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仲伟斌 《水道港口》2014,(2):159-164
在对长江下游湖口至浏河口河段各支汊航道自然条件核查及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下游支汊航道可资利用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价值与可行性,结合需求分析,兼顾已有外部条件,以《内河通航标准》为依据,参照相关航道定级标准及规范,提出了确定支汊航道尺度与技术等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长江下游各支汊航道的技术等级和维护尺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内河航道维护尺度预报过程及其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好地利用航道的现有条件服务过往航行船舶,以阜阳市沙颍河航道阜阳闸至颍上闸段航道维护尺度为例,分析了该段航道维护尺度预报的思路和过程,总结了内河航道维护尺度预报过程中船型分析、水文分析及维护尺度确定需注意的要点。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发挥水运的比较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航道维护工作并对不同区域航道维护进程进行适当评判,构建一个内河航道维护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同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建立模型,以京杭运河苏北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评价内河航道维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内河航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内河航道安全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性,结合内河航道现状,对影响内河航道安全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管理措施,并对内河航道的维护提出了建议,可为进一步加强内河航道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港口与航道     
《中国海事》2008,(10):71-72
首段数字航道在长江建成 长江南浏段数字航道示范工程目前顺利通过了交通运输部的验收。数字航道上起安徽与江苏交界的慈湖河口,下至江苏太仓浏河口,全长369.5公里。工程建设主要包括电子航道图系统、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系统支撑平台三个子系统及相关配套设施,实现了航道图数字化、航标监控实时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作为中国第一段数字航道,它使长江航道维护管理和对外服务从传统模式迈入到数字与信息化时代,成为中国航道建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在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中,以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理念为指导,通过优化设计,合理选择护岸结构形式,对延长航道护岸使用寿命,降低建设、维护成本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京杭运河苏南段护岸建设与使用维护情况调查,从设计角度分析制约航道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内河航道、航标作为重要的航运基础设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航运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于内河航道整治和航标维护,对内河航道、航标的维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航道、航标管理工作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建成后,航道回淤量得到了控制.分析其原因,长江流域进入河口的泥沙近十多年来明显减少,但河口水体含沙量并未减少.河口下段由于存在明显的泥沙再悬浮过程,泥沙活动总量远大于流域来沙量.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流域来沙减少不会显著改善航道的维护条件.另一方面,河相关系分析和实测地形资料表明,近十多年来长江口内沙洲面积持续减少,分析认为应与流域来沙减少和变细有关.一段时期内,河床演变趋于活跃,增加了泥沙活动,对航道维护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郑义彬  刘玙 《水运工程》2013,(6):143-148
在对我国内河航道维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省属内河航道维护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得出省属内河航道维护水平各因子得分和综合排名。因子分析法可以对相关性较强且数量较多的指标进行降维,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有效;同时,利用各因子得分值对不同省市航道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对该地区的航道维护水平做出符合实际的总体评价。评价结果反映了省属航道维护的真实水平,为各省属内河航道管理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建成后,航道回淤量得到了控制。分析其原因,长江流域进入河口的泥沙近十多年来明显减少,但河口水体含沙量并未减少。河口下段由于存在明显的泥沙再悬浮过程,泥沙活动总量远大于流域来沙量。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流域来沙减少不会显著改善航道的维护条件。另一方面,河相关系分析和实测地形资料表明,近十多年来长江口内沙洲面积持续减少,分析认为应与流域来沙减少和变细有关。一段时期内,河床演变趋于活跃,增加了泥沙活动,对航道维护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温州浅滩围涂工程对港口航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波浪、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瓯江口温州浅滩围涂工程海区的工程前后的波浪场、潮流场、悬沙场、底床冲淤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温州浅滩围涂工程对瓯江口港口航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证。研究结果表明,温州浅滩围涂工程不仅对温州港现有港口航道及未来的状元岙深水港区基本没有负面影响,而且有利于航道水深的维护和稳定,可以改善从瓯江北口到黄大岙水道的船舶航行条件。  相似文献   

12.
