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舰船制造厂的工艺装备与国外先进船厂相比,自动化程度低,设备老化,加工精度低。为适应先进的造船模式和制造技术,我国造船工艺装备应向自动化、机械化和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方向发展。文中对国内目前的造船工艺装备发展状况作了较祥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航标养护社会化是解决航标业务工作量骤增与航标人员紧缺、年龄老化、装备陈旧之间的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基层航标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引入航标养护社会化的背景,对航标养护社会化模式中养护企业的确定、养护内容、维护质量考核和养护取费核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采用光热耦合老化和热氧老化的方法研究了紫外光与热耦合对 SBS 改性沥青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热耦合老化和热氧老化加速了 SBS 改性沥青的老化速率,并改变 SBS 在沥青中的分散相形貌,使其向一相化转变。同时,延长老化时间、提高老化温度和增大紫外光辐照强度均能使得 SBS 改性沥青的老化程度增加。光和热具有明显耦合效应,使得 SBS 改性沥青的老化程度比单独的热氧老化程度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沥青的老化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是其老化的快慢是人们可以控制的。针对沥青的老化及其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从沥青的组分分析入手,研究老化的实质,对影响沥青老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剖析,对沥青老化所引起的路面性能的衰减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了延缓沥青老化和提高沥青路面耐久性的相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老旧舰艇服役时间长、装备老化、设备工况不稳定、故障可预测性差及维修技术难度大的问题,提出远程技术支援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以提高维修效能,保障舰艇执行任务。结合舰艇维修实际工作,介绍CRM管理系统的概念、远程技术支援体系建立方法及舰艇装备维修远程技术支援体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老旧舰艇服役时间长、装备老化、设备工况不稳定、故障可预测性差及维修技术难度大的问题,提出远程技术支援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以提高维修效能,保障舰艇执行任务。结合舰艇维修实际工作,介绍CRM管理系统的概念、远程技术支援体系建立方法及舰艇装备维修远程技术支援体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0引言随着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航运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这对沿海航标的助航服务、技术应用及管理维护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航标船作为航标维护管理不可或缺的作业工具,存在配置不足、船龄老化、装备落后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航标事业的发展。1我国沿海航标管理现状1.1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港口工程老化病害的阶段性特征和老化病害的演变关系,总结了港口工程老化病害规律。为加强对港口工程进行科学的运行管理、开展合理的维修养护、适时进行加固和改造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港口码头运营时间的推移,码头结构老化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显著,目前国内外关于港口码头老化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等混凝土结构的老化评价方面,文章重点结合了港口码头定期检查、测量、检测与评估等涉及的具体指标,提出了一种较全面的、系统的港口码头老化评价体系,并以福建省福清市沿海某散杂货码头工程老化评价为例,验证了港口码头老化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该体系的建立对码头管理单位、运营单位及维修加固单位等了解码头现状,开展后期维修加固,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老化对水润滑轴承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本文选用典型的水润滑轴承材料热塑性聚氨酯(TPU)作为研究对象,依照GB/T3512-2014热加速老化标准对材料进行老化处理。所有的摩擦磨损试验均在CBZ-1船舶轴系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综合运用超景深显微镜、接触式表面轮廓仪、电子扫描显微镜等多种表面测试技术手段探讨了磨损过程中热塑性聚氨酯试样表面的磨损特征,探讨了不同老化状态试样的磨损机理。试验结果表明:70 ℃老化120 h热塑性聚氨酯的平均摩擦系数降低了57.5%;90 ℃老化600 h热塑性聚氨酯的平均摩擦系数上升了32%;通过FT-IR和Raman分析,随着老化进行,氢键化氨酯基增多,少量氨酯基的C-N键断裂。复杂的化学变化改善了热塑性聚氨酯的有序结构,增加次晶和结晶度,摩擦系数降低;进一步老化造成大分子在应力集中处断裂,使部分柔性分子链脱离基体,摩擦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11.
丁建军  宋经远  高山  张成 《船舶》2013,24(2):50-54
增压锅炉作为船体内较为重要的设备之一,其抗冲击性能直接关系到舰船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论文基于ABAUQS软件Dynamic/Explicit模块,用船体-设备一体化和非一体化两种分析方法对增压锅炉进行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冲击响应进行时域分析。非一体化分析时设备载荷输入来自一体化分析设备基座的响应结果,经过BV规范的方法转换成的等效加速度三角波。设备-船体一体化分析和非一体化分析的增压锅炉响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非一体化分析时设备的响应偏小,用于分析设备的抗冲击能力偏于危险,建议采用舰船-设备一体化分析方法对舰船设备进行抗冲击能力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基于ANSYS的舰船基座抗冲击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维  李为  吴广明 《上海造船》2009,(2):7-9,13
利用ANSYS软件研究了用于舰船基座抗冲击的计算方法,包括静g法、谱分析法(BV043/85规定谱、DDAM)和时间历程法。从改变系统固有频率出发,对单自由度系统和多自由度系统的位移响应和加速度响应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几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3.
