情况,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和核心任务,从而较全面地反映出“RITSC”的组建和实施情 况.  相似文献   

11.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设计与优化的目的就是对系统功能的合理配置、业务流程的优化布局以及系统资源的优化匹配,从而达到系统的整体协调和全局优化。为铁路业务信息系统的整合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目前关于RITs系统设计与优化还没有比较成熟、实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结合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实际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对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理论进行了研究.通过实例证明提供系统化的设计和优化理论和方法不仅能使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在总体性能上达到最优,同时也降低了系统开发的难度和运行成本,提高了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是一个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构建具有路标导向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体系,是在中国文化产业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来的。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正面临着依靠什么来发展、依靠谁来发展和究竟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产业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建立的"2+3+5"分析模型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构建具有路标导向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应当包括物本发展指标(GDP)、人本发展指标(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制度发展指标(文明进步)。文章提出了文化产业理性发展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3.
高速客车转向架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速旅客列车是增加铁路运能最为有效的措施,高速客车的关键技术是转向架。介绍了国外高速铁路及高速客车转向架的发展过程、基本结构和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概况,并简述了中国客车转向架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现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发展中国高速客车转向架的基本模式,指出应借鉴国外客车转向架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客车转向架。  相似文献   

14.
中国铁路大提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是一部速度竞争史。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时期内,我国铁路速度落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呼唤发展中国的高速列车。经过提速试验,成功实现了三次铁路大提速;中国的高速铁路一定会在新世纪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中国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只有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企业集团的法规建设等方面着手,端正认识,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才能保证中国企业集团得到顺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韩思  韩文涛 《交通与运输》2007,23(B07):108-110
介绍了智能运输系统(ITS)概念及目前发展的状况,并根据中国近年来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中国智能运输系统(ITS)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展民营金融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对金融发展理论的回顾与分析中指出发展民营金融的必然性,论述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内生出对民营金融的现实需求;对民营金融成长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中国民营金融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消除各种抑制或限制民营金融发展的政策,促使其尽快发展起来,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金融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铁动车组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实现了从无到世界领先质的飞跃。然而,奇迹之后的中国高铁动车组应居安思危,正视自身创新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实现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高铁动车组创新发展现状的梳理,分析其可能面临的现实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高铁动车组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同时也为我国其他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对中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六大产业集群效率进行了评价及排名,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20.
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并简单介绍了高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