针对潮汐河口长航道乘潮计算的潮位资料代表性问题,提出了潮汐河口乘潮水位的多站联合计算法。该方法利用多站同步潮位资料,综合考虑船舶通航方式与潮波传播速度等因素,可合理计算潮汐河口乘潮水位。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有关计算表明,相同乘潮历时和累积频率对应的乘潮水位,进河口大于沿程单站的乘潮水位,且明显大于出河口。潮汐河口长航道设计,应根据当地河口的潮汐性质、强度及其与径流的对比,以及船舶航行的特点包括航速、进出港载货情况和航道沿程水深,确定合理的乘潮方式,即选择合适的航道乘潮长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电子江(海)图与信息系统的内河模拟引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在讨论电子海图与电子江图异同的基础上,对电子江图数据库结构进行了设计,并阐述了电子江图与信息系统实现的功能。文章分析了内河船舶运动数学模型和解算方法,提出了内可模拟引航要求实现的主要功能,并用计算机软件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以交通工程理论为基础,结合内河航道特征提出航道服务水平概念及指标;以内河和渠化航道标准船型为依据对内河航道服务水平指标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确定服务水平等级;将船舶交通流理论和航道服务水平相结合建立内河航道通过能力计算模型。以淮河出海航道运行资料为依据,计算航道通过能力,并与设计水平年货流密度进行对比分析,可供内河航道规划、建设、评估、维护或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曹波  付桂 《水运工程》2013,(11):33-37
随着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的建成通航,维护及管理的重要性凸显。信息化建设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为航 道水深保障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分析长江口数字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根据建设需求,对长江口数字化信息建设 的功能需求、总体目标及总体框架结构建设提出一些初步构想。结果表明:长江口数字化信息建设功能模块应包含航道维 护管理、航道行政管理、航道资产管理、航道智能监控、水下地形动态监测、对外信息服务等。长江口数字信息化建设预 期总体目标是建成“三大平台,两大系统”。  相似文献   

16.
赵丽  范小晶 《水运工程》2017,(11):209-212
目前,维护疏浚已成为内河航道主要的养护方式之一。由于大多航道两岸的护岸建设年代久远,所以很难收集到完整的航道沿线护岸资料。为此,维护疏浚既要改善航道通航条件,又要保证航道沿线两岸岸坡稳定和建(构)筑物结构安全,成为维护疏浚设计和施工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上海市2010—2017年已实施的近百条内河航道维护疏浚项目的工程经验,总结维护疏浚过程中岸坡稳定控制办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长江江阴水道航道水深条件充分利用的问题,进行技术可行性及利用方案研究。通过采取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航道条件核查、潮位累积频率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得出结论:近10年江阴水道航道水深均不小于13.60 m,并且具备一定的可利用潮位,完全具备将吃水提高到12.0 m的技术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长江干线已实施的利用航道水深的实例,提出江阴水道航道水深条件利用的2种思路,为深水航道维护管理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新方法,推动了航道维护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8.
曹民雄 《水运工程》2012,(9):118-121
针对黄建九先生提出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确定、河道地形测量、航道制图及航道整治设计与成果评审等航道测量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目前相关规范条文的情况,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及适时开展的工作,以期展开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9.
详细介绍我国内河航道及其航运发展概况,重点梳理长江干线航道、西江航道、京杭运河等我国主要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现状,系统阐述当前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航道信息化发展趋势。现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内河航道信息化建设现阶段整体仍处于向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nthropogenic modifications to the shoreline of the New York Harbor estuary and the tidal portion of the Hudson River have been mapped and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Modifications studied include the filling of tidal salt‐ and freshwater marshes and the creation of fast land as well as dredging, shoreline armoring, and dike installation. Because the Hudson Estuary and River comprise a historically and commercially important harbor and waterway, shoreline modification commenced shortly after European colonization. While in the harbor segment of the estuary only about 20% of the original wetland areas remain today, the tidal Hudson River has seen a net increase in tidal freshwater wetland area of about the same magnitude resulting principally from shoreline railroad construction. Several different methods were used in compilation of the historical shoreline. Because determination of historical shorelines is important to public trust lands and to estuarine rehabilitation, data bases are being constructed incorporating those shorelines. The experience of this project suggests the benefits and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techniques u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