空气弹簧易于通过改变气压控制其刚度,因此,存在着保持被隔振设备静平衡姿态不变,有多种安装位置和相应的载荷分配方案。文章从功率流传递最小的角度出发,理论上推导出了一种平面空气弹簧隔振系统最优安装位置和载荷分配选取的计算方法,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三轴电子罗盘测量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为基准,以XMEGA128A1微处理器、内部集成三轴加速度分量和三轴地磁场分量输出的集成芯片LSM303C为硬件电路核心,利用三轴加速度分量计算俯仰角、横滚角补偿电子罗盘的测量方式,运用CORDIC算法实现在微处理器XMEGA128A1上对罗盘进行倾角补偿计算,获得准确的方位角。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设计的电子罗盘精度高、响应快,体积小,能较好为船舶气象设备提供准确的方位角信息。  相似文献   

15.
崔明明  崔鲁宁 《船舶》2009,20(1):12-14
建立了一种在进行潜艇生存能力评估过程中,潜艇设备所受冲击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将艇体看成初级质量,先求出艇体各处的响应,并把设备看作次级质量,以艇体相应部位的冲击响应输入,然后对设备的冲击响应进行求解,最终给出计算设备损伤概率的计算机仿真流程图。此方法已成功运用于船模实验。  相似文献   

16.
大型船用浮筏气囊隔振系统容易产生弹性变形,不仅会导致筏上设备产生相对位移,危及设备运行安全,还会造成气囊载荷分布不均,降低控制系统对复杂工况的适应性。本文建立某船舶浮筏隔振装置模型,提出一种基于位移参数识别的筏架弹性变形判别方法,并根据此方法分析设备分布和气囊支撑方式对筏架弹性变形和控制系统的影响,最后在试验平台上进行验证。研究成果可为浮筏气囊系统设备分布和气囊布置方案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舰艇舱室及内部设备的抗爆炸冲击能力,应用瞬态分析软件 LS-DYNA分析计算包含大型设备的舰艇舱室内部爆炸冲击响应情况。使用弹塑性金属材料本构模型及 JWL炸药本构模型建立舱室有限元模型后,使用流固耦合算法首先对舱室内爆炸冲击波的传播情况进行计算分析,然后通过设备基座变形和设备基座冲击加速度2个方面对舱室内设备爆炸冲击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评估舱壁厚度对设备冲击的影响情况。最后得出相关结论,这些结论对舱室内设备的合理布置以及设备抗冲击结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超  岳永威  吕帅  王奂钧 《船舶》2012,23(1):38-43
利用通用数值程序对空中爆炸载荷作用下舰船结构毁伤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仿真结果与经验公式对比验证了所采用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取舰船结构毁伤效果、流场域以及舰船结构典型位置处的响应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在计算破口半径时数据结果偏小,但误差在15%以内,可以用于工程实践;空中爆炸具有局部性,取流体域半径为药包半径的六倍左右,满足工程要求;对于综合补给舰船型,舷侧为薄弱环节,应予以加强;舰船结构在垂向、横向以及纵向均具有较大加速度响应,且空中爆炸船体的响应衰减趋势较弱;药量越大,应力波传播速度越快,且在结构交界处较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对舰船强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验测量仪器的安装环境需满足其正常使用的特殊环境要求。本文针对强冲击环境下所使用的测量仪器的安装平台进行了冲击防护设计,测量仪器缓冲平台是采用具有大变形能力的空气弹簧配合空气阻尼腔支撑的一种弹性支撑平台,并根据用电情况在平台上集成了UPS大功率不间断电源。经缓冲平台冲击仿真技术研究及双波冲击机试验验证,其所承载的测量仪器可以满足在严酷环境预报下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20.
管道外表缺陷红外无损检测和缺陷识别特征方向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表面存在缺陷的被检测管道内部通以热空气,达稳态后使用红外热像仪记录表面热特征和温度分布,据此实施红外无损检测.检测结论表明这种方法切实有效.文章首次提出了缺陷形状和尺寸识别的特征方向方法,得到一些有益结论.该方法也为实现红外故障智能诊断提供了一条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